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临床评价:是指所有在人体进行的有关药物的任何系统性研究,是证实或揭示药物
作用,不良反应及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经济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合理用药方案
2、药物临床评价的主要内容:药物体内过程评价、药物临床有效安全性评价、药物临床给
药方案评价、药物上市后在评价、药物利用评价、药物经济性评价。
3、药物上市后在评价:研究药物根据医药学的最新学术水平,从药理学、药剂学、临床药
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决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物在社会人群中的疗效、不良反应、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原则作出科学评价。
4、临床药物评价的主要任务:研究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为起草临床使用说明书提供人
体试验依据、为政府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5、流行病学
①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
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②临床流行病学: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愈后和病因
的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临床流行病学常应用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愈后研究、研究疾病自然史、临床决策分析等领域。
③《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医务人员是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实践者、研究对象的患者群体、内容是各种临床问题、研究主线是设计、测量与评价
6、循证医学
①定义:整合最佳临床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价值观的一门学科。
②核心思想: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个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的最
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同时也重视结合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
③研究方法:有证查证用证、无证创证用证
7、病例对照研究:将具有某一特征或患有某一疾病的人群做为病例组,以不具有这一特征或不患有这一疾病且与病例组人群具有可比性(除了这一特征或疾病以外,其他因素基本一致)的人群做为对照组,收集这两组人群既往可能与这一特征或疾病有关的暴露史,通过两组间暴露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合专业解释,从而判断这些暴露因素与研究特征或疾病之间的关系。
8、涉及到的基本法规:
人体实验法规《细伦堡法案》
伦理的法规:《赫尔辛基宣言》
法律:《药品管理法》
行政法规:《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种保护条例》
规范性文件:药品进口药材管理办法、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9、药品临床定位方法:选择优势病种、阶段→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文献→药理→临床(三联分析法)
临床定位的重要性:有利于中药疗效充分发挥
中药特点的真实体现
有利于创新药物的产生
有利于政策的制定与企业的发展
11、新药上市前后各期临床实验目的
1期:20-30例,初步的临床药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给药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旧
2期:≥75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
目的: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3期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的确定提供依旧
3期:≥300,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
目的:进一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足的证据
4期,≥2000,药物上市后的在评价
目的:考察药物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药物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的利益风险关系,为改进给药剂量提供依据。
12、药物临床评价的目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
13药物临床试验的机构认定:资格认定管理部门依据法定要求对申请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所具备的药物临床试验条件,组织管理、研究人员、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系统评价,做出其是否具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资格决定的过程。
认定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
①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
②请资格认定的专业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诊疗科目一致。
③有与临床试验相适应的设备设施。
④有与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诊疗技术能了。
⑤有……………………床位数和受试人数。
⑥有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
⑦能够承担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并经过药物临床试验技术与法规的培训。
⑧有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⑨有防范和处理药物临床试验中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14药物临床试验的原则:随机、对照、盲法
15、随机化原则:对某研究总体的抽样或试验研究中,使总体中的每个研究对象都以相同的概率均等的原则被随机的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或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到研究样本中的一种措施。
主要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分层区组随机化、动态随机化
分类:简单随机化、有限制的随机化
16区组随机化:控制已知的影响因素,保证中心各影响因素的各水平的病例均匀分配至各组。
方法:规定一定大小的区组,同一区组中各组病人数相等。
对照组设立的原则: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衡可比
不予治疗则不可能自行恢复,一般不设对照组。
17、对照组设立的方法:
根据对照组患者所接受的治疗内容:空白、安慰剂、标准对照
根据对照组来源不同:历史、自身对照,平行、交叉对照、以不同地区或医院病例对照18、盲法:为了减少来自于病人、数据采集者和研究结果分析者的偏倚而隐瞒治疗分配情况的一种方法。
分类:非盲、单盲、双盲、三盲。
盲底:随机数、产生随机数的参数及试验用药物编码统称双盲临床试验的盲底。
19、数据库的锁定:
时间:在盲态审核并认定所建立的数据库正确无误后
人员:主要研究者,药物注册申请人,生物统计学专业人员和保存盲底的有关人员
要求:锁定后的数据库不允许再做变动并将数据库保存备查。
20、GCP(SDA、WHO、ICHGCP)
SDAGCP: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为保证药品临床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
三者比较:
适用范围比较:SDA:中国实施临床实验的规定
WHO:全球药品临床试验通用规定
ICH:欧共体、日本、美国实施临床试验的规定,以求各种临床试验资料共享用于药品临床注册
目标比较:SDA: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参照国际公认原则指导临床试验WHO:是在承认各地区文化、法律、经验和资源差异的基础上,力求制定全球额实施的规定
ICH:用于欧共体,日本、美国注册的需要。
目的:
受试者得到充分的保护受试者不能得到保护
确保试验具有良好的科学性违背收集的资料缺乏可信度
实验操作规范且有记录药政管理部门会否决该实验
21:不良事件: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事件: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不良反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甚至相反的作用
22: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给药方案
疗程:依据疾病证候发展变化规律和药物研制目的、作用特点
合并用药:符合伦理,避免影响观察效果
九:药品上市后再评价
第一节:科学内涵
1.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终极目标
根据医药学的最新学术水平,运用循证原理,结合药品经济学以及国家药品政策,对上市药品做出包括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是否符合合理使用原则作出综合性评价
2.目标:宏观目标:①为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②指导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具体目标:①发现非预期的严重不良反应
②补充完善上市前安全性和有效信息
③临床更合理的给药方式
④监管部门再评价再注册的要求
⑤扩大使用人群,增加适应症
终极目标:保障临床合理用药
第二节: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
1.药品上市后研究1.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是药品评价的必然阶段
的必然性:①是最接近临床实际的评价方式
②再评价结果是上市前研究的补充
③是药品评价的重点
2.及时更新药品说明书的需要
3.部分老品种需要再评价
4.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
2.药害:药品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伴随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甚至相反的有害作用,带给人类
伤害、残疾、甚至死亡。
第三节: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的形式
1.淘汰:概念:通过药品再注册,淘汰那些不能保证药品质量,不具备生产条件,效益风
险比价低的品种
形式: 质量评价
自然淘汰
专家评价
第四节: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内容
①新发现的上市前未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
②已发现的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不良反应的增加
③考察药品在特殊人群的使用安全
④考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发生类型
⑤考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愈后
⑥考察药品相互作用的安全性
⑦考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果
第六节: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作用
限制和淘汰某些有害/不肯定的治疗措施
增加了对某些治疗方法的新认识
第七节: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管理
信息干预修改药品说明书
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发布政府公告
市场干预药品召回等级:一级、二级、三级
形式:主动、责令
撤市/暂停
注销许可
限制使用
受试者:是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被动承担研究的载体,也是创新和互动式的研究中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