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占据空间吗》,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课,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对于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有了一些基础的认知和比较,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跟其它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
同时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2.过程和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的空间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难点:设计实验,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更直观、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验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因此本课实验环节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选用的实验材料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一步步,不但可以直观形象的探究总结出科学概念,更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发现科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教材原设计的是用乌鸦喝水这个童话故事导入。
我觉得这一处设计有两点不足之处:不直观,缺少了
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所以我设计了“吹气球比赛”的游戏活动导入,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以及参与热情。
通过这一活动教师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气球为什么变大了?气球里装进了什么使它变大了?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学生猜测是空气使气球变大了,是空气占据了气球的空间。
并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气球的方式初步感受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刚刚我们用手摸的方式感受到了空气占据空间,我们摸不到的时候空气占据空间吗?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这时进入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共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延用书中实验,因为这个实验简单易操作,效果明显。
出示材料:锥形烧瓶、吸管、橡皮泥。
提出问题:“怎样使烧瓶中的水流出”让学生想办法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
学生根据材料讨论组装方法及原理。
教师给与指导,提示学生正确组装,注意两根吸管在烧瓶中的位置,学生发现通过吸管向烧瓶中吹气可以迫使瓶中的水从另一根插入水中的吸管流出。
个别小组实验不成功,这时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失败呢?引导学
生积极思考用橡皮泥将瓶口密封的作用。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所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把液体挤出了瓶子。
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无形、无色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我将书中第二个探究活动进行了改进。
教材中的实验是,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缓缓将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过观察纸巾有没有湿,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我认为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空气不可见,原实验很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空气的流动。
二是如果实验时杯子不是垂直的,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三是实验中,总有一些学生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也不够卫生。
因此我改进成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烧瓶、漏斗、橡皮泥、吸管、两个装有粉色溶液的烧杯。
下面我将材料进行组装,将一个漏斗一跟吸管插入一个空的烧瓶用橡皮泥将瓶口密封,外侧的吸管口插入装有粉色溶液的烧杯中。
这样装置就组装好了,用组装好的装置进行实验,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老师将烧杯中的粉色溶液倒入漏斗内大家猜一猜,溶液能不能流进烧瓶?学生猜测粉色溶液可以流进烧瓶,教师追问,粉色溶液流进烧瓶会占据谁
的空间?那么被挤出的空气去哪里了我们能看见它吗?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教师演示,提示学生注意听认真看。
学生看见粉色溶液流进了下面的烧瓶中,同时看见烧杯内的吸管口有气泡冒出并且听见了气泡的声音。
通过实验学生清晰的感受到空气被从烧瓶中挤出的现象。
此处的实验设计有以下优点。
一、将无形、无色的空气变成“看得见、听得见”的空气。
便于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二、实验现象明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简单易操作,同时将水中加入颜料,也可以让实验效果更明显。
第三环节:游戏激趣、对比探究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对比的游戏活动中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改变的,而水是不会变的。
我在教材原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大力士挑战赛”的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注射器一个装20ml红色溶液,一个是20ml空气。
现在每组选两个最有力气的同学进行比赛,将注射器下端堵住用力推动注射器。
一轮后交换注射器,再比赛。
比赛结束,学生发现装空气的注射器可以被推动,装水的推不动,谁推装空气的注射器谁获胜,这时教师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通过这个寓教于乐的大力士比赛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直观的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本课的拓展延伸部分为学生展示我做的“空气推拉门”教具。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我是用什么办法推动拉门的?你们知道它是利用什么原理制作的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变化的这个原理制作的用品,让我们课后找一找吧。
”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我对《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实验课的整理和改进设计。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