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脑科学的发展对认知心理学的深刻影响
脑科学的发展对认知心理学的深刻影响
两种形式的记忆可能有不同的神经机制。认知神经
心理学的实验结果支持双加工模型。研究发现:对 健忘症病人的再认,海马区域在“回想”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而颞中回和颞下回的周围结构则对“熟悉 性”是重要的。ERP研究发现熟悉性和回想有不同 的脑皮层分布。FMRI研究表明在左侧前额叶和稍
108
万 方数据
然而这些表征之间产生竞争,经过选择之后最终只 剩下一个最符合词义的目标词。此时音位编码才开 始工作。如何检验这两种观点?一个基本思路是看
合God和Knauff的实验研究人们发现,线性三段推 理过程中似乎总是需要空间信息加工的参与,而范 畴三段推理却都没有激活空间信息加工区域。这就
(2000)等利用fMRI脑成像技术研究了图画——词
汇干扰实验范式中的语义干扰效应,发现产生语义 干扰效应时,引起了颞中回、左后颞上回、左前束状 回以及双侧额叶的激活。[8](P262’265)结果提示:语义 干扰效应处于音韵提取水平,这表明激活能够在概 念加工和音韵提取水平之间进行扩散,可以看出该 项实验结果完全能够作为支持交互作用理论假设的 一个有利证明。 三、关于思维的脑成像研究 (一)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思维过程中我们是依赖 抽象的语言形成的逻辑规则来完成的,还是在推理 的任务中需要借用空间的表征方式?在这个问题上
2007年12月 第20卷第6期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Dec.2007 V01.20 No.6
脑科学的发展对认知心理学的深刻影响
袁晓松
(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脑成像技术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记忆系统的认知研究中,由于引进了脑成像 技术,使得多重记忆系统的模型得到了更为可靠的试验数据的支持;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两个分离系统的存 在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证实;再认记忆的研究,发现了“熟悉性”和“回想”两种不同形式的记忆功能。在语言产 生的认知研究中,由于引进了脑成像技术,使试验结果非常好地支持了语言生成的三阶段理论。在关于思维 的研究中,借助于脑成像技术,人们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顿悟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 舞的成果。 关键词:脑科学;脑成像技术;认知心理学;记忆系统;语言产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tB8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7)06—00107—06
发式策略,靠与语义记忆有关的额——颞叶系统来
进行推理,而在没有现成知识可利用的情况下,人们 会利用形式逻辑规则,靠与空间信息加工有关的额
存在着意见明显分歧的两种理论假设。“心理逻辑”
理论认为:人们在推理过程,使用抽象的、没有内容 限制的推理规则来进行有效的推理。推理是由语言 信息加工过程实现的。与此不同的“心理模型”理论 却认为:人们通过建构心理模型来表征外部世界那 些可能的状态,并通过描述和证实这些模型来推导 有效的结论。人们在推导过程中保持和操作的乃是 事物的结构特征,演绎推理是由一个视觉空间加工 过程来实现的。 以往的行为研究在这两种理论的选择上无法给 出令人满意的一致结果。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借助 于脑成像技术,人们终于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重 新考察这两种理论的不同观点了。 对此问题研究的基本逻辑可以这样来设定:如 果某种特定的思维过程基本上是“语言的”,那么在 进行这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中负责语言信息处理的 区域就会参与。反之,如果某种思维过程本质上是 “空间的”,则大脑中负责空间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研究成果,为认知心理学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提
供了真实的物质基础。认知心理学家John
B.Best
指出:“可以客观的说,PET和fMRI研究揭示出神经 系统与认知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因 此,虽然认知心理学家在对情景记忆和语意记忆进 行区分时,他们是在抽象的层次上进行描述的,而当 脑科学的研究证据支持这种区分时,认知心理学家 就可以说‘神经系统似乎也在支持在抽象的层次上 所做出的这些区分。”’…(PLOT)沿着这个思路,让我们 来具体考察一下。当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时, 它的发展到底会给认知心理学带来什么?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伴随着事件相关电位 (ERP)、脑磁图(MEG)、脑电图(EEG)、正电子发射断 层扫描技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多 种新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直接观察大脑的认知活动 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它似乎使原来完全漆黑的大 脑“黑箱”变得渐渐透明起来。它不仅可以验证和支 持认知心理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假设(比如多重记 忆系统假设的验证),’而且还可以引导或直接参与对 新的认知规律的揭示(比如对顿悟心理机制的揭 示)。有心理学家总结说,脑科学的发展和所取得的
任务,都没有空间记忆中观察到的脑区的活动,而且 在物体空间位置表征中至关重要的后部顶叶也没有 激活。[9】(P1305。1310)因而Goel等人判断:推理是一个 言语信息的Jjn-r过程而非空间信息加工过程。 Knauff等人是心理模型理论的支持者。运用脑 成像技术,他观察到被试在解决容易形成视觉表象 或容易形成空间表征的线性三段式推理任务中都有 顶叶和楔前叶的激活,而这两个脑区被认为是典型
后的顶叶活动分别与熟悉性的回想有关。(5】(P27。30) 这提示我们,熟悉性再认和回想性再认是功能
分明的两个过程。而且它们分别依赖于性质上不同
的神经机制。脑科学技术的实验研究支持了再认记 忆的双加工模型。 二、关于言语产生的脑成像研究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言语的产生被认为是 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大多数的心理学家 认为言语产生中的词汇的通达可以用三阶段模型来 概括(它是各类多阶段模型的简化和概括)。三阶段 模型包括:(1)构造阶段:依照目的来确定要表达的 思想;(2)转化阶段:应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化成语 言的形式;(3)执行阶段:将言语形式的消息说出来 或写出来。在确定说什么和实际说出来之间存在着 各种转换过程,即从思维依次转换为句法、词汇和言 语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可以将此转换过程看成 不同的加工阶段。[6](m58) 近年来Lndefrey和,Levelt(2000)等运用脑成像 元分析法得到了言语产生的大脑激活过程:视觉和 概念上的引入过程涉及到枕叶、腹侧颞叶和前额叶 (0—275ms);接着激活传至韦尼克区,单词的音韵代 码储存在该区。这种信息传播至布罗卡区和颞左中 上叶,进行后词汇音韵编码(275—400ms);然后进行 语音编码,这一过程与感觉运动区和小脑有关,激活 感觉运动区进行发音(400。600ms)。[7](P266~273)可以 看出Lndefrey等人的脑成像元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非 常好地支持了言语产生的三阶段模型的理论假设。 目前关于言语产生的具体过程存在着两个具有 重要影响的模型,一个是Dell的“交互激活”模型, 另一个是Levelt、Roelofs等的“序列加工”模型。Dell 的“交互激活”模型认为:从语义到语音的提取有三 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大量的结点。最上层语 义层,其结点代表语义特征。中间是I.emma层,包 含大量的单词或词条,最下层为音素层。在言语产 生时语义特征结点将它们的激活扩散到相应的单词 或词条结点,然后它们的激活再扩散到音素结点。 “交互”是指激活可以在网络中不同层次问的任何可 能的结点之间传递,所有的结点之间的联系都是双 向的。而序列加工理论则认为,言语产生中的词汇 通达经历了两个分离的阶段:词条选择和音位编码。 这两个阶段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分界,不存在相互重 叠,也就是说在词汇选择之后才进行语音编码。在 第一个阶段语义特征的激活会传输到多个词条上。
引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假说——双重机制说。双重机
制假设认为:在思维推理中,既可以基于逻辑结构进 行推理,也可以基于以往的经验进行情景的、特意 的、启发式的推理。而且人们只有在没有适当的背 景知识可供参照的条件下,才会进行形式逻辑结构 的推理。【11】(t)455) Goel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果然支持了该理论的观 点。在涉及人们熟悉和不熟悉的两种环境中,完成 包含明显空间关系的推理任务时,发现人们可能采 用不同的信息加工策略来解决不同的信息推理问 题。在现有知识可资利用的情况下,人们会采用启
一、关于记忆系统的脑成像研究 (一)多重记忆系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在记忆的 研究中就提出了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如情景记忆 和语义记忆系统,表象和言语系统等。目前引用最 广泛的是Larrysquire的系统分类法。他将记忆分为 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又进而将陈述性记忆 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将非陈述性记忆分为程 序性记忆、启动效应等。尽管在理论上可以清楚地 说明多重记忆的分类,但要想实验性地阐述这样的 区分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20世纪90年 代之前已经有许多行为研究和脑疾病患者的研究支 持这一模型,但伴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 们则得到了更多的来自脑神经实验的支持。P01. drack等人的脑成像研究表明:程序性记忆条件与陈 述性记忆条件相比,伴随有明显的纹状体的活动:而 陈述性记忆条件与程序性记忆条件相比则伴随有明 显的海马区域的活动。[2](P640) 这一实验成功地分离了纹状体和海马在陈述性 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中的功能,并表明多重记忆系统
收稿日期:2007—04—27
作者简介:袁晓松(1955一),女,上海人,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著有《理解心理学论稿》等。
107
万 方数据
的模型在大脑中是可以找到相应的功能区域和对应 的活动范畴的。我们看到脑科学技术可以为多重记 忆的认知加工模型提供与严格的行为研究相一致的 数据,使多重记忆系统的假设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 家的认可。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在记忆的研究中Graf和Schacter(1985)根据记 忆加工特点的不同,又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 记忆。他们认为外显记忆可以通过对过去记忆有意 识的直接测试获得,而内隐记忆则可由对记忆无意 识的间接测试获得。在间接测试中被试无需意识到 他们在测试中的反应和记忆有关。Roediger(1990) 认为外显记忆是概念驱动过程,是有意识和需要注 意资源的过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无论在加工特 点上,还是在任务执行中都应属于两个不同的系 统。[3](P51 36)脑成像技术研究不仅明显地支持了这 两个系统的存在,而且还证明两者的脑区定位也是 不同的。Kean,Gabrieli,Maps tone(1995)试图从神经 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双向分离。他 们发现:“双侧颞叶受损的患者HM外显记忆受损而 内隐记忆保持完好;而双侧枕叶受损的患者LH内 隐记忆受损而外显记忆则保持完好。[4](r228。358) 很显然通过这两个实验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出以 下的结果: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两个分离的记 忆系统,双侧颞叶有可能是执行外显记忆的脑区,而 双侧枕叶则有可能是执行内隐记忆的脑区。这一结 果在神经系统水平上支持了在内隐和外显记忆研究 中,行为实验范式所得出的相同结论,为两个记忆系 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性证据。 (三)再认记忆的双加工模型。 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再认记忆 时提出了双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再认过程中存 在着两种形式:“熟悉性”和“回想”。在对过去事件 的回忆中,可以是基于回想,也可以是基于对事件熟 悉性的评估。90年代以来,随着脑科学技术的发 展,认知神经心理学家对熟悉性和回想性再认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通过使用事件相关脑电位的技术发 现“熟悉性”和“回想”有不同的脑皮层分布,因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