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分析
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以下简称“施工合同”)问题,历来是实务界中关注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以下简称“解释”)明文规定了五种无效情形,即:(1)无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的施工合同;(2)实际施工人借用他人资质的施工合同;(3)应招标未招标或中标无效的施工合同;(4)非法转包的合同;(5)违法分包的合同。然而,在实务中除了这五种无效合同之外,还存在其他无效情形,如:就无土地使用权证、无工程规划许可证、无报建手续的“三无”工程签订的合同;违反工程规划许可证,超规模建设所签订的合同,且若无法经过规划部门补办批准的的合同;阴阳合同中的阴合同;没有按国家规定的程序和国家批准的投资计划订立的合同;未用书面形式签订的合同;满足《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五种无效情形的合同。本文认为有必要针对现有司法实践和研究现状,对施工合同的所有无效类型进行系统性的说明和研究。
一、因违法无效和因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无效
民法学经常将合同无效区分为“违法”和“违背公序良俗”。违法无效,指的是合同因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损害公共利益无效,指的是合同虽然没有违反法律明文的强制性规定,但是,却因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违反社会公德而无效。
“解释”列举的五种典型的无效施工合同,属于典型的违法无效。如果出现《合同法》第52条第一项规定的欺诈或者胁迫损害国家利益、第二项规定的恶意串通、第三项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法律事实,也是违法无效。
《合同法》第52条第四项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也就是说,司法实践中,如果法官依据施工合同纠纷中的法律事实,认定存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实,可能因此判决合同无效。“依学者通说,中国现行法所谓‘社会公共利益’及‘社会公德’相当于‘善良风俗’”。①也就是说,所谓的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善良风俗条款,其实质是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在个案中,补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之漏洞,裁判合同无效,禁止当事人通过“合同有效”获得不正当利益。一般而言,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包括从事犯罪或帮助犯罪的合同、限制经济自由类型的合同、违反公平竞争的合同、暴利行为型的合同、违反性道德或者破坏家庭关系的合同等②。《招标投标法》已经列举了一些不正当的招投标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为无效中标行为,除此之外,若施工合同涉及犯罪或帮助犯罪(如涉及商业贿赂)、限制经济自由或者违反公平竞争(除了无效中标以外),有可能在实践中被认定为无效。目前笔者尚未收集到直接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由被判决为无效的施工合同纠纷案例,但依据法律的规定分析,完全存在这种的可能性。法官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由判定施工合同应该尤为慎重,因为合同有效和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在实践中经常导致经济利益上的重大差别,若滥用该条款给予的自由裁量权,将大开“无效之门”,致使建筑市场中一方当事人获得不当利益,而另一方当事人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二、因纯粹违反私法无效和因同时违反公私法无效
合同的无效,是直接依据私法产生的私法上的法律后果,并非公法上的法律后果。违反公法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公法责任中无“合同无效”这一说。也即是说,违反公法的合同或者合同履行违反公法,不必然因此产生合同无效这一法律后果。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违反了建设工程安全、环境保护或者规划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必须遭受行政处罚,但是,不能因此主张合同无效,因为缔约当时及之前并没有导致无效的瑕疵法律事实。
如果施工合同只是因为违反了《合同法》上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而未援引行政法规范或者刑法规范,则可以说因纯粹违反私法无效。如若只是援引《合同法》第52条第一、二、三、四项判决施工合同无效,则可以说施工合同因纯粹违反私法无效。当事人为此必须承担合同无效的民事责任,但不必然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如果施工合同除了依据《合同法》,尚须引入《合同法》之外的行政法规范或者刑法规范才能认定无效,则可以说因同时违反公法和私法无效。当事人为此必须承担合同无效的民事责任,而且必须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建筑业是一个受到极大行政管制的行业,同时违反公法和私法无效的情形相当容易出现。如《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承包人未取得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或者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签订的施工合同无效,显然依据的是《建筑法》和相关行政法规。如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签订的施工合同无效,实际依据的是《招标投标法》或者《政府采购法》的相关强制性规定。招标违法投标行为本身平等主体之间进行的的一种民事行为,又是一种违反《招标投标法》或者《政府采购法》而必须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的行为,因此可以说,因中标无效签订的无效施工合同因同时违反公私法无效。再如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工程,既违反《合同法》第272条的规定,又违反了《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必须受行政处罚。
古罗马法上,关于法律行为无效或撤销之法律,可分为四类,(1)完全法律,即对违法法律行为规定为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法律;(2)次完全法律,即违法法律行为不规定为无效,但是规定制裁的法律;(3)不完全法律,即对违法法律行既不规定无效又不规定制裁的法律;(4)最完全法律,既规定违法行为无效或可撤销,有规定制裁的法律③施工合同若因同时违反公法和私法无效,则据以为无效依据的“行政法规范”或者“刑法规范”必然是“最完全法律”,此时不仅有无效的公法责任又有无效的私法责任;若施工合同因纯粹违反私法无效,且该无效行为不带来任何公法责任,则可以将据以为无效依据的“私法规范”称为“完全法律”。如果施工合同一方或者双方的行为违反了行政法规范或者刑法规范,必须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但是,施工合同并不因此也无效,则该行政法规范或者刑法规范就为“次完全法律”。有学者将“最完全法律”称为“效力规范”,“次完全法律”称为“取缔规范”④。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也注意到了这种区分,他们把“最完全法律”称为“效力性规范”,“次完全法律”称为“管理性规范”,他们认为应该“分析强制性规范的禁止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还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利益,如果法律彻底阻止这类行为实施,并且认定合同有效会直接导致直接损害国家利益的严重后果的,属于效力性规范。如果违反禁止规定时,只损害到了一方民事主体利益时,则属于管理性规范”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