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

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

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2000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投资3380万元用于重庆三峡库区、迁建区地下文物的保护,下达总发掘面积12.6万m2,总勘探面积189.4万m2的计划,涉及重庆市8个区县的75处文物点。

2000年度投放资金、任务总量超过前3年计划总和。

为保证工作质量、如期完成年度计划,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42家考古队伍参加发掘,并聘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监理方,负责考古发掘的质量监督。

至年底,完成69处文物点的发掘,获取大量资料和珍贵文物。

一、巫山县(一)双堰塘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左岸,发掘3025m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四次发掘。

发掘选点于遗址的北部。

发现大量遗迹,清理一座火道、窑塘、作业坑保存基本完整的西周陶窑。

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陶、石、骨、角、铜等类,骨角器多为锥、针、簪,磨制精美;铜器以刀、削、鱼钩等小件为主;陶器中发现簋、大羊角杯等新的器类。

(二)琵琶洲遗址位于大宁河右岸一级台地,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汉代遗址,发掘1000m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四次发掘。

通过发掘了解:遗址东、南部一般堆积较浅,文化层较薄;遗址西、北部中心区域,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厚,且有不同时代的堆积;此次发掘,除发现大量的汉砖、汉瓦外,还发现水道、汲水管、蓄水池等房屋的附属设施,表明这里曾经存在一定规模的建筑。

(三)蓝家寨遗址位于大宁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以东周遗存为主,发掘575m2,重庆市博物馆、湖南益阳文物考古队联合第二次发掘。

发现灰坑、灰沟、陶窑、陶灶、房基、土坑墓等东周遗迹,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中楚式青铜剑、矛等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东周时期大昌盆地巴楚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外,在遗址附近勘探发现大量东周墓。

(四)巫山古城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发掘,发掘1000m2。

清理的主要遗迹有原古城墙基及附近墓葬。

通过对城墙的解剖,暴露出明显的夯层痕迹;本次发掘进一步确定巫山古城墙的结构与附近的遗存情况,墓葬主要为汉宋及明代的砖室墓和土坑墓,砖室墓中的花纹砖图案达20余种,为研究汉、宋墓提供宝贵资料;土坑墓多流行头龛放置随葬品的习俗,部分尸骨头部佩有铜髻。

在遗址附近采集到有“城”字的方砖,为古城墙考古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五)培石遗址位于巫山县碚石镇碚石村,地处巫峡峡谷区内,长江左岸一至三级阶地之上,2000年完成发掘1011m2,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第二次发掘。

在遗址B区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堆积,并有灰坑1座;出土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其中以扁三角形足鼎、石璜等为典型器;商周文化层出土有卷沿划刻小口罐、侈口花边唇长腹罐、向领罐、尖底罐、浅盘豆等。

发掘结果说明历史上该地区不断有先民在此活动。

(六)江东嘴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大宁河与长江交汇之三角地带的一级阶地上。

2000年完成勘探50000m2,发掘1500m2,由南京大学主持发掘。

其文化遗物包括新石器时代、商周、秦汉、魏晋和明清时代;发掘中只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在汉代文化层中发现商周陶片,未发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文化层。

主要遗迹有墓葬、灰坑、灶坑等,墓葬有魏晋时期的砖室墓,汉代的土坑竖穴墓;灰坑的时代多为明清时期,汉代灰坑较少;灶坑的时代多为魏晋以后。

出土有绳纹釜、窄沿鼓肩罐、卷沿罐、辫索纹规鬲、蓝纹大口尊、器盖等商周时期遗物。

从采集的新石器时代矮把豆、支座分析,该址可能保存有大溪文化晚期的堆积。

(七)柏树林遗址位于巫山县曲尺乡朝阳村6组,长江左岸一级阶地上,主要堆积为商周至汉代。

2000年完成勘探15000m2,发掘1500m2,由武汉大学主持发掘。

文化堆积含汉六朝至明清层,少量商周遗物的出土说明该址可能保存有此期堆积。

遗迹有灰坑、墓葬、房址等,发现的墓葬以战国至汉代的土坑墓为主。

(八)上阳村遗址位于巫山县碚石镇上阳村,属碚石迁建区。

2000年完成勘探20000m2,发掘2000m2。

遗址文化堆积以唐宋元明为主,遗址东北部有部分东周文化层分布,重庆市博物馆、湖南益阳文物考古工作队联合发掘。

发现历代房基7座,灰坑8个,灰沟4条,灶2座,陶窑1座,水井1处,其中东周小件铜器和铁农具以及保存较好的部分东周遗迹较为重要。

(九)水田湾墓地位于巫山县巫峡镇东北,大宁河右岸一级阶地。

本年度完成勘探75000m2,发掘2111m2。

重庆市博物馆与武汉市博物馆联合发掘。

发掘墓葬21座,其中战国墓葬1座,汉代墓葬15座,明清墓5座,墓葬多为中小型,有砖室和土坑墓;战国和西汉早期墓葬呈现浓郁的楚文化风格;王莽时期砖室墓砌砖墙仍用木料盖顶,是该地区砖室墓的雏形;东汉中晚期墓葬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因素与中原地区汉文化因素共存。

出土的铜提梁壶、铜壶、铜鍪、铜碗等制作精制,保存较好,具有较高价值,还发现有肩部戳印“工”字的陶罐,这在战国楚墓中亦属少见。

(十)小三峡水泥厂墓地位于巫山县巫峡镇秀峰村二社。

2000年完成勘探65000m2,发掘1510m2。

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

发堀墓葬6座,其中东汉砖室墓5座,宋墓1座,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砖室墓和穴土洞砖室墓3种形制。

出土铜盆、铁剑、镏金铜牌、玉彘和大量陶器。

(十一)秀峰一中墓地位于巫山县巫峡镇,大宁河西岸的丘陵台地,为战国、两汉时期墓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

本年度完成勘探75000m2,发掘2000m2。

发掘墓葬17 座,出土遗物丰富,有青铜鼎、敦、剑、戈、矛、铙、削、勺以及陶鼎、敦、壶、盆、鬲、豆、罐等,其中一战国墓的随葬品兼有楚人与巴人风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十二)涂家坝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主要包括东周、汉代、和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以东周文化遗存为主,由中山大学主持发掘。

2000年完成勘探5000m2,发掘1000m2,发现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灶;遗物较丰富,以陶器为主,有鬲、盂、豆、罐、鼎、釜等。

出土遗物中巴、楚文化类型都有发现且较丰富,为了解大宁河及周围地区的文化变迁提供了材料。

(十三)大溪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溪镇,地处瞿塘峡东口与大溪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台地上,自北向南呈长条形分布,现存面积约30000m2。

该遗址于1925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探险队纳尔逊在长江三峡地区考察时发现,50年代以来多次发掘,是大溪文化命名地。

此次发掘由重庆市博物馆主持,在遗址的一、二区发掘2025m2。

清理明清、唐宋、六朝、商周、老关庙、哨棚嘴晚期、大溪文化晚期、大溪文化早期的地层堆积,发现明代的扇形倒焰窑、六朝砖室墓、新石器时代柱洞、鱼骨坑、灰坑、墓葬等重要遗迹。

其中,灰坑300余个,有200个以上属于大溪文化灰坑,多为人工修整的圆形平底坑,出土大量釜罐类陶器、支座和鱼骨。

墓葬14座,其中早期屈肢葬墓9座,出土遗物少,有陶器盖,小型磨光斧、锛,骨角饰品和玉璧。

晚期直肢葬墓4座,皆发现于一区。

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丰富,经初步整理,哨棚嘴文化遗物包含哨棚嘴、老关庙两个类型,大溪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两期。

大溪遗址早期文化地层的发现、早晚期墓葬的发现,与哨棚嘴文化直接的层位关系是新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大溪文化分期研究、有助于大溪、哨棚嘴文化关系的认识。

(十四)下沱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长江沿岸一级阶地上,文化堆积为商周至汉代堆积,规划勘探25000m2,发掘200m2。

由南京大学主持发掘,2000年完成勘探25000m2,发掘217m2,出土一批以高袋足鬲、高柄豆等为代表的商周遗物。

(十五)胡家包墓群位于巫山县巫峡镇东北郊,主体部分属巫山新城移民迁建区。

由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主持发掘,2000年完成勘探80000m2,发掘3000m2。

共发掘墓葬31座,其中近代墓1座,宋墓1座,汉墓28座,春秋墓1座;汉墓可分为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3种。

出土有人物俑、动物俑镇墓兽、瓷盏等遗物。

(十六)高唐观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高唐村,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2000年完成勘探45000m2,发掘2030m2。

发现墓葬23座,其中战国墓 1座,汉墓15座,晋墓2座,明墓5座。

从发掘情况看,高唐观墓群以汉代土坑竖穴和土洞墓葬居多,其他时代较少。

(十七)大昌古城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大昌村大宁河左岸的一级阶地。

2000年度由中山大学主持完成勘探75000m2,发掘550m2。

城址略成圆形,轮廓清晰,总面积约66000m2。

城墙多坍塌,西南稍有保留;有东、南、西3座石拱城门;分别有东、南、西3条街道通往3门,交汇于丁字路口。

发现的遗迹包括明代房基、地炉灶、卵石铺成的散水、灰坑、灰沟、城外壕沟、砖室墓以及北城墙一段。

城墙宽3.5m,直接建于地面,夯筑土墙,外包砌条石。

据《巫山县志》记载,大昌县于宋嘉定八年(1215年)迁于大昌镇,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此城。

发掘与记载相符。

(十八)江东嘴石器地点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长江、大宁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台地上。

2000年发掘1000m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

发现遗迹有柱洞、墓葬、灰沟,出土遗物有陶、石、骨器等,其中有新石器晚期的陶器残片。

未见新石器时期原生文化层及旧石器时代地层。

(十九)江东嘴墓群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江东村。

中国文物研究所主持发掘,2000年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大宁河沿岸,完成勘探75000m2,发掘2025m2。

发掘汉代墓葬28座,其中土坑墓21座,砖石墓7座。

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铜器少见,此外还出土铁鼎、铁剑、石斧各一件。

(二十)神女路墓地(瓦岗槽墓地北区)位于巫山县巫峡镇北新城迁建区神女路。

此次发掘未列入2000年计划,但因新城建设影响提前安排此项发掘,由重庆市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于10月25日进场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

共分两个片区布方30个,发掘750m2,清理战国、汉代土坑墓、砖室墓15座。

从形制和出土器物两方面,反映了西汉、西汉晚、王莽时期、东汉几个阶段的发展脉络。

出土遗物较为完好,有银镯、铜釜、铜剑等。

二、奉节县(一)毛狗堆遗址位于奉节县安坪乡三沱村。

2000年发掘2000m2,中国文物研究所主持第二次发掘。

文化堆积分汉代、唐宋、明代3个阶段。

汉代堆积中有红烧土、柱洞等与建筑有关的遗迹,另外发现相当于忠县哨棚嘴一期,商代和东周阶段的陶器、石器残片等。

出土的遗迹表明至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这里就成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后历经商、东周、汉、唐宋、明清这里仍有人类频繁活动。

(二)新浦遗址位于奉节县新浦村长江右岸,吉林大学发掘。

2000年发掘3000m2,发现以周时期文化堆积为主,常见器物造型为三足器和平底器。

其文化内涵与湖北秭归、宜昌、重庆巫山同期遗址接近,是分布于重庆、鄂西峡江地带受楚文化影响的文化遗存。

(三)三坨旧石器地点位于奉节县三沱镇,长江右岸第二级阶地黄土状堆积物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