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
科学小实验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皮亚杰曾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因此,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小实验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最佳途径。
幼儿的实验活动既可以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那么如何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呢?
一、科学小实验内容的选择
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重在启迪,而非深奥知识的传授。
因此,在选择实验的内容时,应该选择科学的、有趣的、浅显的内容,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又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生活中的表现,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随机扩展成科学小实验的内容。
如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各种能力相对较弱。
活动范围、知识经验相对贫乏,但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的内容最有好奇心。
在一次桌面游戏中,孩子们兴奋地讨论:“西瓜陀螺、梨子陀螺转起来怎么都变成了圆形?”是啊,看似平常的玩陀螺,却蕴含一定的科学知识。
因此,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我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玩陀螺》:用硬卡纸与牙签制作了不同形状的
陀螺,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记录中探索和发现各种形状的陀螺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科学现象,获得直接经验。
二、科学小实验材料的投放
1.提供丰富的、有目的性的材料。
材料越丰富越能帮助幼儿累积科学经验,但须注意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
如在“沉浮”实验中,教师除了投放玻璃弹珠、石子、积木等不同材质、大小、形状的材料之后,还可以给幼儿一些辅助的材料,如铁夹子、饮料瓶、橡皮泥,让幼儿操作怎样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浮在水上的物体沉下去。
孩子们通过操作,并由教师进行统计后发现,原来铁夹子、橡皮泥能够让原本浮的塑料积木沉下去,而饮料瓶、橡皮泥能让原本沉的玻璃弹珠、石子浮起来。
其中该让幼儿注意的是同时发挥沉与浮作用的橡皮泥,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到,改变物体的形状能让本身沉的物体浮起来,从而丰富经验,了解生活中船、飞机等发明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
2.材料应有趣味性,保证操作的时间。
有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符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既容易帮助幼儿理解、加深印象,又能激发起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实验材料应保证幼儿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操作,否则会失去投放材料的意
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大班科学活动《小胶囊翻跟斗》,孩子们对于小胶囊在竹管内不停翻跟斗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在第一次用教师投放的空胶囊进行实验后得出结论:老师的小胶囊会翻跟斗的秘密肯定藏在胶囊里。
可是教师投放了米、绿豆、小铁珠到底哪一种或是哪几种可以让小胶囊翻跟斗呢?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一一将材料进行实验,当发现小铁珠能使实验成功时,都十分喜悦。
3.应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大,我们发现在有些活动中,如果材料投放相同,对能力差的幼儿,老师必然要更多地给予指导、帮助,长此以往,这部分孩子则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遇到困难就会想要成人的帮助,不利于幼儿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如果提供的材料层次不同,则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得每一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积极参加活动,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三、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
教师的有效引导能帮助幼儿感受学习科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激起学科学的热情。
1.让幼儿带着问题做实验。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问题来开展的。
在实验前,教师首先要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才会在实验结果中解决问题。
如在中班教学《油和水》时,我分别
抛出三个问题:“油宝宝和水宝宝想在一起玩,怎么办呢?”“油宝宝和水宝宝还是没能在一起玩,这可怎么办呀?”“生活中有没有能使油和水相融合的东西?”从而引发幼儿进行三次从易到难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验操作。
2.引导幼儿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并大胆表述。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知觉过程。
因此培养幼儿有目的、持久的观察是提高幼儿观察质量的保证。
观察只是科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的灵魂。
所以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与观察密切相关的便是表述了。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还要鼓励幼儿将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
如同样在中班教学《油和水》,第一次操作时让幼儿直观感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互不相融的现象;第二次操作用小棒搅拌,发现静止后仍然油在上层,水在下层;第三次操作在洗洁精、洗衣粉、黄酒中任选一样加入油和水的杯子中,再次进行搅拌,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从三次操作不难发现,幼儿的观察是由始至终贯穿其中的,如果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当然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
因此,幼儿的观察在实验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实验记录的有效性
1.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
时,往往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
2.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师要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不同特点与结构的实验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探究。
如在“种子发芽了”的科学观察活动中,小班幼儿用每天贴一粒种子图片的方法来记录种子发芽的情况,到发芽的那天就贴一个直观形象的芽,最后统计种子图片来得出种子发芽需要的天数。
中班幼儿则每天做一个记号,到发芽的那天就画一个小芽,最后统计种子发芽需要的天数。
而大班幼儿则每天在日历上标一个记号,最后统计天数,记录种子发芽期的长短。
总之,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支持的环境,给幼儿提供探索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使幼儿在愉快的探索、观察、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答案,学习掌握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