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ppt 人教课标版课件

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ppt 人教课标版课件


性质
奴隶制的 土地国有 制度
(1)形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人们在社会
作用 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2)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古代称为“封建”,封邦建国)
1、目的 :(1)加强巩固西周的统治。
(2)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拓展疆域。 2、内容 :分封土地和人口。 (1)分封对象: ① 同姓亲族是主体。②功臣。③姻亲。④古老附 属国维持原状。⑤殷商降族。⑥恢复被商灭掉的 古国。 (2)诸侯义务: ① 服从周王、拱卫王室。 ②镇守边疆、随从作战 ③忠于职守,朝觐述职。 ④缴纳贡赋。 (3)诸侯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角度三 分封制度在西周和中国历史上的利弊影响
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其中“最长久”的主要原因是周期实行了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礼乐制度
练习
1、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
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
“商”姓来源于
5、破坏原因:
(1)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 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2)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6、发展演变 : (1)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 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 大。 (2)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 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分封制”开始破坏。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 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
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 盛的政治保证。 (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 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二者相 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 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2.孟子 (1)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3)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
薄税。
3.墨子 (1)“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
差别,都要同等地爱。 (2)“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
战国时期的变法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调整 废井田,废除贵族特权,废
内 税制。改革侧重于经济、军 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变
容 事方面,特别是赋税制度的 法内容广泛,从经济基础到
改革
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革
维护旧的奴隶主的统治,但 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 特
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生产关 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大
——《孟子·告子》
(1)据材料1,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侯的职责。 (3)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什 么作用?
答案:(1)特点:①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②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③大多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2)职责:①保护周王室;②忠于职守,保卫封地;③定期 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④服从周王命令,随从作战;⑤ 向周王室贡献财物。 (3)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从属关系。 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点 系的形成
变革
高考热点:
一个考点
多 个 角 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及影响 1 商鞅变法的措施 2 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与评价 3 春秋与战国时期社会改革的异同
角度一 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
[示例]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具有进步意义的有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
受爵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3、特点:(1)受封对象多样。(2)周天子是 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 纽带。(3)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 : (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周天子 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 般的政治格局,统治效果加强,周王朝延续数百 年。 (3)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4)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5)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 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为春秋 割据埋下隐患。
考点一井田制与分封制
井田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统治
周朝的一切土地属于 周王
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侯臣下,但他们只有世代享
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体耕 人们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 隶的劳动果实
目的
巩固奴隶制统治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恶论
2、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1.孔子 (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3)“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含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 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②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维护 贱有序,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编订儒家“ 五”经。
周,礼贵
(2)战国时期
①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和“ 尚贤 ”。
②儒家: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思想;
荀子:主张“
考点三、政治改革 1.总体概况
背景
内容
影响
(1)铁器 的使用和 牛耕的推广,使 (1)齐国管仲的 春秋 大量私田 出现 “相地而衰征 ”
改革 (2)私田主人控制 (2)鲁国的“初税亩 私田产品,并采 ”,开始实行 用地租剥削方式 按亩收税
客观上进一步推动 了 井田制 的瓦解 和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角度二 考查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评价
1.(2010·黄冈检测)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
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
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C.新法得到奴隶主贵族的支持
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1)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础。(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 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 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治地位的思想。 ②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 政策对后来秦朝的统治有消极影响。
1、促使战国时期一百多年变法运动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 征”等新税制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 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3)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 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和推动。
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角度二 周王与诸侯之间围绕分封制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
其君。”这反映了
()
A.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战国策·秦策》 材料3: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4: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 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 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 名于秦,有以也夫!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晋 卫 鲁 齐 宋 燕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同姓 同姓 同姓 功臣
商朝后裔 同姓
地理位置 今山西 今河南北部 今山东南部 今山东北部 今河南东部 今北京一带
材料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 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 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1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据材料2、3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举例 说明。
答案:(1)“坏井田,开阡陌”。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1“然王 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 食糟糠”等(影响);材料4“天资刻薄”等(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