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24
GABA Cl-通道
BZ
BARB
GABA/BZ复合体
25
其他

色氨酸
– 肝病时,血清清蛋白减少,导致游离色氨 酸增多,进入血脑屏障后生成5-羟色胺 (抑制性递质)增多
26
临床表现

急性肝性脑病:常见于暴发性肝炎所致的急性 肝功能衰竭,诱因不明显,起病后数周内即进 入昏迷甚至死亡,可无前驱症状。
38
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 严重肝病或侧支循环形成; 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肝性脑病的诱因; 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脑电图异常
39
治疗




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促进有毒物质的排泄 对症处理 其他:减少门体分流、肝移植、肝干细 胞移植
40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祛除诱因 (一)调整饮食结构 限制蛋白摄入,供给充足的热量。 Ⅲ~ⅣHE病人应禁止从胃肠道补充蛋白 质,应鼻饲或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SHE)—轻微肝性脑病(MHE) 无明显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而用精细的 智力测验和(或)电生理检测发现异常的情况 --HE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4
病因
一、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最多见
二、门体分流术后
三、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 性肝病 四、原发性肝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严 重胆道感染
44



(四)止血与清除肠道内积血 1、止血 2、清除肠道内积血:可口服或鼻饲 乳果糖、乳梨醇溶液或25%硫酸镁。用 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液(如醋酸)、 33.3%乳果糖进行灌肠。
45




(五)其他 1、吸氧 2、纠正低血糖 3、控制感染
46
二、药物治疗



(一)减少肠道氨的生成与吸收 1、乳果糖(lactulose)治疗HE疗 效确切。 (1)作用机制 (2)用法 10~20ml,tid,调整病人 大便每天2~3次。 (3)副作用:恶心、呕吐、腹胀、腹 痛。

20
假神经递质学说

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经肠 菌脱羟酶的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和苯乙胺。 正常时这两种胺被肝内单胺氧化酶分解清除。

肝功能衰竭时,清除发生障碍,这两种胺可进入脑组织, 在脑内经β -羟化酶的作用分别生成鱆胺和苯乙醇胺。
后两者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 因此称为假神经递质。
5
6
诱因
一、上消化道出血 二、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 三、高蛋白饮食 四、催眠镇静药、麻醉药 五、便秘 六、尿毒症 七、外科手术 八、感染
7
肝性脑病
基础疾病
诱因
8
发病机制

迄今尚未完全明了
–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 脉之间侧支分流 –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解 毒和清除,经侧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 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13
氨对中枢神经的毒性作用

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活性,影响乙酰辅酶A的生成,干 扰脑的能量代谢。

NH3 + -酮戊二酸 → 谷氨酸、谷氨酸 + NH3 谷胺酰胺合 成酶→ 谷胺酰胺,消耗大量ATP、 -酮戊二酸,生成大 量谷胺酰胺。谷胺酰胺可导致星形细胞肿胀、脑水肿。
-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中重要的中间产物,缺少则 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谷氨酸是大脑重要的兴奋性神经介质。 氨还直接干扰神经传导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2)甲硝唑:0.2~0.4g,po,tid。 (3)利福昔明:0.4,po,tid。 5、口服不产生尿素酶的肠益生菌 (1)乳酸杆菌 (2)粪肠球菌SF68:服4周,停2周, 可反复用。
52
(二)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1、L-鸟氨酸-L-门冬氨酸(ornithineaspartate,OA) (1):作用机制:促进体内的尿素循环 (鸟氨酸循环)而降低血氨。 (2):用法:20g入液静脉点滴/天 (3):不良反应:恶心、呕吐 2、鸟氨酸-α-酮戊二酸:作用机制与OA相 同,但疗效不如OA。
•渗透性腹泻,利于排氨及含氮物质 •细菌酶底物,增加细菌对氨的利用
49
麦芽糖
蔗糖
乳糖
乳果糖
单 糖
无明显吸收 到达结肠
吸收
很少到达结肠
结 肠
50
乳果糖 细 菌
乳酸
乳果糖
血氨
pH

51
4、口服抗生素:
– (1)新霉素:2~8g/d,分4次口服,疗程 不超过1月。应注意其耳、肾毒性。

28
一期(前驱期)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 –如欣快激动和淡漠少言,衣冠不正和 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但吐词不清且 较缓慢。可有扑翼样震颤(flapping treemor)。 检查方法: 脑电图多数正常
29
30
二期(昏迷前期)

以嗜睡、意识错乱、行为失常为主。
–嗜睡,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不能完成简单的 计算及构图,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 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幻觉、恐惧、狂躁而被 看成一般精神病。
NH3有毒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 NH4呈盐类形式,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相对无毒。
11
氨中毒学说

NH3与NH4+的互相转化
–当结肠内pH>.6时,NH3大量弥散入血;
PH<6时,则NH3从血液转入肠腔,
随粪排泄。
12
氨中毒学说
机体清除血氨的主要途径为
– 尿素合成:在肝中经鸟氨酸代谢环转 变为尿素; – 脑、肝、肾等组织,利用和消耗氨合 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 – 肾以尿素和氨离子的形式排氨; – 血氨过高时,可少量从肺部呼出。
47



2、乳梨醇(lactitol): (1):作用机制:经结肠细菌分解为 乙酸与丙酸 (2):10~15g,po,tid (3):口感好,不良反应少。 3、乳糖:可用于乳糖酶缺乏者,每天 100g。
48
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机制
•肠道酸化,调节菌群,产氨减少
•肠道酸化,排NH4+增多,摄NH3减少

慢性肝性脑病:多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多见于 肝硬化和门体分流手术后,以慢性反复发作性 木僵与昏迷为突出表现,常有摄食大量蛋白质、 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放腹水、大量排钾利尿 等诱因。
27
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 脑电图表现,将肝性脑病分为4期:
– 一期(前驱期) – 二期(昏迷前期) – 三期(昏睡期) – 四期(昏迷期)




轻微肝性脑病 无上述症状及体征,可从事日常生活和工 作 精细智力测验和(或)电生理检测可发现 异常 不宜驾车及高空作业
34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氨 正常人空腹静脉血氨40~70ug/dl, 动脉血氨含量为静脉血氨的0.5~2倍。慢 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多有血 氨增高。 脑电图检查 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主要 出现每秒4~7次的θ波或三相波,有的也出 现每秒1~3次的δ波。
18
肠道
含氮物质
PH>6 PH<6

谷氨酰胺
骨骼肌
谷氨酰胺

氨 (NH3)

尿素合成
脑、肾谷氨酸、谷氨Fra bibliotek胺肾排尿素、氨

排氨
19
假神经递质学说

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

神经递质分抑制和兴奋两种,正常两者保持生理
平衡。

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去甲肾
上腺、乙酰胆碱、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等; 抑制性神经递质只有在脑内形成
41


Ⅰ~ⅡHE病人开始数日应限制蛋白质在 20g/d,如病情好转,每3~5天可增加 10g蛋白质,以逐渐增加病人对蛋白质的 耐受性。待病人完全恢复后可摄入蛋白 质0.8~1g/kg/d。 首选植物蛋白质
42
43


(二)慎用镇静剂 1、禁用巴比妥类、苯二氮焯类 2、躁狂者可用异丙嗪或扑尔敏、东 莨菪碱。 (三)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HE 病人应经常检测血生化,如有低血钾或 碱中毒应及时纠正。
9
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 假神经递质学说 γ -氨基丁酸/苯二氮卓 (GABA/BZ)复合体学说 色氨酸

10
氨中毒学说

氨的形成与代谢 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和骨骼肌。
– 正常胃肠道每日产氨4g – 大部分是尿素经细菌的尿素酶产生的 – 小部分是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肠菌

氨在肠道的吸收
– 主要以非离子型氨(NH3)弥散进入肠粘膜,其吸收率比 离子型氨NH4高的多

21
假神经递质学说

当假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并取代了突触中 的正常递质,则神经传导发生障碍,兴奋冲
动不能正常地传至大脑皮质而产生异常抑制,
出现意识障碍与昏迷。
22
酪氨酸 左旋多巴
酪氨酸 酪氨
苯丙氨酸 苯乙胺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真性神经递质
鱆胺
β-苯乙醇胺
假性神经递质
交感神经递质
神经传导
23
γ -氨基丁酸/苯二氮卓 (GABA/BZ)复合体学说
35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心理智能测验 对于诊断早期包括亚临 床肝性脑病最有用。常规使用的是数 字连接试验。 影像学检查: CT、MRI发现脑水肿、
脑萎缩等
36

数字连接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