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烟草种植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分析0农村烟草种植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分析当前农村地区,因为现代经济的不断卷入,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方面传统种养业因为产业比较效益较低,发展前景面临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经济作物作为政府施政赢效的重点正在不断被强制推销进入农村。
一进一退是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农民脱贫致富和政府绩效的合谋结果。
在云南老君山地区,烟草种植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是在这浪潮中一个缩影。
从20a前村民抗拒种植到如今烟草遍地种植,烟草经济成为当地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认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
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多是公司+农户型,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
我国烟草的发展也在近几年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如贵州的种植在户、服务在社、掌控在司的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云南桃花村的烟草种植模式即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之下,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笔者以云南石头乡桃花村的烟草种植情况为例,旨在通过以经济成本与效益的核算来还原烟草经济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对比其他农作物的效益差异,反映现行烟草经济可行的社会基础。
1研究区域情况1.1研究区概况石头乡位于玉龙县境西部,总面积为573.9km2,平均海拔2778m。
全乡耕地面积858hm2,其中,水田323hm2,旱地535hm2。
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0.1hm2。
全乡种植烤烟198hm2,总产3052t,实现产值326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17.3%。
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1301元。
石头乡的桃花村目前共计80户,人口约350人,其中,近14的村庄人口外出打工,也有5~6家搬离村落落居城市。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7hm2左右,人均约0.07hm2,主要以坡地为主。
家户之间因为人口变迁与刚性政策等因素,承包经营土地的面积有较大差异。
该村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在经济作物中,烟草成为主力。
从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历史来看,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烟草种植只有近20a的历史。
1.2烟草种植的历史与现状在一份丽江市烟草局的新闻报道中,描述了玉龙县烟草种植的历史进程:从1984年龙蟠乡兴文村种植0.187hm2烤烟开始,到201X年的7649hm2,经过28a的发展,玉龙县烤烟产业已在当地成为支柱产业,它对全县的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烤烟生产已成为全县烟农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和当地贫困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从大的背景来看,相比于云南其他市县,玉龙县跨入烟草种植大县的步伐较为缓慢。
尽管烟草种植普及时间不长,桃花村到目前为止,与同季节性作物种植面积相比,烤烟种植已经超过这一传统的粮食作物,成为农区5 9月份的主打作物,石头乡的其他村庄也是如此。
而且依据各市烟草局的要求,在各乡镇成立烟站,指导烟草种植技术,并负责按照与烟农协定的合同定额收购烤烟。
乡镇之下,各行政村设立烟科员一名,各村组烟农组成烟草种植合作社。
合作社设烟代表一名,负责与村组内烟农协定烟草种植面积、技术指导与信息反馈,组织烟草回购工作,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组织结构。
为什么有如此的种植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那就要弄清楚烟草种植的过程与经济效益,以期通过经济手段揭开这一问题的本质。
2烟草种植成本分析种植烟草的成本投入主要分为2个部分,一是农药化肥等的农资投入,二是劳动过程中的人工投入。
1农资投入每公顷烟田的农资成本大体在1.5万元左右。
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烟苗主要由烟站育苗基地负责幼苗供应,在烟苗下达的同时,烟草公司负责按照合同公顷数配比烟草专用化肥、氮磷钾肥、地膜和农药,并给予烟田灾害保险。
其运作机制是烟草公司依据各户烟草存折先期进行贷款,即以农资赊账的形式运行,待交完合同,自动扣除成本。
在后期烤烟过程中,烟草公司按照以煤代柴计划,对烟田进行燃煤配发和补贴。
因此,在整个烟草种植与制作的过程中,农民没有实质性物质方面的投入。
2人工投入烤烟的制作过程分为2个环节,即种植和烤烟,从每年的5月初到10月初,包括整地、管理、采摘、编排、烘烤、回潮、剪叶、分级等环节。
因烤烟收获期持续时间长,每个生产制作的周期从6~7d延伸到10多天。
可见,烟叶采摘结束后并没有完成烟叶生产的循环,也没有达到出售的要求,转化为经济收入,而是必须经过后续几个层次的加工过程,才能达到商品烟收购要求。
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化,同一作物在各个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的要求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得农民对田间劳动时间没有严格的限制,出工时间的不确定性也使得这一统计存在较大困难。
笔者以乡村外雇劳动力为参照系,规定:以外雇劳动力的劳动强度为标准,以8h工作制为标准工作时长,计算烟草种植与制作过程中的劳动力使用情况。
以1hm2烤烟地为例,分析其人工投入情况。
由表2可知,在整个种植与生产环节,有114d或多或少从事相关工作,每天约3h,这占到整个作物周期80%的时间,其余时间属于作物生产的间隙闲暇时间。
与此同时,按照劳动8h工作制换算,至少一人参与的工序折合的工作日长达41.4d。
整个种植与制作过程,约耗费1093个标准劳动力的每日工作量。
由此看出2种现象:其一,种植结束后生产过程的延长,使得参与劳动的天数必然延长,而且这一过程的用工量占到了整个周期的78.2%;其二,实际用工量与经历天数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这也成为人们认为烟草种植有利可图的一个佐证。
3经济收益分析经济收益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烟草转化为烤烟初成品的收益,另一方面是相关政策的补贴。
3.1种植收益在种植收益方面,商品烤烟等级严格,但各烟站在初始收购时,并没有分很多等级,大体分为8个等级。
每次采摘的叶片部位各不相同,所以一般在初始阶段就进行了分类。
尽管如此,每年不同品色的烟草价格还是有差异。
按照某村民的说法,每年的烟草价格都按照20%的增幅在上涨。
对桃花村几年的收购价格进行对比发现,上等烟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各品级大都呈10%以上的上涨趋势。
按照合同要求,以一户烟农与烟站签订0.5hm2合同为例,其收购量为1000kg,其中,指令性收购为942kg,出口备货为58kg。
上等烟收购量不小于690kg。
如交合同上等烟800kg,按照上等烟均价30元kg计,则收入为4万元。
而在实际的栽培过程中,烟农耕种面积0.3hm2就可以轻松应付合同。
而每公顷的产值为4.8万元,除去农田成本,则每公顷纯收益约为3.3万元。
总的来说,每公顷烤烟的种植效益一般在3.3万元上下浮动。
农田管理得当或者烤烟技术过硬的烟农,这一效益会达到近4万元。
3.2烟草公司补贴补贴收益是指烟草公司为了调动烟农生产的积极性,主动在农资环节和烤烟设备等领域进行的生产性补贴。
其包括几大类:购买生产设备的现金补贴;依据烟草种植的的各个环节对各类农资进行价格补贴;对烟农完成合同进行相关奖励。
在以上的补贴中,有些已经被烟草公司放在生产成本中进行了补贴;优化烟叶结构、预验费则是在交完合同之后直接进入账户,为1875元hm2。
4烟草种植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由前述可知,烟农每公顷烟草收益约为4万元,这是烟站补贴之后的结果,也是烟农辛勤劳动的结果。
通过劳工价值与利益捆绑,可反映这一经济作物的地方适应性。
4.1烟草种植与玉米种植的对比如按照单产收益而言,烟草种植具有较高的种植优势。
同一季节的玉米,每公顷产约7500kg,市价2~4元kg,毛收入为1.65万~1.80万元左右,除去生产成本,每公顷纯收益只有1.1万~1.2万元,只有烟草种植每公顷纯收益的14。
应该如何看待烟草种植的优势呢?相比于玉米,烟草种植多了几个步骤:其一,农田施肥与农药喷洒较多,次数频繁;其二,摘顶修叶。
其三,分批收获。
这就使得烟草种植的田间管理任务异常繁琐,且周期持续时间长。
同时在等待叶片成熟之后,又多了一个烤制环节。
烘烤须经历加柴、排湿、控温等人工管理环节,后期制成商品也需要人工进行挑拣、分级等。
正是因为这些工序,使得人工成本耗费很大。
那么这种低产出的劳动价值如何能够持续呢?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认清,在农村,一方面,受到土地的制约,传统的小农经济在种植面上选择较少。
土地与气候等条件,决定了地区种植业的类型。
在桃花村,5 10月其能种植的稳定性作物种类只有玉米和烤烟,而每公顷烤烟效益是玉米的数倍,出于经济收益,人们自然会选择烤烟。
另一方面,一个普遍的事实是,农业地区的劳动价值并不等同于土地的收获价值,这指的是烟农不计劳动成本而从事繁重的农事活动,以期在整体上实现单产的提高。
黄宗智将小农经济中农作生产集约化到一定程度而导致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概括为农业的内卷化,其意在说明,农业发展道路的臃肿形态是农村客观存在的事实;农业发展的出路是现代化的农场经济。
此外,也可通过技术变革、采用机器与化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多层次分工协作等方式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2烟草种植与外出打工的比较农民出于烟草数倍于玉米的经济收益而选择了种植烟草;但桃花村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放弃农业生产,外出打工,甚至已有5~6户落居城市。
由表2可知,以一个标准劳动力的日工作强度计算,每人出工劳动价值约为35元。
这是一种远低于大城市农民工日薪待遇的水平,那为什么大部分的村民并没有选择出去打工呢?烟草经济的相对优势又在哪里呢?在烟农与农民工对比中,不仅要关注收益,还要关注生存成本的差异。
桃花村村民一般选择在省内城市打工,多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月工资在201X~3000元,而吃穿住行则要占去收入的12,且因为缺乏法律保护和制度保障,在日常消费方面存在着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不敢消费,导致消费水平低下。
此外,青壮年的外出打工,产生了部分空巢家庭和隔代家庭,不利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对父母的养老。
而且农民工在很多方面受到歧视,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在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影响了其在城市的定居意愿。
在桃花村从事烟草种植,首先不仅没有住房成本,甚至在蔬菜、取暖方面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生存成本大大降低。
对一般烟农而言,绝大部分实际烟草种植面积小于合同面积。
以某户为例,其合同数为0.62hm2,而实际面积只有0.08hm2。
按照合同,其可以获得0.54hm2的低价化肥、优化烟叶结构补贴、预验费等补贴。
而且按合同面积所获得的多余的农资可以用在其他作物中或者以市价转手,这都是只赚不赔的买卖。
最后,在烟草种植模式上,这一产业因受到半政府单位烟草公司的扶持而受惠很多。
在育苗、田间技术管理、产品回购等环节,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对烟农而言,烟草公司占据政府资源,能够保证烟田种植与管理的技术倚靠;在回购环节,它也能保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并稳中有涨,这不管对生存小农还是理性小农,都是利好的条件,这些都为烟草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