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实训指导书适用班级:汽车维修专业实验一曲柄连杆机构和机体零件的构造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典型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和机器零件的观察、分析、研究,熟悉曲柄连杆机构和机体零件的组成与结构特点以及主要配合面的检查部位和测量方法。
二、进行的方法、步骤(一)观察并研究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与各零部件的结构特点。
1.气缸、缸体、缸盖、曲轴箱等机体零件的总体布置、结构特点。
2.不同类型燃烧室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活塞连杆组的组成,各部分的功用、型式和结构特点。
4.连杆小头、活塞销和活塞销座间的固定方法。
5.比较不同型号发动机活塞环的类型、数量和断面形状。
6.曲轴各部分的作用和结构特点;曲轴轴向移动量的限制方法;平衡块的作用与位置。
7.连杆轴承和主轴承的类型、数量、结构特点、定位方法和紧固方式。
8.曲轴与飞轮的连接方法,飞轮上各记号的意义。
9.曲轴箱通气孔的作用、位置和构造。
(二)主要间隙的检测部位1.气缸与活塞的配合时隙、气缸锥度和椭圆度气缸锥度和椭圆度:气缸通常测量三个部位,1—气缸上部,相当于活塞处于上止点时,第一道气环所对应的缸壁位置。
2—气缸中部。
相当于上止点时,活塞裙部下缘所对应的缸壁位置。
3—气缸下部,相当于下止点时,最下面一道活塞环所对应的缸壁位置。
在每个位置上,需测量两个互垂直的方向,通常选在沿活塞销和与活塞销垂直的两个方向。
锥度:上下两个位置同一方向的直径差。
椭圆度:同一测量部位截面上,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直径差。
气缸与活塞的配合间隙:一般按气缸中部的最大直径与活塞裙部的直径差计算。
2.活塞环的端间隙、边间隙:活塞环的端间隙和边间隙用塞尺检查。
3.曲轴轴颈的锥度和椭圆度:用外径百分尺测量并计算求得。
每个轴颈测量两个截面,每个截面测量两个方向。
锥度:同方向的直径差。
椭圆度:同一截面,两个互相垂直力向的直径差。
4.曲轴轴向间隙:可将曲轴沿轴向往一个方向撬到底,然后用塞尺在止推面间测量。
或用百分表在来回撬动曲轴时测量其轴向移动量。
5.气缸套凸出气缸体顶面高度的检查。
四、实验实验报告1、简述曲柄连杆组的结构特点。
2、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和功用是什么?为何活塞环要用扭曲环?实验二配气系统的构造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几种典型的换气系统的拆装和调整,要求学生熟悉几种典型换气系统的布置及其零件的构造特点,掌握配气机构和减压机构的调整方法。
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一)熟悉构造1.通过观察研究和拆装,熟悉各种型式空气滤清器及进、排气管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2.观察研究四行程发动机顶置式配气机构和侧置式配气机构的构造特点,作用原理与调整部位。
观察时注意它们的布置特点〔包括总体布置、进排气系统布置及燃烧室布置等);各运动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运动规律及调整部位。
3.观察研究二行程发动机曲轴箱换气式配气机构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观察时着重注意它的配气方式和换气过程,它与气门式配气机构区别等。
4.研究各种进排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导管、摇臂、推杆挺柱、凸轮轴、正时齿轮、正时链轮、运动链等零件的功用、形式、构造及其特点。
5.观察限制凸轮轴向位移的方法6.观察研究减压机构的构造、作用原理及其调整部位(二)气门间隙的调整1、气门间隙的调整(1)拆下气门室盖(2)摇转曲轴,观察一缸的进气门由打开到关闭。
然后继续摇转曲轴、使飞轮上的上止点刻线与检查窗口上的记号对准。
此时为一缸压缩上止点。
(3)根据发动机气缸的工作顺序1-3-4-2和气门排列次序,当第一缸为压缩上止点时,检查、调整四个气门的间隙。
冷车气门间隙:见发动机使用说明书,检查时,将塞尺插入摇臂与气门杆端部之间,使塞尺刚能进去而又不感到被卡住为合适。
间隙不符时,松开锁紧螺母,用螺丝刀拧出或拧进调整螺钉,直到间隙合适为止。
拧紧锁紧螺母,复查间隙。
(4)摇转曲轴一周,当飞轮上的上止点刻线与检查窗口刻线再次对准时,此时为第四缸压缩上止点。
(5)检查、调整其余四个气门的间隙。
(6)再摇转曲轴,用同样的方法复查一遍(7)确认调整正确后装回气门室盖。
2.CA10B汽油机气门间隙的调整侧置式气门,调整方法同前。
四、实验报告1、绘简图说明气门间隙调整原理。
2、配气机构的组成和功用是什么为何进气门和排气门大小不一样实验三汽油机供给系1.实验目的(1)了解汽油机燃油系统的总体结构、组成及原理。
(2)了解化油器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3)了解电喷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实验原理及方法传统汽油发动机的燃油系统是由燃油箱、燃油虑清器、燃油泵、空气虑清器、化油器、排气管、消声器等主要部件组成。
而汽油电喷发动机的燃油系统,除化油器由电喷设备取代外,还增加了燃油压力调节器、进气流量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节气们位置传感器、氧含量传感器以及微电脑控制设施等设备。
上述两种汽油发动机虽然最终实现的目的基本相同,但具体结构、原理与工作特性与传统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有很大区别。
为了全面了解汽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本实验除详细观察上述两种燃油系统结构及原理外,要着重了解化油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为全面了解、掌握电喷发动机燃油系统工作原理打下基础。
3.方法、步骤1)首先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传统汽油发动机和电喷发动机燃油系统组成、结构及原理。
2)学生自己观察传统汽油发动机和电喷发动机燃油系统组成、结构及原理。
3)拆装化油器,详细观察、研究其结构及工作原理。
4)拆装电喷发动机喷油器,详细观察研究其工作原理。
5.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1)分析并写出传统汽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组成。
(2)分析并写出电子燃油喷射汽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组成。
实验四柴油机给给系1.实验目的(1)了解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的总体结构、组成及原理。
(2)了解柴油机喷油泵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3)了解电喷发动机喷油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实验原理及方法柴油发动机与汽油发动机燃烧方式不同,所以柴油发动机燃料供给形式、混合气形成方式、燃料供给系统所使用的设备都有很大区别。
为全面了解并掌握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结构、原理,本实验除详细观察、了解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的基本结构原理外,要着重拆装观察、研究柴油发动机喷油泵、喷油器等总成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43方法、步骤1)首先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组成、结构及原理。
2)学生自己观察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组成、结构及原理。
3)拆装1、2号柴油机喷油泵,并详细观察、研究其结构及工作原理。
4)拆装柴油发动机喷油器,详细观察研究其工作原理5)柴油机2号泵的拆装顺序:①用12~14的梅花扳手拆下喷油泵上体固定螺帽。
将喷油泵上体连同柱塞组件一同取下,然后取出柱塞与滚轮体间的衬垫。
②用一字形螺丝刀松开柱塞套锁止螺钉,取下柱塞套、柱塞、柱塞回位弹簧。
③用一字形螺丝刀松开喷油泵上体上出油阀紧座锁止螺钉,拆下出油阀紧座锁瓣、出油阀紧座、出油阀弹簧、出油阀组件及出油阀密封垫。
④用8~12的梅花扳手及一字形螺丝刀拆下拆下调速器盖固定螺钉,将调速器盖连同连同调速器工作弹簧、怠速弹簧、启动加浓弹簧、校正弹簧、弹簧座、油门摇臂一同取下⑤用10号梅花扳手拆下供油拉杆固定螺帽,取下离心调速器推力盘和离心飞球总成。
⑥用一字形螺丝刀松开喷油泵下体固定滚轮体锁止螺钉,取下所有滚轮体。
⑦用14套筒扳手拆下喷油泵固定板固定螺钉,取下固定板。
⑧用专用套筒空心一字扳手拆下喷油泵下体上调速器传动盘固定螺母,取下调速器传动盘。
⑨用专用用专用套筒空心一字扳手拆下凸轮轴上花键套固定螺母,取下凸轮轴花键套、凸轮轴轴承、凸轮轴。
⑩用一字形螺丝刀拆下供油拉杆上的柱塞拨叉固定螺钉,取下供油拉杆上的拨叉、共有拉杆。
用10号开口扳手拆下输油泵固定螺钉,取下输油泵体、输油泵柱塞及弹簧。
6)以相反的顺序装配。
5.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1)分析并写出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组成及功用。
(2)分析并写出柴油发动机喷油泵的组成及功能。
(3)分析并写出柴油发动机调速器的组成及功能。
实验七润滑系的构造与调整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发动机润滑系的观察、研究,熟悉润滑系的组成,各部分构造特点和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循环路线。
了解润滑系各阀门的调整部位。
了解机油加注部位和加注量的判断。
了解各运动副的润滑方式和状况。
二、进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1.观察发动机润滑系的油路及各部件的总体布置。
注意观察机油泵、滤清器、散热器的进、出油道;研究各主要零件的润滑方及润滑油的通路。
2.通过拆装,熟悉过滤式和离心式滤清器的构造、润滑油通过滤清器的油路及润滑油滤清原理。
3.了解各阀门的位置、结构和作用。
4.通过拆装,熟悉齿轮和转子式机油泵的构造和泵油的原理。
四、实验报告1.绘制发动机润滑系简图,并说明润滑油的循环路线。
2.发动机润滑系的功用。
有那几种润滑方式?3.润滑系有那几种单向阀,各有什么用处?4.为什么需要曲轴箱通风,有那几种方式?实验八冷却系的构造与调整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发动机冷却系的观察、研究、熟悉冷却系的组成,各部分构造特点和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循环路线。
掌握风扇皮带紧度的调整。
观察水箱盖,了解其结构和原理。
分析大、小循环的工作线路。
二、进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一)冷却泵1.观察各种水冷却系的总体布置及结构特点2.观察各种形式散热器的构造特点。
3.观察节温器的构造、位置以及不同温度时冷却水的通路。
4.观察蒸气-空气阀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5.通过拆装了解水泵的构造、进出水口的布置以及水泵密封装置的密封原理、结构特点。
6.观察风扇构造以及风扇的传动和调速部位。
7.观察风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特点,注意冷却时片在发动机各部位的分布特点。
四、实验报告1.绘制发动机冷却系简图,并说明冷却水的循环路线。
2.发动机过冷、过热有何危害?3.简述发动机温度调节方法。
4.节温器的工作原理,汽车是否可以不装节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