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十大历史人物(二)1、(战国"楚)屈原【事迹简介】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是,楚怀王身边的近臣,由于受了秦国的贿赂,不断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授奖词】他用他的一身热血,谱写了一曲长久流传的赞歌。
一介书生的他,虽然没有回天之力,可他以他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在世人眼中,就是屈原的代名词。
2、(汉)苏武【事迹简介】苏武(公元前140年~前60年)。
公元前100年,汉朝皇帝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但苏武宁死不屈。
于是单于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十九年后,苏武回到汉朝,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
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授奖词】19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撒在大汉的土地上。
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
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武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3、(汉)霍去病【事迹简介】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
公元前123年,以嫖姚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他身先士卒,率领800精锐骑兵离开大部队几百里去追击匈奴,最后歼敌2028人,其中有相国和单于的祖父,活捉单于叔父,战后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出陇西,越过了焉支山达千余里,斩杀折兰王,俘获浑邪王的儿子,歼敌8000。
同一年的夏天,霍去病再次出陇西、北地两千多里,越过居延泽,进击祁连山,俘虏了酋涂王,捕斩三万余人,受降2500人,自己损失不到十分之三,这次歼灭战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加上预备马匹四万和步兵、辎重兵共几十万人,分别出击匈奴。
霍去病从代郡出发,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歼敌七万余人。
战后拜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和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相同,但权势却超过了卫青。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逝世,年仅24岁,武帝十分悲伤,特地在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形似祁连山的坟墓,并追封其为景桓侯。
【授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侯,他已经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过早地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一个孩子应该具有的天真与顽皮,却变成了他的成熟与责任。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他的豪言壮语激励着每一位保家卫国的军人的心。
尽管他只在人间度过了20多个春秋,但是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曾经改变了大汉朝命运的常胜将军。
4、(汉)司马迁【事迹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90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去世了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事业。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中国自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授奖词】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耻辱,却还能镇定日若,因为他的心中有一个不灭的信念,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拼搏。
男儿大丈夫,说到就要做到。
是他记录下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历史的苍桑。
5、(三国"蜀)诸葛亮【事迹简介】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
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
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
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227年,上书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授奖词】不出门便能洞悉天下大事,一双慧眼穿透时空,将天下大事分析地丝毫不差。
他没有神力,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胸怀天下,将复兴大汉江山视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他的宏图伟业没有得到实现,但他已无疑是智慧的化身,一代忠臣良相的楷模。
6、(唐)李白【事迹简介】李白(公元701年~762年)。
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李白的诗歌今存900多首。
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
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授奖词】他自由,豪爽,不受名利与富贵的羁绊,他逍遥自在,四处行走,仿佛世间的种种纷争与摩擦都和他无关,他只关心他的朋友,他的诗,他的酒。
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诗仙。
7、(唐)杜甫【事迹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授奖词】他自己穿单衣,睡茅屋,却还关怀天下的寒士,他用他最低沉的声音,喊出了最有力量的呼唤。
他用他的笔记录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他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后代,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
8、(宋)苏轼【事迹简介】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
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授奖词】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他开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9、(宋)李清照【事迹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年~1155年)。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可以说是居无定所,但大致以金华为多。
她的祖父、丈夫及家翁等皆是名人,她自己,也负一时重誉。
但她的暮年仍是孤独的,南渡臣,到绍兴之后已逐渐安定下来,大家在山明水丽的临安享乐。
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异乡同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