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模拟试题及详解 【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模拟试题及详解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
答:由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

恩格尔曲线表明的是在商品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恩格尔曲线
图1(a)中,商品1是正常品,其需求量
X随着收入水平I的上升而增加。

图1(b)
1
中,商品1由正常品转变为劣等品。

在较低的收入水平范围,商品1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同方向的变动;在较高的收入水平范围,商品1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反方向的变动。

2.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答:价格歧视指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

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厂商有权改变价格;②厂商必须能够按照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③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②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等等,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③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

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

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

第二个条件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答: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

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
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

4.囚犯两难处境
答:囚犯两难处境是指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囚犯两难处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

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同一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的博弈。

具体情况如下:两囚徒被指控是一桩罪案的同案犯。

他们被分关在不同的牢房且无法互通信息。

各囚徒都被要求坦白罪行。

如果两囚徒都坦白,各将被判入狱5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很难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因而两囚徒可以期望被从轻发落为入狱2年;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囚徒坦白而另一个囚徒不坦白,坦白的囚徒就只需入狱1年,而另一个将被判入狱10年。

那么囚徒将会怎么选择呢?下表归纳了各种可能的结果。

(其中“得益”是负的,表格右下角单元格意思是两个囚徒各2年徒刑)。

该表说明,这两个囚徒面临着一种困境。

如果他们都不坦白(以一种会遵守的方法),那么两人只需入狱仅仅2年。

但他们不能相互讲话,如果囚徒A不坦白,他就冒着被B利用的危险。

因为不管囚徒A怎么选择,囚徒B坦白总是最优方案。

表1囚徒困境
同样,囚徒A坦白也总是最优方案,所以囚徒B必须担心要是自己不坦白,就会被利用。

因此,两囚徒都会坦白并入狱5年。

总之,在上述囚徒两难处境的模型中,对囚徒个人而言,选择坦白总比选择抵赖有较高的收益,但从两人支付的总和来看,双方都抵赖(合作或串谋)的结果是最优的。

因而,囚徒困境模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形,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这就是“困境”。

5.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答:无谓损失又称为社会净损失,是指由于市场未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而引起的社会成本,也就是当偏离竞争均衡时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社会净损失是由于垄断、关税、配额、税收或其他扭曲等因素引起的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都得不到的那部分,使资源得不到最佳限度的分配。

例如,当垄断企业抬高价格时,消费者将减少消费,这样将导致减少的数量中本来可以实现的消费者剩余都流失了,这种社会性损失就是社会净损失。

6.公地的悲剧
答:公地的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过度地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一种社会现象。

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并不考虑自己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此情况下,所有个人的最优放牧数量总和将远大于公共地整体的最优放牧数量,由此导致
放牧超载,土地日益衰落。

公地的悲剧可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

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明确产权关系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

二、简答题
1.比较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之间的异同点,并回答:当其中一个不存在时,另一个可以存在吗?
答:(1)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含义
①逆向选择:逆向选择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

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②道德风险: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

(2)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异同点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虽然都是由保险市场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但逆向选择是发生于交易合同订立之前,交易一方故意隐瞒一些情况导致交易另一方做出了错误选择进而利益受到了损害的情况;而道德风险则是发生于交易合同订立之后,交易一方由于可推卸责
任而导致损害交易另一方利益的不谨慎、不适当或故意的行为。

例如在保险市场上,一个经常生病的人故意隐瞒病情而到保险公司要求参加医疗保险属逆向选择现象,而该病人一旦参加了保险就会认为反正医疗费由保险公司支付,因而更加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进而造成保险公司更多地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就属道德风险。

既然两者有区别,那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者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能在另一种不存在的情况下存在”。

例如,一个身体正常的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就有可能更不注意自己的健康,这种情况就属于不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下的道德风险。

反之,一个本来有病的人参加医疗保险后可能并不会不当心自己身体,这种情况就属于不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的逆向选择。

2.俗话说“谷贱伤农”,即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的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答:(1)“谷贱伤农”的含义
“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收获的粮食数量增加,但是卖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

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的程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程度。

(2)“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