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

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

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江苏省林业局二〇〇九年二月前言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西北与河南接壤,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北纬30°45′-35°07′,东经116°21′-121°55′之间,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

辖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13市及52县(市)。

简称“苏”,省会南京。

江苏历史悠久,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

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江苏地区进入了农业文明。

在政区制度尚未完整确立的先秦,江苏地区分属不同的部族集团及诸侯国家。

西周时期苏北有夷方、淮夷、大彭国,苏南为荆蛮之地。

春秋时期分属鲁、宋、吴、楚,战国分属越、楚、齐诸国,其时城邑作为行政聚落的早期形态,不断出现。

秦行郡县制后,省境历代分置郡、国、道、路、府、州、县厅等,区划、名称、治所、辖区更迭频繁,至清初始基本稳定。

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东境始置江苏省,迄今337年。

江苏省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两大地域,自然环境有其独特特点:一、平原广阔,低山丘陵南北错落的地形大势。

平原洼地为江苏分布最广的地貌单元,按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和地面高程差异,分为徐淮平原、里下河平原、滨海平原、沿江平原和太湖平原五部分,平原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5%,比例之高,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云台山脉,最高山峰为连云港市郊的云台山,海拔625米。

二、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718公里。

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

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此外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

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

三、江苏海岸线北起绣针河口,南至启东蓼角嘴,标准长度954公里。

历史上海岸线长期稳定于赣榆、阜宁、盐城、海安一线,黄河夺淮后岸线迅速东移,形成广阔的黄淮三角洲。

19世纪中期黄河北还齐鲁后,射阳大喇叭口以北海岸局部转为侵蚀,以南至海门东灶港500余公里海岸线,因有东海、黄海潮流携带泥沙的辐集,仍继续淤涨不止;中部沿海世界罕见的大型辐射海底沙脊群亦不断扩展。

目前由沿岸潮上带、潮间带及辐射潮间带三部分组成的滨海滩涂面积已达6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沿海滩涂面积的五分之一。

四、江苏地兼南北,具有过渡性性的气候和植被类型。

省内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自然地理上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气候重要的分界线。

其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最南端的宜溧山地则略具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

在地理环境及季风环流影响下,全省总体具有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由于无山岳阻隔,南北气流畅通无碍,各地气温、降水主要受维度位置及海洋距离远近制约,并自南向北,由沿海而内地,呈现规律性递变。

与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省区植被具有地带性、过渡性与多宜性特征,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作物集南北之众,形成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

此外,江苏自然资源亦特色明显:全省耕地面积7353万亩,占全国的4%,其中水田占63%,旱地占37%,复垦指数,全国第一;近海渔场15.4万平方公里,拥有著名的吕四、海州湾、大沙、长江口等四大渔场,海洋鱼类资源丰富;沿海滩涂890多万亩,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

江苏地跨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有色金属类、粘土类、建材和稀有金属类、特种非金属类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已发现的矿产品种有133种,已探明储量的65种,其中建材、粘土等34种单矿储量列全国前十位,铌钽矿、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气等8种矿产保有储量列全国第一位。

江苏是全国第四大人口大省,2007年末江苏省总人口数达到7600.1万。

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741人,继续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

江苏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省的99.64%。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多,共有26万人,但55个少数民族齐全,其中回族人口最多,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2%。

江苏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南北朝起,就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腾飞,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居全国第三位。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地区,粮食连续5年实现增产,大批农副产品的产量和单产水平居全国前列。

2008年江苏以占全国4%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4.4%的棉花、5.1%的油料。

江苏工业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体,机械、纺织、化工、电子、轻工、建材等六大支柱行业在全国均位列前茅。

2008年江苏进出口总额达到392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

开放型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

江苏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相济、干支成网、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全省全省公路里程13.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58公里,公路里程密度达130.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为3.47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江苏铁路营业里程1606.9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长度2311.8公里,可直达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

江苏有8个省辖市建有航空港,南京禄口机场辟有国内外航线150条。

全省内河航道里程合计24785.4公里,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等级航道7625.3公里,等外航道17160.1公里。

全国内河第一大港口南京港与连云港、镇江港、南通港、张家港等共同组成对外开放的港口群。

水运在江苏货物周转中占有主导地位,水运货物周转量占所有货物周转量的四分之三。

江苏大地历经吴越春秋、楚汉争雄、九朝兴替。

人民革命决战淮海,历史舞台开阖激荡,可歌可泣;文化长河高峰迭出,各领风骚。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秀逸恬美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江苏优越的旅游地理环境。

全省拥有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徐州、淮安、常熟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泰州、常州、兴化、江阴等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包括钟山、太湖、蜀岗—瘦西湖、云台山、镇江三山等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包括云龙山、雨花台等在内的34处风景名胜区。

南京的历朝及近现代史迹,苏州的园林及水乡古镇,无锡的太湖风光,扬州的隋唐胜迹,徐州的汉代王陵,以及各地众多的宗教寺观、摩崖石刻、泉石洞天,数以千百计的景点荟萃,形成中国旅游光线上的集胜之区。

江苏南北风情各异,乡土文化多姿多彩。

全省方言地理与自然区域大体相符。

长江以南、茅山以东属吴方言区;其北至淮河两岸为江淮方言区;淮河向北100公里以外为北方方言区。

由南至北,与方言声腔相应的地方戏曲有昆曲、越剧、评弹、锡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江苏梆子等不下20中。

其中,起源于昆山有“艺苑幽兰”之誉的昆曲,被联合国确认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菜点,美食咀华,烹调文化源远流长,有淮扬、京苏、苏锡、徐海等四种不同地域风味,其中淮扬风味影响最广,为江苏菜系代表。

各地的方物特产品类繁多,尤以世代传承的工艺品最受赞誉,如苏州刺绣、无锡彩塑、扬州玉雕、南京云锦、宜兴陶瓷等,一一美焕绝伦,被视为工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江苏省及省辖市、县级市已与185个国内外的省、州和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关系,总数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调查分类 (3)第三章调查区划 (11)第四章一般调查 (16)第五章重点调查 (20)第六章统计与制图 (36)第七章质量管理 (40)第八章省级调查材料汇总 (42)第九章附则 (43)附录1 名词解释 (44)附录2 江苏省重点调查湿地名录 (49)附录3 湿地调查记录表范本 (50)附录4 湿地调查统计表范本 (61)附录5 江苏省一、二、三级流域及其代码 (69)附录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0)附录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73)附录8 中国湿地植被分类及其分布 (76)附录9 湿地植物调查有关指标的分类标准 (84)附录10 湿地编码规定 (86)附录11 江苏湿地区名录 (8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适用范围本细则明确了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和技术思路,规定了湿地调查分类、调查方法、调查区划、一般调查、重点调查、统计与制图、质量管理和调查材料汇总等技术性、原则性要求,适用于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

第二条调查目的和任务查清江苏省湿地资源现状,了解湿地资源动态消长规律,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对全省湿地资源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为全省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第三条调查范围面积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

第四条调查分类根据湿地的重要性、调查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

一般调查是指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要求的湿地斑块进行面积、湿地型、分布、植被类型、主要优势植物和保护管理状况等内容的调查。

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结合江苏省实际,重点调查是指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湿地进行的详细调查:1. 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2. 已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3. 已建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4. 已建立的湿地公园中的湿地;5. 面积≥10000公顷的其它湿地;根据以上重点调查湿地确定原则,江苏有需进行重点调查湿地39个(见附录2)。

第五条调查内容一、一般调查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的湿地调查湿地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所属流域、水源补给状况、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流域级别等。

二、重点调查除一般调查所列内容外,还应调查:1.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位置(坐标范围)、平均海拔、地形、气候、土壤;2. 湿地水环境要素:包括水文要素、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3. 湿地野生动物:重点调查湿地内重要陆生和水生湿地脊椎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状况,包括水鸟、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以及该重点调查湿地内占优势或数量很大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贝类、虾类、蟹类等;4. 湿地植物群落和植被;5. 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利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受威胁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