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大豆、玉米产区秋季调研报告

黑龙江大豆、玉米产区秋季调研报告

黑龙江大豆、玉米产区秋季调研报告考察计划10月14日(星期日)在哈尔滨集合,10月21日在哈尔滨结束。

第一天:哈尔滨——鹤岗,考察地区宾县、佳木斯、新华农场、鹤岗。

第二天:鹤岗——富锦,考察地区包括宝泉岭管局、共青农场、军川农场、绥滨农场、名山农场等农场。

第三天:富锦——友谊红兴隆,考察地区富锦油厂、建三江管局粮食局及下属农场、红兴隆管局及下属农场。

第四天:友谊红兴隆——密山,考察地区红兴隆管局、852农场、桦南、勃利。

第五天:密山——牡丹江,考察地区密山、852农场、853农场、鸡西。

第六天:牡丹江——哈尔滨,考察地区牡丹江、海林、尚志、阿城。

1考察总结一、种植面积由于我们此次考察东北线即黑龙江东部地区,所了解的情况与春季考察大致相同,即种植面积总体增加,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种植收益比较,水稻最优,玉米次之,大豆收益最差,而今年5月之后虽有国家补贴政策倾斜,但由于政策出台时间较晚,大部分地区已经种植,或已经采购生产资料,因此影响相对有限;其次是售粮便利性,16年和17年国家采取政策引导农户改种大豆之后,未能有效刺激国产大豆消费,使得农户大豆销售相对困难,而玉米则持续处于补库周期,玉米购销相对畅通;最后是轮作考虑,此次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农垦和部分地区如集贤县,在16年响应国家政策调整,改种大豆已逾2年,需要轮作种回玉米。

二、单产情况考察过程中了解到,今年东线地区单产总体提升,虽然在今年5-6月出现旱情,但由于东线更多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各地河流分布较多,水源相对丰富。

且随后的5月下旬各地迎来降雨,有效缓解旱情影响,春旱影响相对受限。

与此同时,各地呈现分化的情况,以考察路线划分,密山回程到哈尔滨段单产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更多处于山区丘陵地区,受春旱影响相对较大;哈尔滨周边如本次考察途径的宾县持平略增,春旱对玉米出苗产生一定影响,但后期雨水充沛,单产总体变动不大;而两者中间即佳木斯到密山段单产提升幅度较大。

如宝泉岭某粮食加工企业负责人反映周边地区玉米单产能达到13.5吨,而去年12.5吨/公顷,增产幅度在8%左右;名山农场下属一个合作社则反映该合作社今年玉米平均单产能达到13到15吨(潮粮),去年为12吨左右,增产幅度在8%-25%;集贤县保安村农户反映当地玉米单产从去年的11吨提升到今年的13吨左右,增幅接近20%;友谊县农户反映当地玉米单产12到15吨左右,较去年增加2万吨左右,增幅超过15%。

三、种植成本在考察过程中了解到,今年种植成本各分项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呈现区域分化的特征,农垦土地租金相对较为稳定,农垦及其周边地区地租上涨并不明显,更多源于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和柴油价格上涨;而地方则更多源于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在上一年度玉米价格上涨带动种植收益增加的情况下,各地地租价格上涨幅度显著高于生产资料。

以集贤县农业局提供的数据为例,当地土地承包费用大幅提升,从去年的300元/亩大幅上涨至567元/亩,涨幅接近90%;种子成本大豆从33元/亩提高到40元/亩,玉米从43元提高到67元/亩,增幅在30%以上;人工及机械费用分别从119元和137元提高至133元和157元/亩,增幅接近10%,农药与化肥成本增幅相对分化,综合下来,当地大豆和玉米种植成本较2017年增幅均超过50%。

四、收获与销售进度由于今年考察较往年要晚一到两周,途径东线地区多已经开始收获,农垦地域今年提倡“黑土地过冬”即在上冻之前翻地,还有一些种植早熟品种的区域,集中在佳木斯到密山段,玉米收获接近完成,且多采用机械收获玉米籽粒,大多已经销售给贸易企业和烘干塔。

而哈尔滨周边,农户多收获玉米棒,收获后视价格择机出售,还有部分上自家玉米篓子,待水分下降后甚至年后出售。

在密山之后区域,农户多种植晚熟品种(单产相对更高),目前已经开始收获,但尚未开始销售,当地烘干塔也尚未启动收购,其预计当地农户售粮时间集中在11月到12月的1个月时间内。

截至目前,黑龙江东部地区玉米收购价呈现“高开低走再回升”的态势,玉米上市之初,贸易商基于看涨预期,收购价多在1300元/吨(潮粮,折合0.65元/斤),随后由于南北方港口现货价格走弱,带动产区价格持续回落至1200元/吨(部分地区下跌至0.58-0.59元/斤),考察进行的当周,由于产区与港口收购价倒挂,贸易商和烘干塔发运到北方港口多不赚钱,导致北方港口集港量不足,南北方港口现货价格带动产区收购价有所回升。

众所周知,目前临储拍卖尚未结束,而新粮即将集中上市,因此我们走访过程中也重点了解了各类企业的玉米新旧作库存情况,第一天走访的宾县某小型贸易商仍有少量2018年4月份收购的2017年玉米库存;第二天走访的宝泉岭某粮食加工企业,目前拍卖有5万吨临储玉米尚未发运,新玉米已经收购10万吨左右,目前仅发运1000吨左右;第三天走访的富锦市某大型深加工兼粮贸企业目前以代发临储拍卖粮为主,已经收购新作玉米50万吨,目前尚未发运;第四天走访的友谊某烘干塔目前收购潮粮9000吨,收购和烘干接近完成,目前价格合不上,计划等待港口收购价达到1900元/吨(容重720)左右出售;第五天走访的密山市某代储企业今年累计拍卖成交20余万吨,目前尚有2万吨临储成交玉米库存待发运。

此外,我们考察过程中还了解到,随着临储去库存的推进,前期为临储代收代储的库容释放出来,导致仓储租金下降较多,使得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利用自有或外租仓库做大贸易量,如考察第二天走访的宝泉岭某粮食加工企业目前已经收购新粮10万吨,其中有8万吨存放在外租库中;第三天走访的富锦市某企业今年计划收购量较去年提高100%至200万吨;第四天走访的集贤县某种粮大户兼烘干塔老板计划将玉米收购量从去年的1万吨扩大至2万吨。

五、下一年度种植意向旱田作物中,以目前玉米和大豆收购价计算,玉米种植收益显著高于大豆,多数地区即使大豆补贴200元/亩,玉米补贴100元/亩,种植收益亦偏向玉米,集贤县农业局主管干部甚至测算出,只有大豆补贴高于300元,农户才会选择种植大豆。

但明年最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在水稻,玉米临储改革以来,玉米种植收益总体下滑,水稻受临储收购价支撑,种植收益显著高于大豆和玉米,黑龙江各地旱改水较为普遍,但这导致河流下游水位下降,带来生态问题,再加上临储库存庞大,出现类似于玉米的问题,目前业内改革水稻临储收购政策的呼声较高。

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国家有可能出台政策,调减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甚至玉米种植面积。

2市场思考遵循我们前期报告的逻辑,目前玉米市场呈现“远月升水近月,近月升水现货”的格局,表明市场看涨玉米远期价格,这主要是基于未来供需缺口的预期。

在这种格局之下,做多主要集中在市场补库阶段,而做空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一是预期供需格局的改变,对应远期升水格局的改变,这需要看到供应大幅增加或需求大幅萎缩,目前暂无法证明;其二是阶段性供应宽松,现货价格上涨不及预期,主要发生在补库之后有新增供应的时段,在二元供应格局之下,新增供应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新作上市,二是临储抛储。

而目前新作即将集中上市,而临储巨量成交后之后有大量尚未出库,转做新作年度库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关注中下游补库来化解新作上市压力的问题。

具体到玉米1901合约上来看,建议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粮还是陈粮定价的问题,虽然1901对应新作上市时段,但由于截至目前为止,大商所玉米注册仓单59980张,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且多为前期合约交割转抛而来,为陈粮甚至是临储拍卖粮注册而成,根据大商所的规定,玉米注册仓单需要在每年3月全部注销重新注册,这意味着交割压力主要集中在1901合约上。

其二是现货价格能否如期上涨的问题,目前C1901对现货价格升水,意味着市场预期在新作上市压力释放之后,现货价格能如过往两年一样出现上涨。

众所周知,2016年新作上市后的现货价格上涨主要源于运输物流问题,2017年上涨主要源于中下游企业的主动补库过程。

经过临储去库存所带来的北粮南运之后,虽然国家有限制超载政策,但预计出现运输物流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更多取决于中下游的补库意愿,从此次调研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央储轮入今年较往年提前,价格也高于市场价格,但收购数量相对受限;贸易商和烘干塔基于转型需要,及其社会库容充足仓储费用下降,再加上去年新作上市后价格上涨预期,有做多贸易量计划;而华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自10月以来持续飙升,目前华北-东北玉米价差已经处于往年同期最高水平,东北与华北玉米已经顺价,可以流入华北地区,但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一般没有做原料库存。

但南方港口库存大幅高于去年同期,表明下游饲料企业多已经备有库存,详见图15;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生产利润高企,且去年入市较晚,后期高价抢粮,今年多参拍临储玉米提前做多原料库存,详见图16。

对于上周以来的南北方港口现货价格,根据我们此次考察了解的情况,认为其更多源于产区贸易商和烘干塔的成本支撑,即新作玉米收购烘干后的成本在1600左右,加上运费低于北方港口收购价,导致北方港口集港量下降。

但玉米新作集中上市压力尚未到来,后期需要关注中下游需求和贸易企业是否进入新一轮补库周期,即现货价格低点是否已经出现。

我们倾向于认为四季度现货价格上涨空间或有限,近月基差回归或更多依赖期价下跌来实现。

来源:华泰期货研究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