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关键的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就临近了,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要做哪些事情来改善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新人教有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计25分。
)1.传说在一万年前,燧人氏在燧明国(今河南商丘)发明了钻木取火。
我们已知最早能够人工取火的是A. 元谋人B. 北京人C. 山顶洞人D.蓝田人2.“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
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
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3.《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4.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农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B.海洋文明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5.2013年8月2日上午,在青岛市博物馆举行了大型文物展《神秘瑰丽的古蜀王国》,展出了举世闻名的出土文物如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铜人首鸟身像、青铜神树等,请你判断一下,这是A. 河姆渡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殷墟文化D. 三星堆文化6.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这种制度开始于A.舜传位于禹B.禹传子,家天下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大一统7.右图中材料记载的内容反映了A.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B.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C.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D.《尚书》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8.我国古代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
这件巨大的青铜器制造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9.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使“五霸”中的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10.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弱肉强食B.优胜劣汰C.走向统一D.适者生存11.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
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开始于A.西周时期B.春秋末年C.战国中期D.秦汉时期12.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最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A.新旧制度更替B.诸侯争霸C. 战争频繁D.百家争鸣13.秦统一了六国,还统一了许多事物,下列图片中,秦朝统一的货币是A. B. C. D.14.今年是农历马年,右图中“马”字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范文字,它的字体是A.大篆B.小篆C.隶书D.行书15.郭沫若先生认为它“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是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他高度评价的这个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三峡16.秦朝官僚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县令17.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充分反映了A.古代人民的智慧B.秦灭六国的惨烈C.焚书坑儒的残暴D.闭关锁国的愚昧18.下列说法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无关的是A.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C.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D.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19.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①大泽乡起义②巨鹿之战③楚汉之争④鸿门宴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下列各项不属于文景之治局面形成原因的是A.提倡节俭B.重视以德化民C.减轻农民负担D.统一铸造五铢钱2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下列选项属于“秦皇汉武”共同措施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控制思想B.北筑长城,抵御匈奴C .减轻赋税,发展农业D.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2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二十四节气”歌,我国测定出二十四节气是在_________,以便安排_________。
A.春秋时期农业生产B.战国时期捕鱼狩猎C.春秋时期捕鱼狩猎D.战国时期农业生产23.最近一段时间来,雾霾多次来袭,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就提出了人类要保护自然,不能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主张,下列语句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天地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B.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D.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24.屈原的诗歌广为后人传诵,同学们在历史活动课上表演“屈原”,说的台词应是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5.战国末期,主张“君主应凭借权利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地位”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二、材料和问答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7分、第27题8分、第28题10分,计25分)26.阅读下列两幅地图,回答问题。
(7分)图1战国形势图图2秦朝疆域图请回答:(1)图1中诸侯国的形成与西周时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周王室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从图1中来看,该制度的实行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3分)(2)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措施。
秦始皇采取该措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3)观察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秦统一的意义。
(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及秦孝公用商君……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写出上述材料中改革的名称。
这两次改革分别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4分)(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管仲提出了什么口号使齐桓公“一匡天下”?(1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措施。
(2分)(4)据材料分析,上述两则材料中的改革有哪些共同影响?(1分)28.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文化遗产的魅力。
(10分)材料一材料二殷墟……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顶峰时期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
殷墟的文化遗存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文化传统的证据,包括丰富的科学发明与技术成就,例如建立在日相与月相观察上的天文历法、刻写在甲骨上的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
;;世界遗产委员会材料三他是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杰出的世界文化巨人。
他所创立的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学说在中国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材料四这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不愧为世界的伟大杰作。
请回答:(1)材料一是北京周口店地区北京人遗址的塑像,请写出北京人生活的距今年代和反映他们生活状况的一个例子。
(2分)(2)材料二中“殷墟”曾是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都城?材料中提到的“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是指什么文字?(2分)(3)材料三中的“他”创立了什么学派?他的学说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2分)(4)写出材料四中的水利工程的名称。
主持修筑它的人是谁?(2分)(5)请你谈谈对中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并为宣传保护文化遗产写一条标语。
(2分)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参考答案26.(1)分封制(1分); 目的:巩固统治(1分); 结果:诸侯争霸(诸侯纷争)(1分);(2)措施:郡县制(1分);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加强统治)(1分)(3)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分)27.(1)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2分);分别发生在春秋和战国(2分)(2)尊王攘夷(1分)(3)措施: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2分)(4)都使本国国富兵强。
(使本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1分)28.(1)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1分);能制造(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等(写一例即可,1分)(2)商朝(1分);甲骨文(1分)(3)儒家学派(1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4)都江堰(1分);李冰(1分)(5)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具有独特魅力等,1分)示例: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传承文化遗产,创造美好未来等。
(言之有理,语句通顺,积极向上即,1分,)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