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2学时主要知识点:《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教学手段:讲解自学第四节矿产资源保护法一、矿产资源的概念矿产资源,是指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矿物质富集物,是自然资源的一种。
按照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我国的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重要矿种贫矿多、富矿少,有的甚至短缺;二是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分选冶炼困难;三是地区分布不均,且很多矿产处在开采条件极为困难的偏远山区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不易开发利用;四是人均占有量低,有些矿产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五是开发利用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低,浪费和破坏严重。
我国矿产资源的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十分注意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便满足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保护法主要由《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暂行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煤炭法》、《煤炭生产许可征收管理办法》、《乡镇煤矿管理条例》等组成。
二、矿产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一)探矿、采矿权问题《矿产资源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1.探矿权、采矿权的取得和保护: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分别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办理登记;但是,已经依法申请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在划定的范围内为本企业的生产而进行的勘查除外。
2.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
国家对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费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予以减缴、免缴。
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3.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有限制转让:《矿产资源法》规定了探矿权和采矿权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转让:(1)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2)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而需要变更采矿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他人采矿。
除了上述两种情形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允许进行转让,更不得倒卖牟利。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的保护管理制1、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规划制度。
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在开发规划的管理方面,首先,编制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对全国矿产资源的分配作出统筹安排,合理划定中央与省级地方政府审批、开发矿产资源的范围。
其次,编制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即是对矿区的开发建设布局进行统筹安排的规划。
该规划分为行业开发规划和地区开发规划两类。
其中,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分配给本部门的矿产资源编制实施;矿产资源地区开发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分配给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矿产资源编制实施。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国家的统一规划,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矿产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
2.矿产资源勘查登记和开采实行审批制度。
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
《矿产资源法》还规定,国家对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的开采;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采。
国家规划矿区的范围、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的范围、矿山企业矿区的范围依法划定后,由划定矿区范围的主管机关通知有关县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告。
对于关闭矿山,必须提出矿山闭坑报告及有关采掘工程、不安全隐患、土地复垦利用、环境保护的资料,并按照国家规定报请审查批准。
当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时,发现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罕见地质现象以及文化古迹,应当加以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矿产资源的勘查管理措施。
有关区域地质调查由国家统一规划进行。
区域地质调查的报告和图件按照国家规定验收,提供有关部门使用。
矿产资源普查在完成主要矿种普查任务的同时,应当对工作区内包括共生或者伴生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工业远景作出初步综合评价。
4.矿产资源的开采管理措施。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采取合理的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
对于开采矿产资源者,要求必须遵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并且应当节约用地。
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探矿权人在开采矿产资源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5.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制度。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根据国务院《资源税暂行条例》(1993年)的规定,中国资源税税目中列举的矿产资源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
根据《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由采矿权人缴纳,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
6.关于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规定。
国家对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集体矿山企业开采国家指定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资源和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矿产。
但是,个人不得开采下列矿产资源:矿产储量规模适宜由矿山企业开采的矿产资源;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国家规定禁止个人开采的其他矿产资源。
并且,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还有义务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
禁止乱挖滥采,破坏矿产资源。
(三)《煤炭法》对煤炭生产开发中的保护管理规定1996年12月1日,中国还实施了《煤炭法》,《煤炭法》除了对煤炭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规范外,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煤炭法》的规定,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全国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
首先,国家对煤炭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方针。
其次,规定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国家提倡和支持煤矿企业和其他企业发展煤电联产、炼焦、煤化工、煤建材等,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和精加工。
第五节森林资源保护法一、森林资源的概念(一)森林的概念及作用森林,是指存在于一定区域内的以树木或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或者称为群落生态系统。
森林包括林地、树木及其他林地植物。
森林是十分重要的环境要素,它对人类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环境效能包括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蓄水保土、防风固沙、降低噪音、保存生物物种、美化环境、提供各种林产品。
因此,保护森林对于环境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林地面积、树种及木材蓄积量等的总称。
它具有可再生性和易受人类开发利用的影响等特点。
森林资源由森林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森林。
作为资源的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亦具有生态价值。
我国森林总面积为1.3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92%,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2%)的59%,在世界各国中居第122位;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2%;人均木材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
即使这点森林,在全国也分布不均衡,林种结构不合理,而且生长率低、生长量小。
过少的森林资源不仅使我国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而且还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江、河、湖、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为了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自然环境,我国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森林保护法体系。
其中主要的法律、法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城市绿化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暂行规定》、《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等。
1998年4月29日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了《森林法》。
使《森林法》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下森林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森林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制(一)森林所有权根据《森林法》及其他森林法规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全民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该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
(二)林业建设方针《林林法》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森林保护的政策措施《森林法》第8条规定:国家对林林资源实行以下保护性措施:1.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2.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3.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4.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5.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6.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四)森林保护管理机构《森林法》规定: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林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林业工作,乡级人民政府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林区工作。
(五)植树造林和绿化植树造林和绿化是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主要途经,也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
因此,我国对植树造林和绿化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
1.全民植树义务。
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