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市公开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市公开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回顾创作的经过
师: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大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它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师:谁来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生: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贝多芬来来到莱茵河边散步,他走近一间茅屋,听出姑娘很爱音乐,可是,入场券太贵买不起,就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弹奏刚才那首曲子,贝多芬认为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是激动,于是又弹奏了一首曲子,然后回店把它记录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谱成了。

师: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月光曲》
生:清幽的月光
生: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
二、体悟旋律的优美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

(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我觉得这时
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

(板书:高昂激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师:好,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让我们和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

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

生: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
……
师: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三、辨清事物与联想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
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生:不是,这是比喻,把月光比作银纱。

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

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

(板书:联想)联想
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

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

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

)师:找的很对。

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

师:对。

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不信请看——
课件出示: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
生:不美了。

师: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里有一篇短文,现在发给你们,请认真阅读,划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大公鸡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

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

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亮得喜人。

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

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

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拖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

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

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

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得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

是呀,它不光外表美丽,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划联想的句子。


师:谁能把划下来的联想的句子读一下?
(学生读,互相补充,略。


师: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怎么样?
生:如果去掉了“就像醉汉的脸”、“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这
些联想的句子,公鸡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了。

生:如果去掉了“唱起《早起歌》”和“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这些话,公鸡也就不会那么可爱了。

四、学以致用添“联想”
师: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请你们看看,能不能加以补充。

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

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发短文,内容如下。


(学生认真读,认真修改,老师巡视。


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

谁来读一读?
(老师请了三个同学读修改过的短文,一篇比一篇精彩。

下面是第三篇,现实录与下。


荷花
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塘边观赏荷花。

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花儿从荷叶的细缝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

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花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

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该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想起了一片掌声。


于老师让学生评论文中哪些是联想,从而更进一步知道写文章适当加上联想的好处。

于老师指出:把蜻蜓改为落在刚刚长出来的还没有舒展开的尖尖的叶子上,就更符合诗句的原意了。

下课前,于老师又将印好的一篇短文发给学生们,要求他们在作文课上,将它认真修改一下,补充上联想的语句。

短文如下。


又是一个“优秀”
作文发下来了。

我打开一看,又是一个“优秀”!“优秀”二字后面还加了一个大大的叹号!
张老师批改作文可细了,连一个用错的标点都不放过。

我在写人物对话时,由于粗心,少点了一个引号,张老师在旁边用红笔写道:“后边的引号怎么不见了?是谁偷走了?”看了这句话,我顿时觉得脸发烧。

张老师从来不吝啬红墨水,总是在好词好句上画上波浪线和圆圆。

看着那红色的波浪线,我心里无比激动和兴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