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为先德为先古人云:“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承袭先贤之圣见,正视当今用人之利弊,我方认为,用人应当“以德为先”。
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
才,即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学习而积累起来的。
所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这恰恰是有德之人的必备素质。
对手可能会问,你的企业里,只要有德,没有才能也能要么?你就可以通过有德无才,可以培养着用,但是有才无德,要限制使用。
另外从长远看,一个公司开始需要不断的吸纳人才,但是一个公司要发展壮大,一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
小富靠才,大富靠德。
一个企业如果要做大,一定需要以德为根本,以人才为手段。
如果根本是错的,手段做出来的结果一定是错的。
希特勒的才华和野心一般的人是比不了的,结果是发动了全世界人民都遭殃的世界大战。
第一,以德为先用人是古今中外之定理。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以德治国”,无论什么行业招贤纳才,都讲究“德才兼备”,是以德为先!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也是以“德”为先!从公务员条例到公务员法,都强调对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的考察,还是以“德”为先!第二,以德为先用人是单位发扬团队精神之前提。
高尚的品德如号角、如清风,总是为人所尊重、所赞许、所仰慕,从而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使企业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激烈角逐中永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任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第三,以德为先用人是企业长足发展之保障。
“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棵大树,则诚信道德有如树根,若树根开始腐烂,不管树多大多茂盛,即可预见这棵树终将枯萎”。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企业都重视创新,有德之人将会充分发挥其知识与才能,为企业的创新与进步殚精竭虑!恰恰相反,无论企业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聘用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第四,以德为先用人是造就高材精英之根本。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道德、健康和知识,而其中道德犹为重要,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
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输。
蒙牛老总牛根生评价企业用人:有德有才,破格录用。
有德无才,培养重用. 有才无得,限制使用。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综上所述,德是才的根本,德者才必高,才者未必有德。
因此,企业用人应当“以德为先”。
企业文化的用人理念中提到,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思想和道德品质,那么我们如何去选用人才呢?基本出发点就是:“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是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出:“每个管理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管理者的责任”。
所谓的责任,就是杜拉克用人的哲学:关键是“机会的开发,问题的消失”。
因为人之长处,才是真正的机会。
发挥人的长处,包括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是组织的唯一目的。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关键在选择人才的“德行”。
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1)、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把“德”放在首位呢?因为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为公司培养人才是公司领导的第一责任,我们的企业文化提倡“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2)、南宋时期的岳飞,岳母刺字“尽忠报国”体现的是什么?古语讲得好:“尽忠则不能尽孝”,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仅仅是德的体现,更是德的升华。
公司的用人理念就是:“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换人换思想”,首要是德。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德为先。
(3)、三国时期的孔融四岁让梨,说明了什么?这是中国永远应该提倡的传统美德。
(4)、1952年2月10日,《新中国第一大案》中的刘青山、张子善倒在正义的枪口下,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犯了罪,一个严肃的问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能不能对在枪林弹雨中立过功劳的干部将功补过?•能不能对这样的高级干部网开一面,手下留情? 党中央、毛主席严明党纪、国法,不徇私情,将权倾一时、腐化堕落的刘青山、张子善绳之以法,处予极刑,成为新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以示后人。
他们所丧失的根本是“德”,这样的干部要不得!(5)、人们经常提到的包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一个行为,不能脱离“德”的范围,“铁面无私”就是中国千年来的种“德”的体现。
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我认为,我们学习目的,就是让我们对“职业道德”有进一步的了解,一个公司要发展,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树正气、发扬光大”,公司才能有发展,自己才能有前途。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当企业在招聘人员之时,也往往把具有什么文化与技艺等放在重要位置。
“人才就是财富”、“有才就有一切”似乎成了企事业单位用人和求职者不约而同的一种共识。
从基层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这个道理,哪怕一个人再有才能,可是没有德行也不足以担当大任,才能不行,是可以通过企业的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陪养出来的,所以企业用人应该以德行为先,退而其次才是选用有才能的人.哪怕一个人再有才能,可是没有德行也不足以担当大任。
才能不行,是可以通过企业的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培养出来。
所以企业用人应该以德行为先,退而其次才是选用有才能的人。
关于人才的定义,《现代汉语辞典》的注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由此可见,“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备”。
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
如果用人只重视所谓才能或技能,却忽视其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德”是根本、是长远,并非应急时就能造就的。
“德”好比方向盘,“才”犹如发动机。
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会误入歧途,而发动机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
对此,孔老夫子的观点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卷中也给宋神宗讲:才和德是不一样的,二者的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并指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翻开历史,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不是一事无成,就是身败名裂。
如“才尽”之江郎,如遭万人唾弃之秦桧,等等。
著名的三星集团,早在1957年就开始提出公开甄选人才的依据为人品、智能和健康。
董事长李秉哲在用人时,首先看中的是人品,然后才是才。
他们要求员工首先要学会做人。
中国有句古话,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所以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用人都必须注重德才兼备,那种过分看重才能而忽视品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事业的长远发展。
其实人才是一个结构概念,看如何去组织和使用。
衡量人才的标准最重要的不是看能力,而是忠诚率和责任率。
能力再强,不把事情当事做,玩世不恭,那绝对是蠢才。
衡量人才还要看其协作意识。
我在很多企业讲课时告诉老板们,有两种人不能用,一是摇头的,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问他怎么办他也不知道;二是眼睛朝天的,干什么都以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缺乏团结和协作精神。
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多才少为贤人,德少才多为小人。
贤人是可以很敬业的,也可以起带动他人的积极作用。
如果是较成熟的企业,可以聘用贤人然后再给予培养使之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
真正的学习型企业中这样的员工很多。
但是得需要公司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相应的培训机制。
我方认为,德为先。
试想一下,在一个企业里。
因为妒贤嫉能,人才不能得以发挥作用。
因为公器私用,企业资源大幅浪费。
结圈拉帮彼此对立,我们损耗的是什么?西方大陆法学立法基础上有这么个说法,我以道德恶劣败坏的原型为基础,尽可能实现立法的预防。
给予善良人们最大的自由。
正如其所说,德在这里表现为制度,是约束。
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
才,即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学习而积累起来的。
所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容人处事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自律自省学习力,这恰恰是有德之人的必备素质。
只有德的基础上建立了可靠的制度措施,具备了德的必要素质,才是能够最大保障才能正常发挥,实现社会及自身价值最大创造的可能。
因此,我们要说,德是才能实现的基础,没有德,才也就成了无根之木。
无本之源。
我方观点:企业用人,以德为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双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教授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价值标准出现了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将来都要到关键岗位上工作,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一定要把培养和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青年学生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首要的是加强自我修养,学会做一个有思想道德修养的人。
由此可见,企业用人,以德为先。
广东今日集团总裁何伯权说:“我们用人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品德就像火车的方向、路轨,才能就象马力,方向偏了,马力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
”这些阐述反映了当今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品德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蒙牛集团的老总牛根生也不止一次地强调: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牛总也同样将这一理念应用在企业的管理中,德为先选人,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蒙牛。
世界闻名的惠普公司负责人总结他们这几年来的经营经验,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求信誉,也就是讲求商业道德。
他说到“我们的客户绝大多数是慕名而来,所以要学会选人用人,坚持德为先,先做人后做事。
”正因为如此,惠普公司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反观企业中忽视德为先又成了什么局面呢?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对铜等基本金属的需求殷切。
从事铜贸易的住友商社在LME期铜交易上也有很大影响力,其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控制着全球铜交易量的5%。
然而,正是这个期铜大鳄,在1996年5月31日起的短短34个交易日里亏损了40亿美元。
手中却持有大量多头头寸。
于是,他拉高现货价格,从而带动期价,对空头形成挤压,希望逼迫空头止损离场来达到令自己全身而退的目的。
滨中泰男这种缺少道德的行为导致了三井住友银行损失40亿美元,期铜指数下跌,全球铜市场一度低迷,受住友三井银行事件影响倒闭的公司不计其数。
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局面?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人才缺少道德!所以,我方认为:企业用人,以德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