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氢装置转化中变催化剂还原方案

制氢装置转化中变催化剂还原方案

制氢装置转化中变催化剂还原方案
注:
此过程还需催化剂厂家确认。

6.2.1转化催化剂还原的步骤
(M)-确认转化催化剂达到还原条件:
转化入口温度480-520℃,出口温度为820±10℃
水蒸汽量为正常负荷的50%,约控制在8t/h左右
氢气纯度>90%
中变床层温度稳定在250℃
[P]-由管GH-2101引外来开工用氢入原料气压缩机入口分液罐D-2101,开始配氢量100-200Nm3/h,然后根据情况慢慢增加。

[I]-配氢后要密切注意系统压力,若由于配氢量增加造成系统压力升高时,要及时放空到火炬线。

[I]-分析转化入口气中氢气浓度,由2%开始,每次依次增加2%,若转化和中变温升都不明显则将氢气浓度继续提高2%,直到循环气中的氢气含量达到20%后,每次增加10%,继续配氢,直到循环气中的氢气含量达到60%以上。

注意循环气中氢浓度达到20%以后,每次提高氢气浓度时都相应要把配蒸汽量提高,维持H2O/H2比值在5-7之间。

相应浓度下的配入蒸汽量可参考如下计算:
氮氢气循环量按5000Nm3/h计,H2O/H2比按
5-7计算
最小配汽量kg/h=5000×H2%×5×18/22.4
最大配汽量kg/h=5000×H2%×7×18/22.4 [I]-转化催化剂还原升温控制表:
温度范围(℃)升温速度
(℃/h)
时间(h)
累计时间
(h)
常温~130 10 10 10 130 恒温10 20 130~220 10-15 8 28 220 恒温10 38 220~350 10 12 50 350 恒温10 60 350~800 30 15 75 [I]-转化催化剂还原升温曲线:
温度(℃)
500300400转化催化剂还原升温曲线
600700200100800
10
20
304060
5070
80时间(h)
当转化进口、出口的氢含量不变时,可认为还原合格(约12小时)
6.2.2 中变催化剂还原的步骤
[I]- 中变反应器配氢后,在还原初期保持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250℃恒温2小时后以10℃/h 的速度逐步升高入口温度,但入口温度不能超过320℃。

[P]- 发现床层温度上升过快时,立即改脱硫后放空,并停止配氢,等原因清楚,问题得到解决后再进行还原操作。

(M)- 中变床层看到明显的温波通过后,床层温度达到330~400℃,进出口氢浓度在60%以上维持10小时,如出口氢浓度无明显变化且床层无明显温升时,可认为中变催化
剂还原结束。

[I]-中变催化剂升温控制表:
温度范围(℃)升温速度
(℃/h)
时间(h)
累计时间
(h)
常温~120 20 4 4 120 恒温8 12 120~250 30 5 17 250 恒温8 25 250~320 10 8 33 320 恒温10 43 320~370 10 5 48 370 恒温 2 50 370~340 20 2 52 [I]-中变催化剂升温控制曲线:
温度(℃)
4
250150200中变催化剂还原升温曲线
100508
12
16
20
242832364044
48
52300350400时间(h)
6.2.3 转化中变催化剂配氢还原注意事项
状态S3
转化升温,转化催化剂、中变催化剂还原结束。

6.2.3.1 转化催化剂还原升温
升温前一定要对系统进行气密实验并用氮气置换合格,升温方法如下:
第一种,氧化气氛升温。

从常温升至床层出口约200℃的阶段,以氮气循环,当床层各点温度均在水蒸汽露点温度以上时,可引入水蒸气以30~40℃/小时的速度继续升温。

使床层温度分布均匀,整个升温过程都应防止系统中漏入烃类。

升至还原温度时,切入还原介质,控制H 2O/H 2(摩尔比)
小于7.0。

第二种,还原气氛升温。

从常温升至床层入口约200℃阶段,用氮气循环升温,保证床层各点温度均在水蒸气露点温度以上。

切换水蒸气并立即配入一定量的还原性气体,控制水氢比(体积)在7.5以下,以30~40℃/小时升温至还原温度。

当使用预还原的催化剂时,应采取此方法升温。

氮气升温时,氮气中的氧含量不得大于0.5%,系统压力0.4~1.0MPa,若发现烃类进入系统,应将循环气置换掉。

水蒸气加入量一般为满负荷运行时的30~40%,以保证在各转化炉管中能均匀分配。

升温速度一般不超过50℃/小时,较慢的升温速度对催化剂和转化炉体耐火材料都是必要的,力求床层内温度差最小。

6.2.3.2转化催化剂还原注意事项
镍催化剂还原是轻微的放热反应:
NiO + H2 = H2O + Ni
NiO + H2 = H2O + Ni
反应过程无体积变化,提高温度和氢气分压有利于还原。

还原介质可用重整氢等富氢气体,或投用自产裂解气,不管使用哪一种还原介质其中干基氢浓度大于60%,H2O/H2小于7.5。

温度对还原过程有关键的影响,无论从镍还原的平衡还是反应速度考虑,提高温度都是有利的,在整个还原期间的催化剂床层入口要尽可能提高,维持在490~500℃,(如果上段入口处装预还原态催化剂,入口温度可以低些。

)出口温度800±10℃,以利于催化剂充分还原。

在大型转化炉中还原要确保各炉管均达到还原温度。

为此,各烧嘴的燃料喷射量须事先检查是否合乎要求。

还原过程中最好点齐全部烧嘴,以保证温度均匀,因超温不能点齐时,也应在还原过程中交换点燃。

还原压力可根据还原系统的阻力而定,一般为0.6~
1.0MPa。

工业装置一般在还原气中配入水蒸气,在湿氢条件下还原。

氢空速必须控制在300h-1以上,水氢分子比为3.0~7.0,使催化剂处于还原气氛中,水氢比越低越有利于还原,还原期间,严防原料烃进入转化炉,以防造成积碳。

原始开车的还原时间,是从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大于490℃,出口达800℃时计,约为8~12小时,短时间(不超过3小时)被钝化的催化剂还原时间可减至3~6小时。

若停车在还原气氛中进行,重新开时只须在还原气氛中升温至投料条件即可。

还原过程中,介质可以一次通过,也可返氢循环,后者
较为经济。

6.2.3.3中变催化剂升温还原
升温介质可用空气、氮气、过热蒸汽、天然气或工艺气等气体。

⑴如果用干空气升温时,催化剂床层最高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50℃以下(压力小于0.7MPa),然后改用其它加热介质继续升温。

⑵如果用过热蒸汽升温,可直接升温至220℃,在改用工艺气升温。

(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本装置采用氮气对中变催化剂床层进行升温)
⑶以天然气为原料加压连续转化中,最好采用氮气升温至180℃,再用过热蒸汽升温至220℃,用工艺气继续升温。

⑷催化剂床层温升速度≤80℃/h,介质的空速200~300h-1。

6.2.3.4中变催化剂还原注意事项
B-113型催化剂以γ-Fe2O3形式提供,必须还原为Fe3O4才具备催化活性。

B-113型催化剂在200℃左右,有水蒸气存在下,通入还原性气体,会有明显的还原反应:
3Fe2O3+H2=2Fe3O4+H2O+9.26 kj/mol 如果没有水蒸气存在,会发生Fe3O4的过度还原反应:
Fe3O4+H2=3Fe+4H2O-149.92 kj/mol
金属铁的生成会促进甲烷化反应和CO的歧化反应。

CO+3H2=CH4+H2O+206.28 kj/mol
2CO=CO2+C+172.5 kj/mol
上述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易引起催化剂超温或烧结。

所以当催化剂床层温度升到200℃以上时,不准用还原干气升温。

根据热力学数据,当床温为400℃时,PH2/(PH2+PH2O)<0.86就可以防止金属铁生成。

还原初期应保持催化剂床层入口温度250℃至少2h,以避免催化剂床层底部可能出现的过快温升,其温升速度不允许超过20℃/h,如果温升过快,则应降低入口温度,如果温升过慢,则以10℃/h的速度逐步升高入口温度,无论如何此阶段入口温度不得超过320℃。

还原初期亦可采用试配气的方法,以避免床层飞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中变反应器操作压力0.5~2MPa,空速>200h-1,入口温度控制在300~370℃(还原末期可提升至370℃),经过6~8小时催化剂就可顺利的还原完毕。

在催化剂还原的同时,催化剂本体中微量的硫也被还原,并以H2S的形式弛放出来。

当催化剂床层温度达到220℃时,已开始有H2S的弛出,为了跟踪催化剂的本体放硫情况,必须在中变气导转化气后,立即做硫含量分析,否则难以获得H2S的分析数据。

B-113型中变催化剂很容易还原,当采样分析中变出口
气体中H2含量不变,并且达到设计要求时,即表明催化剂已还原结束,如出口硫含量分析合格,则提高进口温度,使出口温度比正常流程温度高10℃,经过2~4小时后,出口硫分析合格,即表明放硫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