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金属材料热处理.解析
回火
二、回火时组织转变及力学性能变化
1、回火时组织转变 以碳钢为例: (1)马氏体开始分解(100~200℃):
碳原子以ε-碳化物形式从马氏体中逐渐析出。 (2)残余奥氏体分解(200~300℃):
残余奥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3)渗碳体形成(250~400℃):
ε-碳化物转变为极细小的渗碳体。 (4)铁素体的回复和再结晶,碳化物颗粒聚集长 大(400℃以上)
If
e Z
e R2 X 2
密电 度流
进水
出水
淬
火
进喷
水
水 套
Z:涡流回路电抗,R:电阻,XL:感抗 ∵Z很小,∴(涡流)能达到很大。
涡流热效应
Q
0.24I
2 f
R
Q总=Q+Q′,将零件表层加热,
(Q′磁滞热效应,比涡流热效应小的多)
表面效应(集肤效应)
涡流强度随高频电磁场强度由零件表面向内层 逐渐减小而相应减小的规律,称为表面效应。
三 淬火冷却方法: (1)单介质淬火 (2)双介质淬火
(为减小淬火应力) (3)M分级淬火
(为减小淬火应力)
温
A1
度
P
A Ms
M
B
①③ ②
⑤
时间
(4)B等温淬火:为获得下贝氏体组织。
(5)冷处理:为获得最大量M,减少A
室 温
1 、 直 接 淬 火 ( direct quenching)
适用:无尖锐棱角,和 截面形状无突变的形 状简单的碳钢和合金 钢工件。
区间里将发生二次硬化 作用。
560
T/ ℃
4、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250~350℃回火时韧性降低。 预防方法:回避在该温度回火 高温回火脆性:500~650℃回火时韧性降低。 预防方法:回火后快冷。
钢的韧性与回 火温度的关系
小结:各种热处理组织比较
球化退火
奥氏体
快冷(淬火) 马氏体
重新加热
缓冷
250
150
正火(0.2-0.5C)
完全退火 (0.3-0.8C)
球化退火 (>0.5C)
0 0.2 0.4 0.6 0.8 含碳量→
热处理工艺与切削工艺性的关系
第二节 钢的淬火
钢的最重要的强化手段:淬火
将钢加热到Ac1或Ac3以 上30~50℃,保温一段 时间使钢奥氏体化后, 以大于临界冷速冷却获 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l过共析钢:AC1+30~50℃?
淬火后组织:均匀细小M +粒状渗碳体
二、淬火冷却介质 保证工件冷速V>临界淬火冷速VC。
工件尺寸一定时,冷速越快: 1.获得较大的淬硬深度。 2.容易引起变形开裂。
水作为淬火介质
(1)650~550℃ :冷速<200℃/s; M转变区(300~200℃),冷速:高达770℃/s
(5)铸钢件正火,
细化铸态组织(即细化铸件中粗大晶粒,
消除由于截面尺寸不同在结晶过程中产生的显微组 织的不均匀性,如等轴晶-柱状晶-粗晶)。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由于铸件一般形状较复杂,偏析严重,韧性较 差。∴在正火中应采用较为缓慢的加热,以免热 应力造成变形开裂,加热T也较锻件高。
退火和正火的加热温度
不适用:处理高碳钢件和形状复杂的工件。 例:手用锯条 T10 T法
特点:既保证了较高淬透 层深,又可减少应力,防 止开裂。
水-油、盐水-油、油空气等
适用范围:淬透性较差的 大尺寸工件
缺点:不易操作
∴多用碳素工具钢和大 截面合金工具钢,要求 淬透较深的零件淬火。
3、M分级淬火 优点:减少了淬火应力
4、预先热处理及工件加工工序设置 预先热处理:调质 加工工序设置(各热处理工序目的?)
下料→锻造→正火或退火→机加工(粗)→ 调质→机加工(细)→感应淬火→低回→磨削
二、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操作:高温火焰加热工件表面,随后水冷淬火。 特点:(1)方法简单、不需贵重设备。
(2)工件大小不受限制 (3)加热温度不易控制,淬火质量不够稳定。
较快冷
珠光体
加热回火
回火马氏体
贝氏体
第五节 钢的淬透性
一、淬透性定义及影响因素
淬透性:钢中奥氏体在冷却时形成马氏体而不形
成其他组织的能力,它主要与钢的过冷A
的稳定性与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有关
淬透性影响因素:
目的: A残→M 适用:Ms点低的钢 种(C高 >0.6)
要求尺寸稳定性很
高的精密零件
室温
四、淬火常见缺陷 1、淬火裂纹及变形
多种原因引起:工艺、结构、材料等。 2、氧化、脱C 3、过热、过烧 4、软点与硬度不足
加热温度不匀、存在氧化皮和表面气泡等 材料淬透性低、淬火冷速太小等。
第三节 钢的表面淬火
硬度。
回火索氏体 500X
适用:① 主要用于中碳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结构钢 制造的各种机械结构零部件
★结构钢淬火+高温回火,以获得综合机械性能为目 的,称为调质处理,如发动机曲轴、连杆、螺栓, 机床主轴等要求综合机械性能零件。 40Cr
②高C高合金钢(如高速钢、
HRC
高铬钢)的回火T的高达
500~600℃,在这个T
3)★过共析钢(工具钢、轴承钢)和渗C工件可用 正火消除网状C化物。以便在球化退火中获得均 匀的球状C化物。在用正火代替渗碳件的第一次 淬火时,还能减少工件变形。
4)大型锻件常采用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可避免淬 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但不能充分发挥材料潜 力)。正火后需高温回火(T=700℃),以消除 应力,得到良好的力学性能。
目的:主要目的是: (工
具钢) ↑硬度、强度、耐磨
临
界 冷 速
性。(结构钢)与不同T 的回火相配合,获得不同 的强韧、塑的配合,满足 不同的性能要求。
马氏体转变——无扩散型转变,切变
奥氏体晶界
马氏体板条 奥氏体
马氏体板条
板条M
一、淬火加热温度
l亚共析钢和共析钢:AC3+30~50℃?
淬火后组织:均匀细小M
工件
烧嘴
喷水管、烧嘴移动方向 喷水管
淬硬层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第四节 钢的回火
回火:淬火钢件加热至AC1以下某温度保温一定 时间,而后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一、回火目的
(1) 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防零件变形和开裂。
(2) 稳定组织,防止组织转变引起的零件形状、
尺寸和性能变化。
淬火
(3) 获得所需力学性能。
(组织应力)
适用范围:变形要求严格的工件。一般分级淬火时零 件 能淬透的零件直径要比油淬、水淬小, ∴对大截面碳钢、低合金零件不适宜采用分级淬火。
4、贝氏体等温淬火
等温温度:依C曲线及性 能要求(T 低,B 下多 且硬度高)
适 用 : 合 金 钢 , Wc > 0.6%的碳钢。
400-260 ℃
5、深冷处理(或冷处理)(Subzero treatment)
扩散退火
正火
温
度
完全退火
球化退火
去应力退火
成分
三、退火、正火后的组织与性能
组织:正火冷速快,P组织比退火态的片层间距小, 领域也小
性能:亚共析钢中:P越多,强度,硬度越高,韧 性↓,塑脆转化T↑。 Wc<0.2%时,退正火机械性能相近。C%↑,正 火硬度、强度比退火高,塑性低。
HV
淬火 (<0.1C))
工程材料
(4)
第四章 金属材料热处理
第四章 金属材料热处理
热处理定义:在固态范围内,采用加热、保温和 冷却等方法而改变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从 而改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工艺方法金属材料。
空气中对流 T高时,辐射
热传导
T℃
A
A1
工
件
+
M
—
s
电阻炉加热时传热示意图
t
4、去应力退火
γ
二、 正火
1.定义:加热到Ac3或Accm以 上 30 ~ 50℃ , 保 温 适 当 时 间 ,
根据回火温度分
(1)低温回火(150~250℃)
回火组织:回火马氏体:碳过饱和度降低了的马
氏体 + 析出碳化物
力学性能:残余应力消除,高硬度、高强度,较
低的塑性和韧性
回 火 马 氏 体
主要适用 高碳钢制造的各类工模具、机械零件(如轴承)
如锉刀 T12 160-180 ℃ ∽64HRC 渗C及CN共渗淬火后的零件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 30CrMnSiNi2A 250-300
(2)●中C钢普通零件正火后组织细化,得到一定 的力学性能,要求不高时,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 最后热处理或为感应加热表淬前的预备处理
● 还 可 以 消 除 魏 氏 组 织 , 低 合 金 结 构 钢 ( wt < 0.4%,如40Cr)可用正火代替完全退火作为切 削加工前的准备,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费用。
疲劳强度显著↑→使用寿命↑
如:40Cr钢,φ20mm光滑试样,
σ-1值:调质:450~480,
σ-1
调质+表淬:630Mpa,
40MnB钢制造汽车半轴,
σ
调质改调质+表淬,寿命↑20倍
N
(3)工件不易氧化、脱碳,变形小。 (4)易于自动化,生产率高。 (5)设备昂贵 (6)不适合形状复杂的工件。
3、适用钢:中碳钢
优点:冷却能力强,清洁、安全、价格低,不需 清洗。 ∴在可能情况下应广泛使用。
缺点:M 转变区冷速大,易开裂 适用:形状简单,尺寸不大的碳钢件。
盐水、碱水溶液(水中添加5~10%的盐、碱) 在高温区(650~550℃)的冷却能力约为水的10
倍 缺点:①低温冷速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