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与粮食问题分析一、知识讲解1.把握农业发展的思路(1)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的思路:要综合考虑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2)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思路:一般从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类型等方面分析。

耕作制度主要看所处的温度带,一般热量越丰富的地区,复种指数就越高。

(3)分析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思路: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如农牧业生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问题及相应措施。

2.归纳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

(2)人为因素:城镇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3.分析世界粮食问题的角度(1)产生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粮食地区生产和消费严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贫困,粮食生产技术仍较落后;人口增长过快,粮食需求量大。

(2)解决措施:主要措施是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

耕地面积扩大的潜力不大,应主要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产的办法来增加粮食产量。

同时,还必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

4.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人类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和改变自然规律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如改良土壤、培育良种、围海造田等),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农业文明。

(2)不利影响: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下表:1.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

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

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太湖平原B.洞庭湖平原C.江汉平原D.成都平原解析第(1)题,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

而依据题干可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耕地不断被侵占,只能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增加粮食总产量。

第(2)题,考查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因素变化。

选项中四个粮食主产区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耕地被挤占最多,符合题意。

答案(1)B(2)A2.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解析第(1)题,地膜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的作用,我国以北方和西北为主的大部分地区春季易出现低温、干旱、大风等天气,适宜使用地膜覆盖,A项正确。

第(2)题,西北地区低温、干旱、风沙等问题严重,地膜覆盖的功能最显著。

答案(1)A(2)D3.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1)~(2)题。

(1)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A.人口数量减少B.城市化率提高C.土壤质量下降D.粮食单产提高(2)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解析第(1)题,考查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

根据文字材料,耕地总量减少,人均耕地增加,而人均耕地=耕地总量/总人数,可知人口数量减少。

第(2)题,考查人均耕地增加对农业的影响。

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人均粮食产量增加或粮食出口总量增加,故A正确,C错误;人均耕地增加和农业生产投入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亩均农业产值主要受农业科技水平、农田基础设施等影响,故D错误。

答案(1)A(2)A三、跟踪训练1.浙江某山区农民,利用“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促进农业生产。

下列农业区位因素变化最明显的是A.科学技术市场需求B.市场需求自然条件C.自然条件国家政策D.国家政策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不会对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产生影响,排除B、C、D;“互联网+农产品”模式利用科技的进步,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选A。

2.影响下图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最主要区位因子是A.地形B.交通C.城市化D.气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根据图示距离城镇较近为城郊农业,所以影响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最主要区位因子是城市化。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垛田是由当地农民每年春季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堆积而成的、高出水面1米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如右图)。

左图甲地是我国著名的垛田镇。

完成下列各题。

3.与当地水田农业相比,发展垛田农业的优势是A.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B.陆路交通便利,耕作方便C.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D.热量丰富,生长期长4.甲地区农民选择春季清淤堆田的自然原因是A.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B.伏旱天气,晴朗天气较多C.梅雨季节,河道淤积严重D.台风多发,清淤利于抗洪【答案】3. C 4. A【解析】3.读右图可知,垛田被水域划分成一块一块的,A错。

当地水域面积大,交通运输工具为小船,水运便利,B错。

读文字材料可知,垛田为“高出水面1朱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故C对。

因是与当地水田农业相比,故热量、生长期相同,D错。

4.甲地区春季还未受到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利于清淤,选A。

伏旱多为7月、梅雨多为6月、台风多为夏秋季节,故B、C、D错误。

5.下表为“甲乙两地农作物生产农事安排表”,甲、乙两地①甲地在松嫩平原,乙地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地区②甲地在南美巴拉那河下游地区,乙地在我国南方③其农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平均气温≥10℃积温④其农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业技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读表可知,甲为冬小麦,小麦在地里越冬,6、7、8为冬季,故该地为南半球,②正确;影响农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因素,即日平均气温≥10℃积温,③正确。

故选C。

下表为巴西和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对比。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与巴西相比,2006-2014年中国增长数量较大的是A.粮食种植面积B.人均粮食种植面积C.粮食总产量D.人均粮食产量7.与巴西相比,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优势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技术D.交通8.中巴粮食生产和贸易合作前景广阔,中国可以从巴西大量引进A.粮食B.机械C.资金D.良种【答案】6. C 7. C 8. A【解析】6.读图分析可知,2006-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巴西大于中国,A错误;中国的人口数量大于巴西,因此人均粮食种植面积的增长依然是巴西大于中国,B错误;读图,通过数据计算可知,2006-2014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大于巴西,C正确;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大于巴西,因此人均粮食产量不一定大于巴西,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7.巴西的气候,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水热充足,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并不差,A错误;中国三分之二属于山地,巴西大部分属于平原和高原,地形条件比中国优越,B错误;中国的农业技术比巴西先进,因此粮食生产更占有优势,C正确;交通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较小,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8.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之间的联系,两地之间的贸易合作主要从区域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技术都要优先于巴西,因此,不会从巴西大量引进机械、资金、良种,B、C、D错误;但是巴西的耕地面积较大,而且气候条件优越,粮食产量较高,中国可以从巴西大量引进粮食,A正确。

故答案选A。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大棚农业设施剖面图。

该地修建大棚时,往往将地面挖深0.5-1.5m,同时在大棚的一侧修筑厚达3m的土墙。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0.5—1.5m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农作物生长空间B.防止土壤肥力流失C.提高地表土壤温度D.加快空气流动速度10.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的深度增加,会影响棚内的A.空气温度和土壤肥力B.太阳光照和空气温度C.空气湿度和土壤肥力D.太阳光照和空气成分【答案】9. C 10. B【解析】9.在我国,图中大棚玻璃一侧朝南,修有厚达3米的土墙的一侧是北方,修建大棚,说明该地气温较低,冬季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0.5-1.5m,有利于增加棚内的光照,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种植区土壤温度,C对。

对扩大农作物生长空间、防止土壤肥力流失、加快棚内空气流动速度,不是该大棚生产的主要目的,A、C、D错。

10.农作物生长区域低于地面的深度增加,作物生长遮挡棚内光线少,墙面也会加热,会影响棚内的太阳光照和空气温度,B对。

空气湿度会较高,但对棚内的土壤肥力、空气成分无影响,A、C、D错。

11.地膜覆盖是一种简易高效的农业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侵蚀的作用。

下列四地在春耕春播过程中采用地膜覆盖综合效果最好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提示“地膜覆盖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土壤侵蚀的作用”,说明地膜覆盖在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和降水量少的地区,所以位于新疆的甲地区最符合条件。

故选A。

12.由上图所示春耕春播时间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A.甲地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高于丙地B.乙地水稻的生长周期短于丁地C.丙地与丁地的主要耕地类型不同D.丁地一年中农作物收获的次数最多【答案】D【解析】由图示春耕春播时间的差异,可以推断出甲地的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低于丙地,A错误;乙地水稻的生长周期长于纬度低的丁地,B错误;丙地与丁地的耕地类型相同,都是以水稻种植业为主,C错误;丁地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三熟,所以丁地一年中农作物收获的次数最多,D正确。

故选D。

2015年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2016年新疆棉花的收购价格有所降低。

棉花收购价格的调整有利于把新疆棉花种植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江汉平原棉花一成熟就要采摘,而新疆棉花成熟后可集中采摘,其主要原因是新疆A.棉花质量好B.棉花产区适宜机械化作业C.劳动力短缺D.气候干旱、降水少14.根据材料预测,棉花收购价格的降低可能会导致2017年新疆棉花①单位面积产量将减少②单位棉花种植效益降低③种植区域将更为集中④在全国的地位将下降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5.棉花生长前期需要大量的水灌溉,新疆棉花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引起的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石漠化C.土地盐碱化D.土壤板结【答案】13. D 14. B 15. C【解析】13.江汉平原棉花一成熟就要采摘,否则会淋雨,影响棉花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