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课堂”的价值诉求及操作要义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朱唤民课改必须改课,而改课的关键是改理念、改行为。
“真学课堂”就是在课程改革向深度推进的背景下提出的,它进一步凸显了课堂教学的宗旨,在理念和行为上对教师课堂教学作了规范、引领。
“真学课堂”有两个核心要素。
一是“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舞台,“学”是主旋律,“教”只能服从、服务学生的“学”;二是“真学”,就是课堂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真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提供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只要学生“真学”了,任何直接的手段、简朴的方式、粗糙的安排都是合理的,反之,其它任何精致的设计、现代的手段,只要背离了“真学”,都是违背课堂教学本质的。
“真学课堂”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是学生学习力的解放。
“真学课堂”,一看即懂,一望而知,但深入思考,“真学课堂”还是内蕴十分丰富,它至少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诉求。
1.契合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追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当然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
“真学课堂”凸显学生地位,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生的“学”是第一位的,教师引导学生“真学”是第一位的。
为了实现“真学”,教师的“教”必须回归本真,一切为“学”着想,一切为“学”设计,一切为“真学”铺平道路。
这样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找到了自身角色的定位,符合了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主要的是,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提高,学生在“真学”中历经学习的酸甜苦辣,摸索学习的路径方法,形成严谨认真、专注高效的学习品质,在“真学”中学会了学习,如此“高品质”学习素养的形成,不仅是学习高效率、考试高成绩的来源,更是学生优质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素养比任何高分珍贵得多,因为会学习、善学习的人,在任何竞争舞台上都会抢得发展先机。
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对二十一世纪“文盲”作出过界定,即“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人们耳熟能详,但教育人常常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其实,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重任,就是从我们日常的每一堂课开始的。
2.明确了服务学生的角色定位。
教师课堂角色,新课程有明确要求,教师也心知肚明,但是,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惯性常常使角色回归老路,常态的课堂上,“话语霸权”“身份霸主”随处可见,只有那些公开教学才能雾里看花发现些许生硬的“服务”色彩。
“真学课堂”以鲜明的态度、明晰的分工廓清了教师角色,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真学”,即“教”的行为本质上是“服从、服务”,是为了引导学生学、方便学生学、提升学生学。
但是,“服从、服务”绝非无所作为、随性而为。
“服从”意味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比如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让自己的“教”更好地顺应“学”,顺学而教,顺学而导;“服务”更不是简单的事,学生学习需要什么,困难在哪里,什么地方要拓展、提升,等等,教师应该心中有数,相机而行,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合理引导,哪些安排学生相互讨论,哪些问题需要点拨提示,哪些需要具体讲解,“服务”必须源于需求、巧在智慧。
由此看来,教师“服从、服务”学生学习,绝非轻而易举,服务的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和素养。
3.彰显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文化。
文化无处不在。
任何课堂都渗透着文化。
传统课堂,教师控制着一切,充满的是教师霸权的文化;有的课堂,过于强调规范、规矩,课堂充满的是压抑的文化;有的课堂,结构繁杂,花样百出,美其名曰精致、新颖,实际呈现的是作秀的文化;也有的课堂,误导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淡出,课堂呈现出乱哄哄的文化。
“真学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仅发展学生知识能力,更要发展学生学习素养品质,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文化。
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追求、有路径、有尊严地学习。
“真学课堂”的以生为本一定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是眼睛盯着几个尖子生,不去迎合世俗或个别领导的要求,因而课堂的“真学”是全体学生的“真学”,是体现因材施教的“真学”,既满足优秀生的需要,促进其个性发展,同时又不放弃学困生,让学困生也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真学课堂”改善了学生的生存状态,重视学生的自主研究、自主感悟,因而又是以人为本的,那些延长时间、加重负担、重复训练、机械作业的教学行为,背离人性,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是与“真学课堂”的追求格格不入的。
4.反映了求真务实的教学作风。
所有行业、部门都有作风,大到党风政风,小到班风家风,教学工作同样有作风的追求。
远的不说,进入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一度问声四起,教学华而不实,课堂呈现出浮躁之风;之后,研究性学习成为时尚,动辄合作,动辄探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置之不顾,课堂充满着浮夸之风;追求有效教学,课堂又掀起了建模风暴,一些课食而不化,机械运用,不知变通,死板老套,课堂模式之风愈演愈烈。
教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怎样的作风?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追问着。
应该说,“真学课堂”客观回答了这个问题。
“真学课堂”追求学生“真学”,回归了教学的本质。
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真学”了、自悟了、提升了,教学才是有效的,同样,教师在优化教学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这是一种课堂教学上的求真务实。
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包装,有的只是课堂教学的本真,有的只是学习本质的回归。
认识“真学课堂”的价值诉求,还只是理性分析,目的是在课堂改革进入“深水区”背景下,我们怎样看待课堂,看待教学。
理念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更为直接,尤其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更期待着操作的要求。
其实,“真学课堂”提出不久,尚未形成成功案例或经验总结,关键的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在总结中提升。
结合个人的调研、思考,笔者以为构建“真学课堂”,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转变教学行为。
1.自主先学是“真”学习。
“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已经被一线教师广泛接受。
但是,对“先学”的理解以及怎样组织学生“先学”,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方式单一,以为“先学”就是学生课前学习一种方式,因而“先学”反而延长了学生学习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二是任务虚化,“先学”没有明确的导向,学生不知道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三是形式主义,“先学”变成了教学的一个环节,至于效果如何未作思考,因而“先学”时间或长或短,内容或多或少,学生没有真正的收获;四是学教脱节,“后教”回到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中,没有成为“先学”的有机延续,学生先学中的成果未能展示,先学中的问题未能及时讨论。
如此先学,实效从何而来呢?学生自主先学是学生独立、完整地看书、思考的过程,学生应该很投入、很专注,先学的过程应该会有体会、感悟,更有不少的问题、困惑。
这样的先学才是“真”学习。
先学的核心环节是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王国,如果先学时只是熟悉了一下内容,没有积极思考,更没有产生疑问,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先学。
在浮躁心态普遍、作业负担偏重的背景下,要让学生进入这样的“真学”状态还并非易事,教师必须善于设计学生“先学”,或精心编写导学案,或精心选编自读思考题,让学生先学有拐棍、有路径,在不断引领中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生先学的时机可以视具体学科、具体内容而定,课前课中均可。
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生角度估测先学时间、先学困难,不能超越学生认知实际,不能让先学变成蜻蜓点水走过场。
如何让先学成为学生的“真”学习?有四个重要环节必须把握住。
一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先学问题,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二是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必须保证充足的先学时间;三是对学生先学情况要认真检查,这一方面是防止自流,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先学的情况;四是“后教”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先学中的问题、困难组织教学,特别要让先学中思维“闪光”的学生有一个展示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认真先学、积极思考的兴趣。
2.小组合作是“真”互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近几年,不少地区,小组合作学习红红火火,我们或亲身感受,或从媒体上观看了不少合作学习的范例,合作学习已经逐步被广大一线教师认可。
不少学校座位变了,学生围坐在一起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堂也确实热闹了不少。
在这种热闹的背后,我们需要冷静思考。
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高效的,我们透过热闹的外表,深入到学习的本质来分析合作学习,不少合作学习问题多多。
就我县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组内成员过多,参与讨论交流的学生不能全覆盖;二是小组成员学习基础落差过大,课堂观察时发现,基础差的学生只能当陪客;三是教师安排合作学习的话题带有随意性,低于或高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是虚假的、无效的讨论;四是合作学习之后的班级展示交流,没有体现合作学习的成果。
凡此种种,小组合作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兵教兵、兵强兵,灵魂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所有小组成员都应从合作学习中有收获、有提升。
这也是“真学课堂”所追求的。
要达到“真”互助这样的效果,教师是要花一番功夫精心设计的,从小组的构成、成员的职责、氛围的营造、话题的确定、合作后的交流,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要精心设计,让每一名学生有收获。
3.课堂展示是“真”交流。
虽然近几届“黄海潮”教研活动,我们以“表达和倾听”为主题,展开了不少的研讨,但是,完整、自信地表达和专注、认真地倾听尚未成为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
因为“表达”“倾听”不到位,课堂展示交流就变成了程式,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真学课堂”追求学生课堂展示是“真”交流,这个“真”,就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而不是照本宣科、虚情假意;是能产生认知冲突的,而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只有这样的展示交流才有价值。
要实现“真”交流,主体是学生,关键是教师。
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对学生的课堂展示要有硬性的规定,比如站姿、目光,比如语言、音量,比如表达的独立性、完整性,等等,我县不少学校已经形成了校本化要求,印发到学生并督促实施,这为课堂“真”交流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很多学生课堂上是不善于倾听的,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表达。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态度问题,内心对同伴的发言是抵触的,不愿意听,只顾自己学习,这需要教师教育引导;二是方法问题,不少学生不会倾听,抓不住同伴交流发言的要点,这就更需要教师晓之以法。
总之,学生倾听、表达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而倾听、表达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既要严格要求、方法引导,又要耐心等待、充分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