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安全与风险防范

围手术期患者护理安全与风险防范

5
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护理安全管理 指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 对策,从根本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差 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病人安全,防 范意外事故,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创造 一个安全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
6
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风险管理 是指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对可能导致病人伤
害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防范和管理,并对可能 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16
病人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患者 及家属的法律意识增强,加上各种媒体的炒作,使 医患、护患关系紧张,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不信任 增加。
解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因素。老年患者因感知能力
者希望任何疾病都治疗效果好,能痊愈出院,一旦 出现并发症,就会不理解或认为治疗护理有问题, 而发生医疗或护理纠纷。 17
护理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 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 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
7
护理风险与护理安全关系
因果关系:护理风险系数高,护理安全系数低, 反之,护理安全系数就高,护理安全保障可靠 性大。
8
影响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
围手术期:围手术期通常是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从
19
手术前护理风险防范
积极的术前准备 准确执行围手术期评估:术前 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采 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积极术前准备包括完善术 前检查的;指导禁食禁饮的时间、备血、皮试; 更衣、贵重物品的保管、腕带的查对等。
20
术前常规护理: ➢ 1、呼吸道准备 预防感冒。吸烟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痰稠者雾化。 ➢ 2、胃肠道准备 择期手术,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 目的:避免麻醉清醒的呕吐和误吸。 胃肠手术,术前1~2天进流汁饮食。手术前夜排空大
14
临床护理教学不规范: 带教老师没有做到放手 不放眼,实习生、进修生工作不积极主动,不 遵守劳动纪律等
健康教育不到位:入院教育流于形式,对患者 安全问题评估不足。特殊用药的指导、重要的 饮食教育、术前指导及检查前指导没有执行到 位等。
15
管理因素:主要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 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 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
护士法律意识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非 抢救患者,执行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护理文 书书写不严谨,刮、粘、涂改现象严重,医护 记录不符,补记、漏记、代签名等。
12
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执行护理核心制度: 如交接班不细致,液体渗漏、管道阻塞、滑脱、 压疮等未及时发现;药物、无菌物品及一次性 医疗用品失效;急救物品、药品准备不齐全; 仪器设备性能差等
13
人员配置不足,护士压力负荷过重医院管理支持 系统不完善繁忙时段、节假日,人力资源不足, 护士工作强度大,超负荷劳动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 足或协作能力不强;专业知识缺乏 (对专科用 药作用、副作用认识不足,用错药。);技术不熟练; 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缺乏人文知识和社会学等 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差等
31
➢ 恶心、呕吐:主要是麻醉反应,急性胃扩张或肠梗阻。 观察呕吐情况,呕吐物的性状,指导头偏向一侧防止误 吸、窒息,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用镇静或止吐药。
➢ 腹胀:可能是胃肠蠕动受抑制,肠腔内积气所致。鼓励 早期活动、促进肠蠕动,酌情禁食、胃肠减压,肛管排 气,纠正低钾血症,灌肠。肌注新斯的明。
➢ 尿潴留:分析原因。先稳定情绪,采用下腹部热敷、按 摩、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病情允许可变换体位排尿, 无效,采用导尿。肌注氨甲酰胆碱0.25~0.5mg。
糖尿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术前血糖控制在 5.6~11.2mmol/L,尿糖+ ~ ++; ➢ 有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的病人,要做标识。 医护人员应当做好自我保护。患者用过的物品应当 按要求严格消毒
25
手术后护理风险防范
严密的术后监测、观察及记录:术后给予持续 动态心电监测,准确测量心率、脉搏、呼吸、 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神志,并及时记录;观察 切口的渗血渗液情况;伤口引流管或负压引流 管的引流情况、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妥 善固定引流管。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 压疮,坠床、跌倒及管道滑脱风评估,采取相 应的护理措施。
30
➢ 切口疼痛:术后24h内疼痛剧烈,2-3天后逐渐 缓解。如果持续性疼痛或缓解后又加重,应警 惕切口感染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指导翻身、 深呼吸、咳嗽时按压伤口,换药时如创面较大 应采用止痛剂(止疼片/哌替啶肌注),下床活 动时可使用腹带。
➢ 发热:术后1~2日,体温不超过38℃,多为外科 手术热。3~6日后发热或体温正常后又发热,警 惕感染。
吸痰装置等。
23
特殊病人的准备: ➢ 营养不良: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每日
补蛋白质2~3g/kg, 必要时输血或白蛋白,力求总蛋白> 50g/L,白蛋白>35g/L,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
➢ 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遵医嘱补充液体, 记录24h出入量,测体重,纠正低钾、低镁、低钙及酸 中毒。
28
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 观察生命体征: ➢ 中、小型手术, 当日每小时测P、R、BP,监测6~8h
或至生命体征平稳, ➢ 大手术或可能发生出血者,每15~30分钟测P、R、
BP,至病情稳定改为1~2h一次。平稳后4小时测一 次。术后24h内,每4h测一次体温,随后8h一次,体 温正常后一日2次。
免切口 愈合障碍。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先检查手术区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感染等。 用肥皂水涂擦皮肤,剃除切口周围15~20cm范
围内毛发。剃毕手电检查、清洁局部。 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划伤皮肤。 术前1日沐浴更衣、剪指(趾)甲。
22
术日晨护理: ➢ 测生命体征,如感冒发热、或月经来潮应延期手术。 ➢ 协助取下眼镜、义齿、发夹、戒指、手表等交家属,
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及时修订 有制度不执行:规章制度及各班岗位职责落实监管不力,
交接班流于形式,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等 业务培训不到位:不注重专科知识培训,护士对应急预案
不熟悉,没有体现手术患者护理要求的应急预案如引流管 脱出、术后大出血等 设备物资管理不善:不及时补充,没有定期检查 工作流程不合理:没有从患者的角度去设计等
便或用肥皂水灌肠。 3、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A、涉及感染病灶的或切
口接近感染区域的;b、肠道手术;癌症或血管手术; c、操作时间长(>3h)的大手术;d、污染的创伤, 清创时间较长或难以彻底清创的。 4、备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备足所需血液。药 敏试验。
21
皮肤准备:目的、范围、方法 备皮:清洁皮肤、剔除毛发、避免切口感染、避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 风险事件、患者不安全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已 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 随着社会的进步,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就 医权益意识日渐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医疗护理安全和病人合法权益的要求也不断增 强。
4
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护理安全 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 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 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 碍、缺陷或死亡。
繁琐,极易出现护理意外及医疗纠纷,是护理 安全管理的重点时段。
10
影响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
1.护理人员的因素 2.管理人员的因素 3.病人和社会的因素
11
影响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
护理人员因素: 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 能保证工作基本要求而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影 响或隐患。
遵医行为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常因缺乏医 疗常识、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充分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违背医嘱与护嘱,出现不遵医行为,如不遵守医院 规章制度,未经允许擅自离开病区;不按医嘱服药、 控制饮食、戒烟戒酒、定期复查等;擅自改变护理 人员调好的输液滴数等。某些患者或家属对护理人 员无故挑剔、刁难,影响护理工作的完成 。
➢ 呃逆:可能是神经中枢或膈肌直接受刺激引起。可压迫 眶上缘,抽吸胃内积气、积液。顽固性呃逆要警惕膈下 积液或感染。可作超声波检查。
32
切口护理: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及红、肿、 热、痛等征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固定。腹壁切口 注意保护,防止裂开。 引流的护理:保持通畅,观察引流物量、色、质, 防止堵塞脱落。 乳胶引流片:一般术后1~2天后拔除。 烟卷引流条:一般4~7日拔除。从24小时后,逐日转动并 拔出少许剪去。 单腔或双腔橡皮引流管:术后2~3天拔除。 胃肠减压管:肛门排气后拔除。
29
合理饮食:何时开始进食,进何种饮食。 1、非腹部小手术,术后即可进食。大手术2-3天后 2、局麻术后即可进食,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麻醉
术后6h 3、全麻清醒后,无恶心呕吐可进食。 4、择期胃肠道手术,需术后2-3天。饮水—少量流
质饮食—半 流质—7-9天恢复普通饮食。胃切除后 应少量多餐 静脉补液: 禁食期间,应经静脉补给水、电解质和 营养,直至恢复饮食。处理术后不适,增进病人舒 适
扩张。
27
全麻清醒后、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6-8h后 、局麻体位
1、颅脑手术无休克、昏迷:可15-30度头高脚低 位
2、颈、胸手术: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引流。 3、腹部手术:低坐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
壁张力。有利炎性渗液聚积盆腔,使炎症局限, 预防膈下脓肿的发生,有利于引流液的排出。 休克: 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围手术期患者 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
妇科 2019.10.19
1
课程主要内容
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影响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 围手术期护理安全风险防范
2
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 病人的安危、医院的声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