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策划与营销
2.旅游过境地的概念
旅游过境地的概念是相对于旅游目的地提出来的。 一般说来, 旅游过境地是指在长线旅游产品中, 旅游 者在达到或离开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地方。 在旅游过境地,旅游者或单纯过境,或作短暂停留并参 与消费,或顺访某些景点并参与消费。
(三)形象遮蔽的表现形式 1.吸引力遮蔽——旅游客体 (1)同一区域内,旅游资源级别、品质高、富有特色的
景区一般会对其他景区形成“形象遮蔽”。 2.认知遮蔽——旅游主体 (1)旅游者自身的知识积累方式和程度 (2)旅游营销活动对游客对旅游地形象构建的影响 3.利益遮蔽——旅游介体 (1)旅游饭店的选址,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选择; (2)旅行社的线路安排;的性质(见图2)和旅游地的产业布 局产生潜在的影响。
补充:旅游过境地(Tourism Transit Venue)
一、基本概念
1.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旅游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对客源市 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为基础,形成旅游业吃、住、 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综合协调发展并能实现旅游者 最终目的的区域。
(二)旅游形象的概念
一般认为,旅游形象(又称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 资源、产品、服务等综合因素在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反应。 具体而言,旅游形象可分为旅游感知形象、旅游资源形 象、旅游服务(产品)形象等。
(1)Mazanec(1994)提出形象变量可归结为3个方面,即 主体(Subjects)感知(方面Ⅰ)围绕客体或目的地 (Objectives)(方面Ⅱ)的特定属(Attributes)(方面Ⅲ)进行。
代表性文献: (1)张凌云.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交叉弹性分析[ J].地理学
与国土研究, 1989(1): 40-43. (2)保继刚,梁飞勇.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竞争分析
[J].经济地理, 1991(2): 83-86. (3)保继刚,彭华.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研究———以皖
南三大名山为例[J].人文地理, 1994(1): 34-36.
(2)李蕾蕾(1999)指出旅游形象概念结构包括主体(人)、 客体(旅游地与媒介信息)和本体(人脑对客体环境与媒介 环境的感知);
(3)杨永德(2007)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包括形象主体、 客体及信息媒介三个维度。
二、旅游地形象遮蔽理论 (一)学术史回顾
1.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已有学者开始研究相邻 旅游地(景区)的关系问题。如,张凌云(1989)从经济 学角度对旅游地竞争的论述,保继刚(1991、1994)对景 观类似性较高旅游地竞争的研究,提出了“替代性竞争” 概念。
2.1993年,旅游地屏蔽的概念正式被提出,用于 研究旅游区的相互影响。其中,王衍用(1993)将 邻近热点旅游区的旅游区定义为“热影区” 。 许春晓(1993)在论述旅游资源非优区时,认为旅 游资源之间具有屏蔽现象。
代表性文献: 1.王衍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研究[ J].地理学与国土 研究, 1993(2): 50-52. 2.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 J]. 经济地理, 1993(2): 81-84.
3.此后十余年间,国内学者分别提出了与旅游屏蔽较为类 似或相关的概念,如旅游形象遮蔽、旅游感知灰度去、 资源羡余。(详见表1)
代表性文献: 1.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 2003(3): 62-67. 2.李国平,叶文.游客感知“灰度区”旅游形象策划探讨[J].
图1 旅游遮蔽效应的形成机理
(三)旅游地形象遮蔽的影响 1.对旅游者、旅游经营企业等产生直接的影响; (1)对旅游决策产生影响 (2)对旅行社旅游线路制定产生影响 (3)对旅游景区价格以及营销策略产生影响
❖ 补充:旅游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一)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旅游成本是影响游客消费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游客 的旅游成本包含三个方面,消费前成本、消费中成本和 消费后成本。 1.消费前成本主要是指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具体包括 搜寻信息的时间成本、旅游决策的机会成本等。因此, 旅游景区再提供旅游信息时应该要考虑如何能够让游客 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 2.消费过程中得成本主要是指旅游者的购买和使用成本, 主要包括:显性的金钱费用、隐性的时间成本、精力成 本(体力消耗)、心理成本(对行程的不满、心理容量) 等 3.游后成本。如果涉及到一些问题的处理,需要消耗一定 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比如处理旅游投诉。
第六章 旅游景区策划与营销
第一节 旅游景区策划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旅游景区策划 第三节 旅游景区营销
第一节 旅游景区策划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形象概述
(一)几个专业术语
1.旅游形象(Tourism Image) 2.旅游地形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有旅游形象、旅游地形 象、旅游地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景区形 象、旅游产品形象等多种提法。近年来,更是兴 起了将“形象”替换为“意象”的观点。
人文地理, 2002(4): 34-37. 3.刘睿文.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研究[ J].地理与 地理信息科学, 2006(4): 75-79. 4.李雪松,田里.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 J]. 旅游科学,
2009(4):26-30.
(二)旅游地形象遮蔽等的概念 1.各种定义和内涵
2.总结
(1)概念比较混淆,有众多提法,如“热影区”、“旅游资源 非优区”、“旅游地屏蔽现象”、“游客感知灰度区”、 “阴影区旅游地和投影区旅游地”、“形象遮蔽”、 “旅游资源非显优区”、“边缘旅游地”、“旅游形象 不对称作用”、“非主流旅游资源”等等。在本课程中, 将采用旅游形象遮蔽这一术语。
(2)研究角度单一,多半只考虑旅游地屏蔽。从旅游活动 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即旅游者、旅游 资源和旅游业)来看,旅游屏蔽现象是存在于每一要素 之中的。
综合定义:旅游形象遮蔽指在构成竞争的一定区域内,不 同竞争区域之间由于旅游资源级别、特色,产品品牌效 应,市场竞争力等因素所形成的旅游者认知偏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