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孔子的天道与人性摘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的集大成者和重要标志,他将人的地位到一定高度,并要求人具有“君子”人格,从而达到仁。
孔子要求人知天命,并且强调通过自己的学习从而达到知天命,而且上天是有道义的。
孔子要求人敬畏天命又要求人有自己的品格,这处于向天人合一思想过渡的时期,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构建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天道人性前言周取代商之后,“帝”的神圣地位也被“天”取代了,周人宣扬“天命糜常,以德配天”,经过六百多年的统治,周的统治也岌岌可危了。
在那动乱的年代,孔子深感靠上天不足以拯救天下大道,他所追求的道就只有加紧自身的修养,从而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君子,那么恢复周的礼制统治就有望了。
在这个层面上人的地位就提高了,人在上天面前就不不会那么无能了。
孔子对天的理解有带有意志的天命、宇宙的主宰之天和自然之天,对人以立身为出发点,要求人具备“君子”人格,如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安贫乐道,遵守正义等等,人应通过下学而上达,知天命。
一、天的涵义(一)上天:宇宙的主宰者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吾所祷也。
”(《八佾篇第三》13)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
有人说,奥是一室之主,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
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灵公或者南子,不如巴结我。
”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都不巴结。
”又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请教孔子的话。
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
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右像南子、弥子瑕。
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
”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篇第六》28)朱熹解释说: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
其见恶人,固请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
⑵⑴《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第30页⑵《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九一页孔子在见美貌风流无比的南子时,子路不赞同,孔子发着誓说如果我干了什么不对的事,天也会讨厌我的。
在他们眼中,这个天还是具有神圣地位的,它监督着人的言行,给人的言行以指导意义。
另外子路所不理解的孔子的言行,那是大圣的行为,有着自己的坚持,不会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而降低自己的格调。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篇第十四》35)朱熹解释说: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
⑶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
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⑷这时的上天是西周以来的宗教神学观念的体现,保留在孔子的思想言论中,这是不可否认的孔子并不可能完全抛弃天的主宰地位,若是那样便和唯物思想没有两样了。
但是,孔子在谈到人格化的天神时,多是涉及日常生活的事,而且已不是西周时期那种威严可畏的神灵,而是具有更多人性的、可以与之亲近的神。
天虽然还是神,但已经人性化了。
(二)天:自然界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篇第八》19)天是最高最大的,也只有尧能够学习天。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子张篇第十九》25)孔老夫子的德行是不可以赶得上的,就像青天不可以用阶梯爬上去一样。
自然之天的提出是最具意义性的,但仍然保留着某种神圣性。
(三)天命:上天的意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第二》4)朱熹解释说: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⑸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篇第十六》8)朱熹解释说:畏者,严惮之意也。
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
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⑶《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一五七页⑷《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第177页⑸《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五四页自有不能已者。
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
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
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
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
⑹二、孔子的天道与人性(一)孔子的天道有的学者(如余英时)认为,孔子及其儒家是以“人道”代“天道”,其所谓道,主要是指人道。
还有些学者(如葛瑞汉)认为,孔子对天道的问题并不感兴趣。
如果说,像西方哲人那样探究自然界的构成、结构、机械原理和本体、因果关系等等,那么,孔子确实不感兴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篇第七》6)朱熹解释说:道,则人伦日用之间问所当行者也。
⑺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所“志”之道,不仅仅是人道,而是天道无疑,由道而德,由德而仁。
道与德相比,更具有根本性,德是道的内在化,道产生德仁。
(二)性与天道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篇第五》13)朱熹解释说: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⑻这句话说对于孔子文献方面的学问经常听到,而关于人性与天道方面的学问却听不到。
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对于这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⑼但我们认为“性与天道”是不能直接言说的,而是需要“默而识之”、“下学而上达”,即直觉体验的。
所以孔子讲求要多学知识,多看文章,从而来体验“性与天道”。
对于人性也只有一句话,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第十七》2)这句话意思很明显,说人的性是很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了。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篇第十七》19)对这句话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他认为这一命题“含有能言而不言之意”(《中国哲学史)第四章,《全集》第2卷第304页),实际上是“无为而治”的意思。
否则,这句话便无意义,就如同说石头不言、桌子不言一样,石头、桌子本来就不是能言之物,就不必说石头、桌子不言了。
但是,冯先生在后来的《中国哲学史试稿》中做了修改,认为孔子对于天的看法,“标志着有神论到无神论的过渡”(《全集》)第7卷第107页)。
在晚年的《三松堂自序》中,谈到天地境界时,认为这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集》第1卷第225页)。
另一种解释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孔子心目中的⑹《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一七二页⑺《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九四页⑻《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七九页⑼《试论孔子》杨伯峻天只是自然,或自然界中的理法”(《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⑽孔子的这一命题,既不是“能言而不言”的意志之天,也不是完全不能言说的自然界,而是以“行”与“生”为言说的自然界,这是孔子对天的又一个创造性见解。
“天道”何义?以何者为“道”?就不能用今人所谓自然规律之类去解释,而是以“生”为道。
“生”者生命及生命创造。
今人所谓自然,完全是接受西方哲学文化之后的说法,是指没有生命的、机械论的、还原论的、因果论的,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的自然,是人之外并与人相对而存在的那个自然。
而孔子所说的天即自然,是有生命的并且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而人的生命存在则是与之息息相关的,不是二元对立的。
“万物生焉”之“生”,就是生命创造,自然界在其自身运行中不断创造生命,这就是“天道”。
这里所说的“生”,不仅指生出人的形体生命,而且指生出人的德性。
天道是指向人的,是由人的德性来实现的,至于如何完成德性,则是人自身的事,天并不能保证人人成为道德君子。
人如何成为道德君子呢,孔子则致力于立身,对人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1、仁爱之心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2)朱熹解释说: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
⑾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下。
2、孝顺之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篇第一》11)朱熹解释说: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⑿孝道不仅仅是奉养父母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习先人的志向和言行,不能随随便便更改,父母殁,守孝三年,这是孝的传统。
3、忠恕之心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篇第四》15)“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⒀⑽《新解读孔子的天人之学》蒙培元⑾《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一三三页⑿《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华书局1983年10版五一页⒀《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第42页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
⒁4、自重自律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1)朱熹解释说: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⒂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5、安贫乐道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篇第七》16)朱熹解释说: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
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⒃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卫灵公篇第十五》2)朱熹解释说:愚谓圣人当行而行,无所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