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德国

第六章德国


• 纳粹德国重视电波宣传站,因而广播业十分发达, 1941年时仅设在本土的对外短波电台就有88座。对内 的广播强迫人民按时集体收听,并设计了廉价的只能 收听到国内广播的“人民的收音机”。 • 希特勒非常重视广播的作用,他曾经说过:靠说话的 神奇力量能打动广大人民,并把广播传播称为“第四 战线”。 • 1939年8月,一群德国士兵假扮成波兰士兵,在夜色的 掩护下,向靠近波兰的一个城市发起“进攻”,他们 还“占领”了该市的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向德国 “挑战”的声明,第二天,柏林电台广播了波兰“进 攻”德国的消息。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了 “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新莱茵报》的宣传内容
• 《新莱茵报》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 的。《新莱茵报》宣传内容的两个基本方 面,也是德国革命的两项基本任务:对内 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 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 的战争。
《新莱茵报》的宣传特色
• 第一,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 起来 • 第二,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 第三,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 列宁称赞《新莱茵报》是“革命无产阶级 最好的,无以伦比的机关报” • 《新莱茵报》的办报思想、宣传特色和战 斗传统,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宝贵精神 财富。
• 在后一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报刊思想 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 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马、恩认为,无产阶级党 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 领。 • 关于报刊的使命,马、恩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 卫者,是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喉舌。 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 关于报刊的作用,马、恩认为,报纸的最大好处, 就是它每日能够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 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 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活活泼的联系。
拓展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我见
陈力丹
• 陈力丹,男,1951年2月 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 州市。 •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 义新闻理论和一般新闻理 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 • 代表论著:《精神交往 论》、《舆论学》 、 《世界新闻传播史》
第三节 两次大战期间的报业
• P176页二战时期的新闻宣传和法西斯“第三帝国” 新闻传播业 • 二战时期的新闻宣传:纳粹式宣传——蛊惑人心 的、煽动性的、欺骗性的宣传 • 二战期间,德国新闻媒介成为希特勒的宣传工具, 在这一时期,德国纳粹的宣传工具置客观性、真 实性原则于不顾,竭力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质,大 搞欺骗宣传,愚弄德国人民。德国侵占捷克、波 兰之前都采取这种欺骗性的宣传。
二、革命中的无产阶级报刊
• 随着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 级队伍不断壮大。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 浪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奠定了无产阶 级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为无产阶级指明了 推翻资本主义、谋求彻底解放的道路。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马克思主义 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治报刊。
一、定期刊物的出现
• 近代报刊产生的标志,是定期刊物的出现,世界 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 • 1609年,德国出现了两种周报:《通告——报 道或新闻报》,每周一张,只有一条新闻;《报 道》,刊登过伽利略制作一台新的望远镜的消息。 (这两份周报是德国最早的定期出版物) • 1615年,艾莫尔在法兰克福创办《法兰克福 报》,该报每期有数条新闻,被视为世界上第一 家真正的报纸,艾莫尔被称为德国报业之父 • 165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新 到新闻》 • 1670年到1790年,德语地区出版了3494种期刊, 超过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出版期刊总和
鲁道夫二世—— 压制报业发展的统治者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业
• 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在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 德国报业发展有了新的起色。 • 一、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报刊 • 1798年,德国出现了一份有影响力的商业性报纸《总汇 报》,该报以消息及时、内容丰富著称于德国,恩格斯 将它称之为德国的《泰晤士报》,该报一直出版到1882 年 • 由于1840年以来普鲁士王国实行的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主 义新闻政策,宪法中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从未兑现过; 而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使资产阶级及其报刊养成了奴才 习气,一切以官方的意志为转移,因此,直到19世纪上 半叶,德国没有出现一份能够影响全欧洲的大报纸。
马克思
恩格斯
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希特勒
德国
品牌篇
德国汽车
德国汽车
德国汽车
德国运动品牌
德国化妆品
走进德国
城市篇
德国首都——柏林
慕尼黑
德国城市——汉堡
德国城市——法兰克福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 背景:德国是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源地,也 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定期刊物的国家。 • 1450年前后,德国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 印刷技术,发明了欧式印刷术。 • 德国统一前经历了近千年的分裂混战,邦 国最多时超过3000个,了解外部情况成为 德国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 刺激了德国中世纪地方新闻的传,15世纪 末德国就出现了新闻纸
1609年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
二、封建势力压制报业发展
• 17世纪的德意志邦国林立,政治经济远比英法落 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国报业的发展。 1608年,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第一帝国)皇帝鲁 道夫二世发布命令,规定报纸出版前须由教会或 地方官检查,这是德国实行新闻检查的开始。 • 18世纪初期,普鲁士逐渐发展为德意志境内最大 的邦国,同奥地利争夺对德意志的控制权。 • 普鲁士三任国王对于报业的控制总的来说都是强 力压制报业的发展,德意志另一大邦国奥地利, 统治者对报业的控制也非常严格。
• 在进行国内宣传、煽动战争狂热的同时,纳粹政 府还利用无线电广播进行针对同盟国的宣传。 • 1940年5月,德国进攻法国之前,首先对法国展 开了强大的谣言攻势,这种攻势导致了法国混乱, 这种混乱最终导致了法军的失败。 • 对英国的宣传也是如此。战时德国创办了用英语 播送的对英中波广播和对全世界的短波广播。其 中最有名的节目是赫赫勋爵主持的。赫赫勋爵每 天播音15分钟,时间不固定,其使用的频率与 BBC短波频率很接近,目的是让英国听众弄错频 率。
马克思、恩格斯与《新莱茵报》
•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 言》正式问世。随后不久,马克思、恩格斯创办 了大型日报《新莱茵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份马 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 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 • 《新莱茵报》除星期一以外,每天出版。一般为 四版,新闻多的时候出增刊。报纸十分重视新闻 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以传单形式出号外,有 时一天出两次报纸,每期报纸和附刊的末尾还辟 有《最新消息》栏。报纸发行方式大部分为订阅, 也有一些零售。
戈培尔
• 1933年5月,宣传部长 戈培尔煽动大学生和 冲锋队的暴徒们在各 大校门口设置柴火堆, 焚烧各种被法西斯视 为“不利于人民教育” 的犹太人书籍,长长 的书单涵盖几乎所有 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
(五)1949年,联邦德国最终确立新闻 出版自由体制
• 1949年5月德国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础 法》(即宪法),其中第五款规定:每个人都 享有以语言、文字或形象发表和传播其意见, 以及不受阻扰地从可利用的一般信源获得信息 的自由权利。保护新闻自由以及广播和电影的 报道自由,不得进行新闻检查。 • 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础法》,限制公民 订阅外国报刊的权利、禁止收听电台和其他广 播、制定违禁文学作品的官方名单以及政府根 据政治观点分配新闻纸限额、停止提供新闻来 加以控制等等,都是宪法所不允许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图片报第六章思考题
• 1.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世界上第一家真正 的报纸、德国报业之父 • 2.马克思、恩格斯与《新莱茵报》 •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4.二战时期德国的新闻宣传
德国廉价报刊的兴起
•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传播技术日趋成熟,德国 报业有了一定的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化 的廉价报刊应运而生。 • 德国第一份廉价报纸是1871年由莫斯创办的 《柏林日报》,1883年又出现了一份廉价报纸 《柏林地方新闻》,该报初为周报,1885年以 后改为日报。 • 同英、美、法各国的廉价报刊相似,这类报纸以 社会新闻、娱乐材料和广告为主要内容,以社会 下层为发行对象,形式活泼生动,价格低廉。 • 廉价报刊的出现被认为是德国资产阶级报业从近 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图片报
• 图片报(Bild)是德国和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是以零售为主的大众报纸。1952年7月24日在汉 堡由施普林格创办。该报纸以图画和社会新闻为 主,每天几十个版,大城市另附加地方版,从第9 到13版是《图片报》的王牌板块:体育《图片 报》。施普林格出版社定期对《图片报》的读者 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图片报》的主要读者为 工人和低收入者。只有8.1%的大学教育程度者读 《图片报》,在高中教育程度人群和学徒中这一 比例为23.8%。
• 法西斯“第三帝国”的新闻传播业 • 1933年,纳粹党制造国会大厦纵火案,封闭了 共180多种报刊,用暴力夺取了一些实力强大的 家族报团,另外沃尔夫通讯社收归国有,改组为 国家集中控制的“德国通讯社”,民营广播电台 全部收归国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 占领地设立多个分社,加强对新闻传播的钳制。 • 纳粹党实行新闻传播业法西斯一体化,全国报纸 从1932年的4700多家减少到1944年时的977家; 政治性质的报刊通过暴力镇压,1934年内迅速 从2700家减少到1200家,随后几年,非纳粹党 的报刊几乎完全消失。
延伸知识点——
德国实现新闻出版自由漫长而 曲折的历程
• (一)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严格的新闻出版管制 • (二)1815——1918年,德国统治者被迫缓慢地放宽 新闻出版政策 • (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新闻出版自由政策 • 1918年11月民主革命后,德国成为共和国。1919年在 魏玛城通过了宪法,宪法第118条规定:每个德国人在 一般法律的范围内,都有权通过言论等方式自由发表自 己的意见。劳动关系或雇用关系均不能损害这种权利。 当他使用这种权利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得予以歧视。为 防止再出现帝国时期议会随意废止自由权利的情况,宪 法规定重新实行书报检查必须取得修改宪法三分之二的 多数 • 共和国时期新闻出版自由基本得到保障,德国新闻传播 业获得一个短暂全面发展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