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

汉语“中国”一词由来考:考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

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

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

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

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

唐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

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之,其词义雍容至美。

而考“中国”一词之本义,当为中原各诸侯国,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

华夏诸国分别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

因参照体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一是指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所注:“中国,京师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即京畿。

如诸葛亮曾对吴主孙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如《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徒中国”。

四是指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

六是泛指历史上华夏或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史记》、《汉书》中此类称谓不胜枚举。

自汉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学士习惯于将汉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因此,当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也多以“中国”自居。

如鲜卑人建立北魏,自称“中国”,而将南朝称作“岛夷”;同一时期汉族所建之南朝虽迁离中原,却亦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

又如在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皆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因此,在古人心目中,中国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传承,同时兼有正统之含义。

正因为“中国”一词属于带有多重含义的复合体,故而其所指范围,也一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当《尚书》上出现“中国”一词时,其所指仅仅局限于关中、河洛一带;而后又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

“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

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颇为有趣者,乃“中国”一词之出现与应用虽已有近3000年漫长之历史,但事实上它仅仅是一个世世代代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心灵深处,最初由地域观念衍生而来,又带有文化本位的一个历史符号。

从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递嬗,政权更替,几不可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

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

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他国之人遂逐渐耳熟能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之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尚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多种称呼。

“中华”即“中国”与“华夏”之连缀缩写,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广大地区。

《春秋穀梁传》卷一,《隐公注疏》有云:“仲子乃孝公时卒,而云‘来’者,秦人能远慕中华君子,恕而不责其晚,故言‘来’,又书时。

”之语。

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

唐代韩偓曾有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

所以,“中国”亦可称中华,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者便可称“华侨”,入他国国籍者则称外籍华人。

“九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有“禹别九州”之语。

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中亦有“九州”的记载。

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州数均为九个。

九州之名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而“州”成为正式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时期。

而后代“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有直隶州、散州、羁縻州等名色,辖区范围亦呈缩减之势。

而“九州”之名目却相沿未废,且成为中国之代称。

另外,古代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古人认为九州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时,因航海技术发展而眼界渐阔,齐人邹衍凭一时灵感,提出“大九州”之说。

他认为,《禹贡》之九州合之只能称之为一州,名“赤县神州”;同样大小之“州”共有九个,仍不过是裨海环绕之小九州;如此大小之小九州共有9个,即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

故而“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

事实证明,此说纯属主观想象,但“神州”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之人,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近代以降,诸多国家几乎都用与上述诸称音近之词而为中国命名。

中文译音有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名目。

其实皆是“秦”字之外文对应,或以为乃自“丝绸”之“丝”演绎而来。

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之“瓷”或闽南话之“茶”。

而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是另有缘由。

契丹族曾建立辽朝,武力强盛,控制过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铁骑所至,所向披靡。

而当时身处东欧平原之俄罗斯人尚刚刚从洪荒满目中逐渐兴起,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亦不必怪其孤陋寡闻也。

1.中国:1.东师2.国中《诗经》中3.中等国家4.诸夏国家的统称5.京师,京都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

当然也被称为中国。

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

2.四夷交趾: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又称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自称"夷"的部族的称呼。

随着商代的东夷逐渐融合到华夏中,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

夷意思是“平”。

夷从大从弓,因此有所谓“东夷”即东边的弓箭手的说法。

东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其认定范围也随之更改。

从黄帝时期的山东,河南一带,到中国东北,再到日后秦汉时期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朝鲜和韩国认为: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

唐杜佑《通典》将朝鲜、新罗、倭、高句丽、流求等归入东夷,明代严从简将日本、朝鲜、琉球归入东夷。

北狄是中国先秦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除此还有东夷、西戎及南蛮,合称四夷。

春秋战国以后,北狄逐渐演变为匈奴及鲜卑多个民族。

北狄也是黄帝后人。

《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

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唐杜佑《通典》将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氏、高车、突厥、契丹等归入北狄。

西戎是中国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

西戎文化中陶器的主要特征是铲足鬲,单耳罐与双耳罐。

《史记·秦本纪》中曾记载许多与西戎族相关的来往或交战记录,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等等。

3.中国人的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不少西方学者坚称中国人的祖先是来自中亚的(西来说)及自南亚北上的(南来说)。

不过,目前累积的资料已可证明中国人的祖先是在中国大陆生息繁衍而且延绵不断。

有关中国种族的分类,则绝大多数是属於蒙古人种,仅在中国西部及西北边陲地区出现少数与欧洲混血的人种。

换言之,中国大陆是蒙古人种的摇篮地。

4.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最高军事长官----》、《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被称为三公。

九卿: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5.三省六部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草拟诏书承旨)、门下省(封驳监察)、尚书省(行政机构)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7.七大古都,即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

地理位置的优劣: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

西安(长安):优: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渭河南岸。

背依秦岭,面向秦川,泾、渭、灞、沣、涝等水流经径内,形成沃野千里,号称“八百里秦川”。

居关中盆地地的中心。

劣:南京:优:三国时候的东吴和它以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都在这里建过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称谓。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

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东边和南边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环抱在一个盆地里。

东边是秦淮河的谷地,北边是玄武湖,西边是石头山、马鞍山,东北部是钟山,形势非常险要,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劣:开封:优:位于河南省东部,历史上,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等7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水运枢纽。

劣:北京:优:连接几大区域,为华北北部的军事重镇和政治中心,经济繁荣。

要兼顾塞外与中原。

劣:北边少数名族多,容易被入侵。

洛阳: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称谓。

地势西高东低。

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运发达。

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杭州:隶属于今天的浙江省。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

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

三面环山一面城,杭州南临钱江,北接杭嘉湖平原,地方富饶,通鱼米之利,若以此为都,绝不会发生任何饥荒问题,对于偏安南方的国家来说,此地既接平原,又临丘陵,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构成了一条交通十字线,交通极其便利,有利于国家的税收快速稳定的到达.而杭州除了农业发达以外,又接近传统的良港,便于贸易流通和对外的开放性.而且杭州的气候合适,风光旖旎.适合人类居住于希望修养的国君来说,定都与此再合适不过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