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生》影评

《毕业生》影评

《毕业生》影评从电影《毕业生》看美国反文化运动电影《毕业生》于1967年12月公映至今30多年了,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一个世纪以来100部最佳影片之一,可见《毕业生》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可是如今很多关于《毕业生》的中国影评大都曲解电影的本意,因为大部分的评论都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年轻人的成长烦恼主题的电影,甚至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喜剧。

尽管众人都这么认为,但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结合当时美国历史,我认为上面两种评论并未能够很好的理解导演的意思,也未能够很好的描述电影作品的主题,我个人认为《毕业生》透视了当时美国年轻一代对社会现实的迷茫以及无奈,并且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尽管普通中国电影观众未能够理解《毕业生》的主题,但作为对美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对毕业生的理解也应该不能停留在普通影评的层次上。

关于电影《毕业生》的中文评论,大多都是就事论事,就片论片,并没有结合电影当时的背景年代,所以大部分影评都甚为肤浅。

一般影评都认为,《毕业生》是一部关于年青人怎样面对自己的成长烦恼的电影,不错,从剧情来说,电影大部分的内容都在描述故事男主角本杰明,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即将要步入社会,要考虑更多的问题,诸如事业、爱情等等,但是站在人生交叉点的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事实,他主动地被他的家人所孤立,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观和其他人的人生观相差太远,他想要在自己的将来要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但是却感到徘徊,其他人安排给他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其他人没办法帮助他解除这种烦恼。

但是大部分影评都把《毕业生》的主题一般化了,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每个年轻毕业生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抛开历史来看这部电影。

但是关于成长烦恼的主题电影非常多,后来的电影比《毕业生》中的成长忧郁描述得更深入的电影也有不少,但为什么这部《毕业生》的地位却那么高,那么被美国人所重视呢?显然是电影里有更重要的精髓并没有被挖掘,大部分的影评也仅仅看到表层的现象。

另外,有些影评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喜剧片,认为男主角本和女主角伊莲最终还是冲破了家人的枷锁,找到自己的真爱,他们的相爱表达了他们的和自己家人之间僵持的胜利。

这类说法大都认为本和伊莲是真心相爱的,但是却忽略了电影中一个很大的细节,就是本和伊莲认识的时间太短了,才认识的接着就分开了,他们之间甚至连促膝长谈的时间都没有,他俩之间的感情是从何而来的呢?当然很多影评也认为这是电影里面惯用的拍摄手法,就是在本赶往Berkley找伊莲的时候,背景歌曲“ScarboroughFair”奏响,这个时候就代表着本和伊莲两人的感情得到深化了。

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牵强赴会,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导演Nichol 考虑剧本的时候的一个bug,就是剧本考虑欠佳。

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导演没有安排必要的时间让本和伊莲来相爱,而电影的最后却是“撮合”了这两人,这是有违一般人的逻辑的,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段不符合逻辑的爱情关系却被不少影评认为是成功的爱情故事,这简直贻笑大方,因为反映爱情故事的电影在《毕业生》之前有太多了,《毕业生》决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片。

上面所提到的两种说法,是关于电影《毕业生》的比较普遍的两种中文影评。

也有些更偏激的影评,如《毕业生》是关于一个堕落二流子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淫乱故事等等,这些影评就完全的贬低了这部电影的身价了,在这我就不予考虑了。

由于现有的对电影《毕业生》的中文评论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和不足,换句话说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毕业生》的观点还是不够准确,所以下面我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让更多人知道《毕业生》为何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中期,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年轻一辈开始对维系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旧秩序、旧传统的合理性产生置疑,形形色色的反文化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性解放、嬉皮士,都体现了新一代的思想观念的颠覆性与破坏性。

反文化正是60年代、尤其是60年代中后期文艺作品的主旋律。

《毕业生》就是这股反文化浪潮的代表作。

一部成功的影片必然是艺术家对于现时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心灵体察,是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发掘与表现,是艺术家主观思维的灵魂升华。

《毕业生》透视了当时美国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迷茫、不满以及无奈,并且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是一部讽刺文学作品,不过最终影片始终是站在中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同情这些年轻人。

坚持往日“美国梦”的中产阶级认为,毕竟年轻一辈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煎熬,年轻一辈应该好好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生活,向“美国梦”努力奋斗,所谓“美国梦”只是资本主义中产阶级固化生活的一种模式,有车有房子有儿女生活安逸等等;而以大学生、嬉皮士为代表的年轻一辈确实由于没有经历过战争,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父母那一代人要这样给他们自己安排这种“美国梦”生活,而他们那些维护和平、维护人权等想法虽然美好,但是却略显得理想主义化。

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冲突,到了60年代中后期,已经有一种滋长了的对社会的现状以及中产阶级的价值观的不满情绪出现。

随着越战的爆发,1967年正是国内反文化、反战情绪最高涨的一年,而《毕业生》这部电影恰好映射了美国60年代年轻人的反文化思想。

电影中对摇滚乐、嬉皮、性解放、反越战等反文化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和反映。

可以说电影故事表面上反映的是普通年轻人与父辈中产阶级之间价值观的对立,而在更深层次上暗示了美国60年代年轻人与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在反文化运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毕业生》故事的开始就描述主角本杰明内心的空虚、孤独、无奈、不满,从他的表情上能看出内在的迷茫和紊乱,这是这部电影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基调通过主题曲“Soundofsilence”得到很好的反映,而这种心理感觉恰好能够透视当时美国60年代以大学生、嬉皮士为主的年轻人的内心感受。

在摇滚乐、嬉皮方面,故事中有一幕是本杰明和伊莲坐在车上吃东西聊天,而在车的旁边的正正是那些嬉皮士在不停的播放摇滚乐,当本叫他们把摇滚乐音量关小的时候,而那些嬉皮士却把音量调大,这一幕恰恰能够把当时的年轻人的那种反文化叛逆心理与传统的思想作了一次鲜明的对比。

关于性解放和反战方面,自从1963年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以后,接下来的五年里,美国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些混乱最终导致了60年代末,美国社会性解放的产生,以及越战的爆发带来了国内高涨的反战情绪。

影片中罗宾逊小姐对本杰明的性诱惑就是性解放的体现,同时影片中有一幕,疲倦孤独的本杰明坐在Berkley校园里面(Berkley校园是美国60年代学生运动最活跃的校园,也是性解放的重要地方,同时也是大学生反战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在1968年反战情绪高涨的年代,Berkley的大学生曾经进行了反战罢课活动),头顶上高高的飘着美国国旗,这是一个讽刺性的镜头,美国的国旗在风中飘扬,而本杰明却感到很失落,他象征着传统的“美国梦”的最终的没落和变质。

《毕业生》故事的结局耐人寻味,这正是表达导演思想的地方。

尽管本杰明和伊莲摆脱家庭的禁锢,决定走自己的路,从教堂里面逃出来后上了巴士,两人终于能够在一起了,但是这只是一阵头脑发热,狂热过后,从他们平静的脸上却只能够看到这些叛逆的年轻人所具有的迷茫和寂寥。

他们虽然坐上了巴士,但是他们不知去向。

这暗示了美国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年轻人的处境同样艰难。

但是随着他们步入中年,他们将会变得跟他们父辈一样,而他们今天所做的事情也将会毫无结果。

例如:尽管国内反战情绪如何激烈,但仍旧不能阻挡越战的进行。

这就暗示了最终他们还是要“回归传统”了。

回过头来看《毕业生》的结局,虽然两人为了所谓“爱情”而离开了家人,但是坐在公交车上最后的一幕,两人却显得沮丧和迷惑,他们一直被人愚弄着什么是真爱,难道这就是他们俩一直所追求的真爱吗?而现实却让他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走到一起,他们俩在公交车上默默的看着前方,互不说话,甚至连对方也不瞧一眼,他们真的是相爱的?或者不是,最后一幕里,透过那一辆公交车的后窗玻璃看他俩,他们俩却分坐开了,他们俩隔离了家人也隔离了对方,他俩的关系甚至和本杰明与罗宾逊夫人之间的关系没什么区别。

本杰明不知道车驶向何方,他对未来的迷茫仍将继续。

《毕业生》正是处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传统文化与60年代末70年代初摇滚乐、毒品的分水岭上,她处在整个美国历史上最动荡时期的十字路口上。

她的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说她是一部反映历史的电影。

了解《毕业生》的深层意义对了解美国60年代的历史会有所帮助,同时在了解《毕业生》的深层意义的时候,我们也体会到导演的设计用心良苦,让我们切实感到当时年轻人的感受。

1967年,"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和年轻人思想感情的电影出现,使好莱坞电影从纯粹的"逃避现实"消遣品逐渐变成"反映现实"的艺术品。

在这个变革里,达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的成名作《毕业生》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

这部大胆揭露六十年代年轻人迷失方向,戳破美式中产阶级虚伪面具的电影,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先锋之作。

本片描述达斯汀·霍夫曼饰演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鲜人本恩,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和他的父母筹备庆祝他毕业的家庭晚会,本恩却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

来客中的鲁宾逊太太对这个小伙子很感兴趣,并让本恩开车送她回家。

风流的夫人不断挑逗本恩,但被拒绝。

可是日子如此无聊,不久后他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幽会,同时他也爱上了她的女儿伊莱恩。

鲁宾逊太太知道真相后坚决反对,并想尽办法拆散两人的交往。

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并坦承了自己的坠落,只是没说出那个夫人的名字。

伊莱恩原谅了他,但鲁宾逊太太的震怒使伊莱恩猜到了一切。

她伤心地与一个叫卡尔的人伧促结婚。

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他要尽最后力量挽回爱人的心。

还有最后镜头停止跟随,静静地看着汽车远离,给人很微妙的感觉,也有点忧伤!估计是对青春的伤逝吧!导演为表现毕业生的迷茫,特插入让达斯汀霍夫曼穿上潜水服一步一步的往游泳池走去的镜头!从潜水服里只看到外面的人在欢笑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唯一能听到的只是男主角沉闷的呼吸声!主角虽然优秀,然而走出学校依然迷茫,故而被当了别人的情人,然而当他遇到自己的爱情时,他却在也迷茫不下去了,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是爱人的父母威逼,依然不放弃,最总赢的了自己的爱情!这部电影表现的是美国迷茫的一代生活,拿到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依然不过时! 在那里我们看到所谓的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差别,每个年龄层都有它独有的感受。

这种差别绝不是流于表面的对于流行与传统的观念上、生活方式的差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