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1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7、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18、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19、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20、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21、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22、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23、应用剂量(applied dose):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24、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内剂量(internal dose):指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

25、给予剂量(diministered dose)/潜在剂量(potential dose):是指机体试剂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援化学物的量。

26、送达剂量(delivered dose):是指内剂量中可达到所关注的器官组织的部分。

27、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非课本摘录)29、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阀剂量与慢性阀剂量的比值。

28、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阀剂量的比值。

30、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31、内源性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2、损害作用(ad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二.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半减期(half life):指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4、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5、膜动转运(cytosis):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

6、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030437、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不同途径排出机体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8、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

9、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

10、Ⅰ相反应(phase Ⅰbiotransformation):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11、Ⅱ相反应(phase Ⅱbiotransformation):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12、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13、吸收(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三.毒作用机制1、自由基(free radical):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epigenotoxic carcinogens):化学物并不改变DNA或诱发突变但在慢性进入机体后却诱发癌症,称之为非遗传性致癌物3、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四.毒作用影响因素1、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2、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指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部位,仅仅它们的效力不同。

3、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4、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效应的总和。

五.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1、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2、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3、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4、损伤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 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称之为损伤蓄积。

5、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期(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接触外源化合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六.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1、微核(micronucleus):与染色体损伤有关,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此主核小,故称微核。

2、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3、Ames试验/细胞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4、微核试验(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受试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

5、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

6、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7、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