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阜孔庙导游词

曲阜孔庙导游词

曲阜孔庙导游词范文一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孔庙,很荣幸和大家在这里相逢。

我是你们的导演,我姓吴,口天吴,大家可以叫我小吴或吴导。

接下来的美好时光就由我和你们一起度过。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住宅被改成孔庙。

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邸。

孔庙是孔子和他的后代子孙的家族墓地。

孔庙、孔府和孔林,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和墓地于一起的建筑群,于2020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孔庙的规模也越修越大。

现存孔庙占地327.5亩,建筑物466间,前后有九进院落,纵向轴线贯穿整座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孔府位于孔庙的东侧。

始建于宋代,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部事务。

它布局匠心,是园林结合的范例。

下面我们要去参观孔林了,孔林在曲阜城北门外,到那儿要坐20分钟左右的车,大家趁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会儿吧。

孔林到了。

孔林又称至圣林,占地3000亩,周围砖砌林墙长达14里。

进入孔林要经过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过石牌坊、石桥、甬道、到达孔子墓前。

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孔林中的墓碑,除了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希望在孔庙、孔府和孔林的这段时光,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记忆。

范文二女士们、先生们: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有幸为各位担任导游,十分高兴。

我将尽力为大家提供满意的服务,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曲阜概况在参观“三孔”之前,请允许我把曲阜概况介绍一下:曲阜地处鲁中山区和鲁西南平原的交界处,北依泰山,南引峄山,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千畴平原。

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东向西流淌,自古就有“圣人门前倒流水”之说。

物产丰富,景色宜人。

大诗人李白曾描写曲阜:“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如兰”。

曲阜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

不少古籍中,还有炎帝、少吴徙都于曲阜,黄帝生于寿丘(曲阜城东8里处),舜于寿丘作什器的记载。

可见,中国远古时代最有影响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踪迹。

尽管这是传说,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从境内保存下来的20余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仍可见到我们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遗迹。

“曲阜”一名最早见于礼记>>。

东汉应劭解释说:“鲁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属国。

周代自“封周公于曲阜”800余年,曲阜为鲁国都城,是当时我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国各地,又成了当时的教育中心。

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故山东省现仍沿用“鲁”作为简称。

公元前249年,楚灭鲁,置鲁县,秦代属薛郡,西汉时为鲁国都,魏晋南北朝时为鲁郡治。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为县名。

宋代改称仙源县,金代恢复曲阜县名至今。

1986年撤县制,始称曲阜市。

现面积为890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主要的有110余处,其中孔庙、孔府、孔林及鲁国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11处列为全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三孔”还于2020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中央领导人对曲阜的文物古迹十分关注,国家先后拨款3000多万元对“三孔”进行了全面修茸。

近年来,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曲阜又相继开发建设了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鲁国盛世华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形成人文与自然景观,新老景点浑然一体,相映生辉的旅游资源新格局,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文化旅游胜地。

孔庙现在我们参观孔庙。

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诞生于曲阜尼山。

春秋末期,他在鲁都阙里聚徒讲学,传授“六世”(礼、乐、射、御、书、数),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

晚年,他删诗>>、书>>,订礼> >、乐>>,赞周易>>,修春秋>>,为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祖述尧舜,公约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之堂立为庙,“岁时奉祀”。

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等。

其后,随着历代王朝层层加谥孔子,孔庙不断得到维修扩建,至明、清时期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前后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建筑466间,54座门坊;加之庙内1700余株古树,1200余块碑碣,令人一步三叹。

孔庙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千多年来,游人竞相寻踪凭吊,流连往返。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

“大中”是赞扬孔子“中庸之道”的。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

同文门中国的宫殿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常有小的屏障,以示庄严。

同文门周无墙垣,子然独立在奎文阁之前,就担当着屏障的角色。

“同文”二字出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

意为统一语言、文化、思想,即整个人类思想统一到孔子的思想上来。

奎文阁孔庙主体建筑之一,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

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20年),原名藏书楼,金代重修时改名“奎文阁”。

“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道,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中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后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遂在孔庙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东西阔30.10米,南北深17.62米,三层飞檐,四重斗拱,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多次地震的摇撼。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杰作。

1985年国家拨款120万元,进行了落架大修,于1987年修茸一新,完全保持了原有的风貌。

奎文阁内原有藏书均移入孔府档案馆保存。

现展出的是孔子圣迹图陈列。

奎文阁前两侧,是四座明代御碑。

这些驮碑的动物,人们习惯叫“龟驮碑”,实际上它的名子叫“赑屭”,是神话传说中龙的儿子。

“龙生九子不成龙”,赑屭的特征是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能长寿,所以统治者要用它来驮御碑。

十三碑亭过奎文阁是十三碑亭院。

十三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

亭内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块。

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重约35吨,加上驮碑赑屭共重约65吨。

这块巨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实在令人惊叹。

此院东南西南还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真草隶篆,风格各异,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元末红巾军、明末刘六、刘七以及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农民革命史珍贵的历史资料。

十三碑亭院北,五门并列将孔庙分成三路。

东为承圣门,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为奉祀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三门并立,大成门居中,两边掖门为金声门和玉振门。

先师手植桧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是“先师手植桧”,树东石碑是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

相传孔子手植桧原有三棵,后枯死两棵,唯有此桧生生死死,几经荣枯留存至今,树高10余米,粗可合抱。

先师手植桧历来受到重视,过去人们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它不仅与孔氏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而且还同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为此赞道:“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

”杏坛杏坛相传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

孔子“设教杏坛”的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这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

”宋天禧二年(102020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现在亭内保存。

亭内另一块石碑是清乾隆皇帝的手书“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降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孔府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 亩。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

“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

随着孔子谥号的追加,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也一再加封,到北宋至和二个(1055年)宋仁宗赐封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达到顶点。

这一封号自宋至民国初年延用长达880多年。

“衍圣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

宋代相当于五品官,元代升为三品,明代上升为一品文官,清代不仅班列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

当然历代统治者对“衍圣公”的抬举,主要的还是利用“孔子”这块招牌为自大的统治服务。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下诏令“衍圣公”有权设置官署,同时又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

清代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建筑--孔府。

大门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

门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对联为清代文人纪昀手书。

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上联中的“富”少一点(富),下联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状(章)。

相传,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碰到写“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点,并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

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

这叫“宝贵无顶”。

又传说乾隆时,纪昀为孔府书写门联,写到“章”字时数遍皆不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

这叫“文章通天”。

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