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宋词欣赏)检测题(时间120分钟)(姓名班级分数)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
这段时期的文学以词为极盛,其艺术成就亦最突出,因而被誉为“时代文学”。
词调今存八百余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宋代词人一千四百余家,词存两万余首。
宋词的作家作品的数目与唐诗相比约少一半,若与宋诗相比则少得更多。
这是因为词体文学样式的“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法严而义备”,故创作起来比诗困难得多。
它是倚声而作的,要求作者精通音律,否则便可能遭到“不当行”之讥,而那种不谐音律的作品就被视为“句读不葺之诗”了。
所以像词这样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的文学现象。
词之为时代文学,虽然因体性的局限,不可能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获得重大的意义,但仍有不少言志遣怀、登临怀古、感时伤世或歌颂升平的题材,也有表达林泉逸兴、善良祝愿、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尤其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发出了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为一股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的潮流。
凡此种种,我们都易于认识,亦易于见到它们深刻的意义。
在宋词里,估计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恋情的。
我们对于这部分作品应当怎样认识呢?我以为应从文化的意义去理解。
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各个时代的人们却赋予它特定的内容与色彩,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见到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还可以见到一种很真实的时代精神。
宋人相信“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时常流露“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的想念,表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流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情致,当壮志未酬而期待“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自然,宋人多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表现心灵的颤动,歌颂甜蜜的幸福。
正因宋人在词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服从了新的规律,词才成为时代文学的。
在艳科题材里,作者流露了真实情感,于是往往不自觉地表现了主体的精神品格。
因此这类作品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
宋人许多春愁闺怨与离别相思之作,虽然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向阻碍获取幸福的社会因素斗争的反抗精神,但他们并不坚决,没有付出最大的代价,结成的是苦涩的果实,留下了永生的遗憾。
他们幽会时总是“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他们注定缘悭分浅,“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他们魂牵梦绕,再见无期,“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只得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为慰藉;他们往往辛酸地饮下人生这杯苦酒,“到头难灭景中情”,未了今生,亦不希望于来生,因为“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
从这里可见到我们民族曾经遭受过的精神生活的压抑与不幸。
因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宋代词人是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本质力量而高唱胜利之歌的。
词为艳科,这是由词体文学产生的社会环境与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表明它就体性而言最适于表达爱情题材,而且概括了宋词题材内容的基本情形。
宋人思想的活跃与欲望的增强,尤其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在词体文学里表现得鲜明而深刻。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宋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宋词是宋朝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丰富,对后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唐诗和宋诗。
B.作为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宋词拥有众多的作家作品,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C.在宋词里,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男女恋情的,这是由词产生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的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D.因为受自身体性的局限,宋词没有出现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
2.下列不属于宋词“被誉为‘时代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顶峰,其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现存的八百余种词调,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B.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能发出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聚成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潮流。
C.宋词描绘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体现出很真实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民族遭受过的精神压抑与不幸。
D.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而在宋词里,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涉及恋情。
但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词音韵格律苛严,创作起来比较困难,但仍出现了多样化的题材,反映出人们的不同愿望,并产生了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
B.因为宋词是当时的“时代文学”,所以宋人敢于在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美,敢于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从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
C.宋词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愿望,但因为社会性的制约势力过于强大,词人写下的多为哀怨缠绵之曲,无法高唱胜利之歌。
D.宋人思想活跃,欲望增强,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这些在宋词中都有鲜明而深刻的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②,遂决意南归。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③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④,斩安国于市。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
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诏奖谕之。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注】①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
②坎、离:均为卦名。
③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
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弃疾间与之游.游:交往。
B.京令弃疾奉.表归宋奉:呈献。
C.召见,嘉.纳之嘉:高兴。
D.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辟:征召。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辛弃疾“有大略”的一项是()(3分)①劝京决策南向②弃疾间与之游③弃疾斩其首归报④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⑤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辛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盗匪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帝的褒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11分)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①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②,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③凝愁!【注】①苒苒:渐渐,慢慢。
②颙望:抬头远望。
③恁:如此。
8.上片重点写景,请简要说明上片写景的特点。
苏轼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有“不减唐人高处”的赞叹,试做分析。
(5分)9.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在下片中,词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回家皮特·哈米尔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
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
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
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
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
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
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
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
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