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摘要::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海上保险代位权制度的运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于保险代位权的取得、行使名义,行使范围以及诉讼时效等几个方面,立法对此规定尚不够完善,学术界对此也争议颇多。

笔者将对这些法律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以期对我国海上保险代位求偿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取得;名义;时效
一、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理基础
关于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理基础有不同的学说。

损害补偿说,该学说体现了保险制度的核心职能,即以集中起来的资金对投保人因保险事故所遭受的损失予以经济补偿,从而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所遭受的损失可以被恢复到事故发生前的状况,以达到稳定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的目的。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填补损失。

第二避免将保险作为盈利的手段。

保险的目的是对保险标的因保险事故而造成的损失被保险人以补偿,而不是通过保险使被保险人获利。

损害补偿说认为,正是基于损害补偿原则,才派生了代位求偿制度,避免被保险人制造双重索赔而从中获利。

“利益平衡说”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是法律充分平衡保险人、被保险人和第三人三方利益关系和社会良俗后,依照损失补偿原则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衡平法与保险合同暗含条款说,这是英美保险法代位求偿权的主要理论,此说称,避免对被保险人超额赔偿不是要剥夺他的财产,而是为了避免他获得不当得利,不当是因为这个利益是以承保人受损害为基
础的。

上述各观点显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没有深入揭示保
险代位求偿权背后存在的深层次法理。

笔者认为,探究保险代位求偿权,必须将其置于保险合同和整个商业保险制度的背景下进行。

保险合同是典型的私法上的合同。

投保人支保费,保险人为其提供规避和分散风险的服务。

当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依合同获得赔付,得以避免遭受素损失。

换言之,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从保险人处获得的赔偿正是其所付保费的对价。

如果保险人一方面收取保费,另一方面又取得保险代位求偿权,从某种程度上讲,构成不当得利。

保险人并非天然的享有代为求偿权。

如果保险人在计算保险费率的时候将可能因保险代位求偿而获利的因素考虑期中是,才表明保费已经剔除了代位求偿的因素,与保险事故发生后获得的赔偿构成了公平的对价关系,否则保险人
因代位求偿权而获得的利益就是不当得利。

二、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取得
分析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关于代位求偿的取得方式基本上
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取得,另一种则属于授权取得。

所谓自然取得,是指保险人在做出保险赔付以后,当然地取得代为求偿权而无须履行其他法定形式。

所谓授权取得,乃是指被保险人从保险人处获得赔偿后,尚需履行转移赔偿请求权的法定形式,否则不能对抗第三人。

就我国情况而言,普通财产保险和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取得
方式有所不同。

我国《保险法》对保险代位求偿权的取得方式并没
有做出明确规定。

但在实践中,保险人为了安全起见,常常要求被保险人出具“权利转让书”。

而海上保险中的情况则比较清晰,《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96条规定,保险人为行使代位求偿权而提起诉讼或参加诉讼时,须向受理案件的海事法院提交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的凭证以及参加诉讼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这里的其他文件自然是指能够证明被保险人权利已经合法地转让给保险人的一切证明材料,其中应该包括“权利转让书”。

这表明我国的海事诉讼制度中关于代位求偿权的取得方式已被确定为授权取得的方式。

三、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行使范围
《海商法》中关于海上保险的规定,相对于《保险法》而言,属于《保险法》的特别法,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海商法》第254条第2款优先适应于《保险法》第45条第1款。

但《海诉法》的规定又推翻了《海商法》的规定,而两者一个是审理海事,海商的实体法,一个是审理海事,海商的程序法,属于同一位阶,没有效力的对比性。

法律冲突导致我国海事审判理论于实践中确定海上
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范围出现分歧。

大多数学者认为,海上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范围应以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赔偿为限。

理由如下:
第一,,在不足额保险或者足额保险但保险人未完全理赔的情况下,如果要求被保险人将对第三人的全部债权转移给保险人,这将
造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对保险人是不公平的。

第二,保险人对于没有赔付的那部分金额没有诉讼理由,即没有
诉因。

如果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范围包括其未赔付给被保险人
的那部分金额,这将在诉讼原则产生矛盾。

鉴于此,有学者建议“我国《海商法》第254条第2款的规定应予删除”。

对此,笔者持反对意见。

在目前的实务操作中,《海商法》第254条第2款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节约司法资源,避免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分别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减少了诉累。

在司法实践中,被保险人为了尽快得到保险金,常常向保险人签发权益转让书,而不管保险人是否支付足额保险赔偿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险人实际只支付了部分保险金额,却依据权利转让书行使了全部代位求偿权,则将有损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应当将超出的部分,退还给被保险人。

因而,《海商法》第254条第2款的规定不应删除,只需完善即可,“保险人从第三人取得的赔偿,应以其向被保险人支付的保险赔偿为限,若有超过其支付的保险赔偿的,
超过部分应当退还给被保险人。


四、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时效
保险人的代为求偿权是债权的法定转移,因第三人的原因引致保险合同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付后自然取得代位向第三者要求赔偿的权利。

保险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对第三人代位行使请求权,第三人可以以原可以对抗被保险人的抗辩理由来对抗保险人。

这一观点本意想强调保护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但实际上却给保险人在行使代位权时带来困境。

这主要
反映在两方面:
第一,既然是债权转让,第三人原可以对抗被保险人的是由亦可以以之对抗保险人。

保险人可以抗辩根据保险合同,保险人本本不应该赔偿被保险人,迫使法院去审查另一个法律关系------保险合同,而本来保险合同没有争议或者争议已经得到解决。

第二,《保险法》第45条规定,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

但从时间上看,从保险事故发生,到被保险人提出赔偿请求,再到保险人实际给付保险赔偿金取得代位求偿权,存在时间差。

这样就缩短了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诉讼时效,甚至会剥夺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代位求偿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相比,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的期间有其特殊性。

从保险事故发生到保险人向第三人追偿,有两个阶段,一是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索赔;二是保险人代位向第三人追偿。

但有时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就是否应予赔偿而发生纠纷,如果经过一,二审后,保险人败诉,则保险人在赔偿被保险人后,被你保险人对第三人的诉讼时效所剩无几,甚至已过时效,
这样对保险人是极为不利的。

综上所述,认为保险代位求偿权的诉讼时效从属于被保险人具有一些不足之处。

大陆法系民(商)法没有英国保险法中的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相同的概念,勉强用“债权转移”来取代,必然引起混乱。

要解决代位求偿诉讼时效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在立法中
对行使代位求偿权规定一个短期时效。

同时也可借鉴英国保险法中
关于“红线条款”和“周密保全条款”的规定。

“红线条款”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保险人在保险单上加印套红色条款,以提醒被保险人注意保全其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要求被保险人注意履行以下义务:
第一,货物整批遗失或者数件遗失是,须立即向承运人请求并向
港务机关请求出具有效证明;
第二,货物有明显毁损,须立即请求港口承运人代表会检查;
第三,若货物是否毁损,灭失情形不甚清楚时,被保险人不得签发清洁收据或者保留收据,如果承运人或船舶所有人拒绝收受不清洁收据或者保留收据时,则被保险人为取得货物,可先按承运人或者船舶所有人要求签发清洁收据,但必须同时寄发抗议信,以示异
议;
第四,若交货时,货物之毁损并不明显,亦应自交付之日起三日内,以书面通知其运送人或其代理人。

在发生船舶碰撞时,船舶的保险人为保全其代位求偿权,常于船舶保险的保险单上订入“周密保全条款”。

依据该条款,被保险人于保险事故发生时,应立即通知保险人,以便保险人指定鉴定人,对船舶,货物损失进行鉴定。

且保险人保留指定船舶进行维修的港口的权利,并可采取其他法律救济途径,以保护其代位求偿权的有效行使。

参考文献:
[1]傅廷中.海商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郑肇芳.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案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
[3]汪鹏南.现代海上保险发法的理论与实践[m].大连:大连海
事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