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一)换一个视角看中国吴庆上周看完了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论中国》,有一些感想记录在这里。

必须说一句:这些感想未必和基辛格及其著作有啥关系。

中国为什么没有”明治维新”?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中的最大不同,就是佩里将军带着美国”黑船”到日本才一次,日本就开始变法维新。

仅仅几十年后,日本就加入了世界列强之列。

中国受到列强冲击比日本还早几年。

虽然受到列强一次又一次凌辱,也有过变法图新的主张,但迟迟没有开始。

为什么呢?我现在提供一个解释。

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本土历史上几乎没有受到过外来势力的冲击。

因此,日本民族缺乏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

中华民族就不同了。

中国周边,蛮族林立,历史上不乏突然崛起的豪强,也不乏周边豪强导致中土本帮政权更迭的案例。

历数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大的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其中单数的朝代,也就是秦、唐、元、清,是新近来到中原大地的外来民族夺得统治权。

双数的朝代,汉、宋、明,是久居本土的民族从原本外来的民族手中夺回统治权。

中原大地的统治权在外来民族和本土民族之间交替,似乎成为一个规律。

上一朝代,如果本土民族丢掉了统治权,下一朝代一定夺回统治权。

然后呢,下一朝代再丢掉。

这是巧合还是某种未知的规律在起作用,我到现在还不了解。

中华民族不只是在四次朝代更迭当中才受到外来民族的冲击。

翻翻中国历史,可以说外来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冲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华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外来冲击的经验,甚至经历了多次丢失统治权的考验,也挺了过来。

过来人回头看,觉得不过如此。

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当英国人船坚炮利地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处之泰然。

中国人没有丢失安全感,反而对洋人的种种雕虫小技心怀不屑。

不屑不是装出来的。

那时候音译”英吉利”三字,左边都有口字偏旁,意思是”不识王法者,与禽兽无异”.于是中国人没有强烈愿望改变自己。

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这样难!日本民族正好相反。

正是因为日本民族缺少应对外来民族冲击的经验,所以他们在佩里的黑船面前立即自乱阵脚。

西洋人不费一枪一弹,日本民族就争先恐后地变法图新,屁颠屁颠地脱亚入欧了。

所以,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障碍。

中华民族注定会受西方列强冲击?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充满了屈辱。

而记录这些屈辱的近代史教科书,我们这代人从小学到大学翻来覆去地学,学得我从小到大心情都是不那么爽朗。

历史上中华民族有过强大的时候,也有过落后的时候。

中华民族强大的时间远比落后的时间长。

可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没有赶上全球化的时代。

如果赶上了,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

恰巧在中华民族落后的时候,西方民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幕。

这仅仅是巧合吗?现在看来,这不是巧合。

其实,中西方交往注定会在中国落后、西方发达的时候开始,中国注定被整合。

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民族无论衰落还是强大,都不会持续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交往,包括西方世界。

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强大的时候,没有愿望和外部世界交往。

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落后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与外部世界交往,先进的民族会来到门前和我们交往。

一个看似例外的情况出现在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达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比哥伦布早出生80年,郑和用过的宝船比哥伦布航海用的船大很多倍。

不客气地说,中国比欧洲国家早大约一个世纪就可以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圣上没有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愿望。

而圣上想成就的事业,国库又支撑不起。

郑和总共出海8趟,之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人,再没有去过了。

而哥伦布的航海事业的参与者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什么郑和出海不可持续而哥伦布可持续呢?因为郑和出海是皇上的事业,只赔不赚,而且赔很多钱,直到赔得明朝国库无力支撑下一次出海。

据说一位颇具正义感的小官,销毁了郑和用过的所有航海图,终止了这项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业。

支撑哥伦布航海的是商人的冒险,商人从航海当中赚很多钱,政府也可以收更多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航海,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支持航海。

东印度公司就拿着政府的特许,受到政府和军队的保护。

于是,曾经先进的中华民族等待着外部世界先进起来之后远道而来整合自己。

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崩塌得这么快?答案之一是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勾心斗角没有诚信可言。

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明显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交朋友。

朝鲜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相互敌视,中国失去了外交空间。

中苏交恶之后,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开辟第三世界。

新中国的领导人早期对苏联老大哥抱了很高的期望。

建国伊始毛主席就出访苏联,而且时间很长。

但是苏联对中国从一开始就玩起信息不对称。

在斯大林时代,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越过三八线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让他找中国同志谈,其实是利用中国对世界的不够了解,让中国承担成本和风险。

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有关斯大林的报告不让中国知道。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领导人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赫鲁晓夫前脚离开中国,中国军队后脚就炮打金门,美国人以为赫鲁晓夫支持中国这么干。

这场报复过后,社会主义阵营里已经没有什么诚信可言。

名义上处在同一个”阵营”,相互之间的提防不减。

直到中苏直接兵戎相见,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中苏关系破裂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际交流建立在”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

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家之间如果算计不成,那就直接索求。

金日成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支持他进攻南韩。

赫鲁晓夫来中国,要求中国同志让苏联海军使用中国基地、建长波电台。

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要求中国向即将崩溃的苏联经济紧急输血。

这种关系,哪能持久。

是什么让中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关于中美建交的历程,中国人大多听说过一个传奇的版本:乒乓外交。

那就是一个传奇而已。

那么美方的说法呢?据说尼克松抵达中国,在机场见到周恩来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老话:”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只有永恒的利益。

”其实,当年推动中美建交的动力,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

这个敌人(哪怕只是看起来)如此强大,以至于中美迅速地、不顾一切(例如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地走到一起。

这个敌人就是苏联。

在东北亚,苏联是中国的敌人,它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军事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苏联也是美国的敌人。

与共同的敌人相比,共同的利益能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微不足道。

想想中美之间关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很容易达成双赢,但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久拖不决,耽误了不少时间。

直到恐怖分子攻击美国本土,中美两国有了新的共同的敌人,中美自由贸易谈判的僵局才得以打破。

虽然基辛格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细说中美在新世纪的外交细节,但这段故事刚刚过去,我们记忆犹新。

与美英、美欧关系相比,中美关系缺少宗教、人文、法治、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共识,因此基础不甚牢固。

那么拿什么维系中美关系呢?利益是选项之一。

最佳利益方案是双赢,偶尔利益输送也不是不可以。

但更奏效的是对抗,找到对抗中的共同的敌人,最有利于中美两国迅速而且紧密地站在一起。

作为参与早期中美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基辛格博士有资格权威地讲述那段神秘的历史。

作为中国数位领导人的老朋友,他对那段历史的讲述也会周到考虑到读者的感受。

这本书体现了他的权威,也体现了他的周到。

对读者来说,不仅要读白纸黑字的部分,也要读字里行间的部分。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二)读基辛格《论中国》,论民族自信最近随手翻开基辛格的《论中国》,惊异于一个外国人却对中国理解之深,论断之精的同时,突然间有写一篇论述”民族自信”小文的冲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初学入门者的以备后省之作吧。

很早的时候,我对”中国”的理解只是一个国家,她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阅历的丰富,慢慢地,我对”中国”这两个字的理解开始变得扩大化:她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带有”唯我独尊,舍我其谁”气势的文化,一种具有”整个宇宙中我为中央,其余皆受我教化,仰我鼻息”气魄的文化,一种含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霸气的文化……这种文化起始于远古,在自古即被称为宇宙中央之地(中国)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繁衍、拓展不息,虽经无数战乱和变革,但这种有气势、有气魄、霸气无比的文化却始终没有断绝。

慢慢地,这种文化深入到生活在此地每一个人的骨髓中,成为支配他们行为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他们每个人都相信,只有他们才是世界中心的优质者,他们在人种、物质、精神、文化……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从历史上看,这些自身优秀的人民并不藏私,他们愿意教化”蛮族”,只要”蛮族”一心向善,他们愿意帮助和改造他们,即使在历史上有些时候”蛮族”在统治上占据了主动,而中华优秀的人民从心理和文化上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最终还是以优秀者的身份教化了”蛮族”……无数次后,曾经的”蛮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种长期正面的自我认同,最终造就了中华文明、最终成就了中华民族、最终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建立起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这种自信,并非无根之水,她是建立在强大的物质、精神、文化优势基础上的,几千年来,中华大地的富庶、稳定、文明,一直都是世界的最强点,从这个角度上讲,称中国为世界的”中央之地”也确是实至名归。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自信存在于胸,生活在”中央之地”的人民们,即使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乱世,也始终没有产生过”自我否定”的情绪,所有中华民族的人民都依靠着这种强大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自信,使这个优秀的文明世世代代地延续着,就这样,这种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在这片大地上延续了五千年……事物都具有多面性,民族自信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近代,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自信,变得有些过于膨胀,()因此转换成为了自负,在受到另一种文化和秩序冲击的情况下,我们的自信甚至转化成了自卑。

175年前,英国为了争取与中国成为平等关系国家的权利,不惜利用坚船利炮,攻击了已经有些膨胀过度的中国,在这样一次攻击下,中国失去了不少国土,也赔偿了很多金钱。

实事求是的地讲,这些土地丧失、金钱损失在我看来(我相信也在当时和后世许多人看来),其实都不算什么(因为,在中国人的眼中,文化、文明的边界才是国人眼中的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损失的土地和金钱也都算是”同样的肉烂在一锅里”而已,反正土地还是咱们自己的地盘,金钱也是给了仰我中华文明鼻息的”蛮族”臣民们而已嘛)。

在这次打击中,真正让我们最为受伤的,其实是它击碎了我们的民族自信!英国人也很明白,要想与中国竞争,首先需要从”思想意识形态”角度使英国与中国成为平等关系的国家,这个愿望,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得以实现(其以具有在首都北京常设使馆资格为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