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郑毓信自1999年启动的数学课程改革现在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重问题。
对于所经历的一切作出认真总结与反思将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适当的比较也将有助于人们引出关于如何改进我国数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教训、希望本文即能促进这些方面的实际工作。
一、反思:“新教育风暴”?“我国的数学教学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
……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不能在老标准基础上做些修修补补,而应当是—次根本性的变革。
”(“我国数学教学将作重大变革——刘兼淡数学教学改革”,《文汇报》,1999年10月16日)“跨人2lt仕纪,中国迎来教育大变革的时代.百年难遇。
……能够亲历大的变革,是我们的…‘种幸运。
‘人生能有几回搏?’……愿我们在改革的风浪中搏击,在改革的潮头上冲浪……20年后,历史将会记得你在大变革中的英勇搏击。
”(张奠宙,“在改革的潮头上”,《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第五期,卷首语)“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新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是过时的、落后的,需要做重大改革。
”“现在,一个新教育时代正躁动于母腹,它的出生,必然改变学生们的学习命运,改变很多人的前途。
”“全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3亿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法,6亿以上的家长需要改变帮助孩子们学习的做法。
”(王宏甲,《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省思之一:什么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真正需要:激情或理性?什么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合理定位:革命或渐进?二、回顾:课程标准的制订对照之一:“全部研制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题研究阶段(1999年3月一7月)。
将分五个专题展开:国际数学课程改革最新进展;国内数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评估: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的研究;21世纪初期社会发展及其对数学的需要预测分析;现代数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影响。
第二阶段,综合研究阶段(1999年8月一9月)。
第三阶段,‘标准’起草阶段(1999年10月—11月)”(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年第五期)英国数学教育家欧内斯特(P.Ernest)关于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的评论:“工作组实际并没有打算在研究基础上编制国家课程,……事实上,课程委员会数星期内即完成了课程编制。
我们看到国家数学课程设置的等级缺乏认识论和心理学理沦的实证根据。
这些情况和实际背景说明课程发展者严重失了职。
”(《数学教育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287页)对照之二:“1999年10月8日-10日,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小组在京召开‘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研讨会。
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数学家姜伯驹院士、严士健教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小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研讨会纪要”,《中学数学月刊》,1999年第十二期,第1页)“《标准》的研制过程始终保持着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
《标准》研制工作组通过召开全国性的研讨会、区域性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广泛征求了意见,同时,通过许多新闻媒体和专业性刊物广泛报道了《标准》的研制情况。
如果说《标准》的研制对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有促进作用的话,是因为《标准》的研制过程吸收了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广大数学教师以及所有关心数学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大量建设性意见。
这为创造数学教育民主的学术氛围,使《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使我国数学课程建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特点”,《数学教育学报》,2000年第四期,第5-6页),姜伯驹:“在《标准》酝酿的过程,我曾经参加过这种会,也提了相当尖锐的意见,被人家嗤之以鼻,说是这个地方讲的是大众教育,跟你们数学家没有关系,我们讲的不是培养数学家,用这种说法来堵住我们的意见。
……但是据说,后来上报这种方案的时候说咨询过峰什么人,其中列有我姜伯驹一个,我一听实在是气死了!他理解成这样,我让你说过话了,我不采纳你的,但你就算已经被我咨询过了。
荒唐极了。
我真是非常的生气!这种事情,国家大事,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的这种大事如此儿戏,我觉得是不可容忍的。
”(“在2005年数学会数学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数学通报》,2005年特刊,第6页)伍鸿熙:“All lcan say iSthat,after acasual inspection for the NationalStandards,I am worried forthefuture Ofmathematics e·ducation inChina......Again,I should stressthe fact that l have not bad time 'O dOtheseNational Standards full iustice,...But订whatl say does not seem SOfarfetched from yourpersonal perspective,then perhaps themathematiciansand mathematics educatorsin China should waste nO time ingettingtheseStandardsrewritten."(在“中国数学会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研讨会[2003年8月27门”l上的书画发言,《数学通报》,2005年特刊,第38页] ’省思之二:·《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否真正做到了科学、慎重、民主、公开?就我国数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而言我们又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三、回顾: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照之三:“课程标准的初稿将于今年年底完成,2000年上半年在全国大范围地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明年暑期完成修订稿。
如果进展顺利,新的课程标准可望在明年下半年提交教育部批准并组织实验。
……·计划用5-10年的时11习,完成新老标准的过渡。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小学月刊》,1999年12期,第3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份具有强烈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好课标,它带给人们的是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新颖的知识呈现形式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发展性、町读性和实用性,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对课程内容没计和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思考,我们认为:从实验的过程来看,《标准》所倡导的改革在总体思路是正确的,收到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如果不坚持改革,再回到以往的课程结构中去……是不可能的。
正如一些实验区的老师们所说的:再像过去那样教数学,我们肯定不能答应。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关于《标准》的修改意见综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研讨会资料汇编》,2003年10月沈阳,第37、4]页),姜伯驹:“‘新课标’于2001年7月颁布,按照新标准编写的新教材陆续出版试用。
原定分步到位,滚动发展,到2010年才‘全面实施。
事实—1:到2004年9月就已在全国仓促实施,只有个别县市除外。
在我看来,这个‘新课标’改革的方向有重大偏差,课程体系完全另起炉灶,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
特别是,‘新课标’与此前许多年实行的几个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总的水准大为降低。
这个方向是错误的。
”(“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光明网》2005年3月1 6日,来源:光明日报。
)项武义:“我觉得此时该是一个悬崖勒马的时候,就是说现在已经不是要怎么去查。
我觉得它的教学恶果其实已经很明显,只要实事求是地去调查一下的话,它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例如王昆杨老师找几个人座谈,其结果就很清楚的显示出来。
……这个大纲要彻底审查。
而且还要再重新成立一个重新设计大纲的委员会。
……我觉得实在是已经到·了悬崖勒马的时候,因为这个灾难性的效果实际上已经很明显的显示出来了。
”(“在2005年数学会数学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数学通报》,2005年特刊,第7页)谷丹:“作为第一线老师最希望的就是:第一,是不是我们应该首先缩小实验范围;第二,延长实验时间;第三,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或者客观的专家组去评价这个实验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同上,第6~7页)胡国定:“现在不管立项不立项,理由之一就是与标准不符,而且裁判员就是编标准的人,所以到哪儿去听意见都只是听一种意见。
”(同上,第14页)省思之三: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广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和原则?我们又应如何对实验成果(包括《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等)作出评价(和评审)?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看待这一次的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又应如何去保证数学课程改革不会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四、反思:对于传统教学的批判?“一堂经典教学课”(引自王宏甲,《新教育风暴》,同前)。
“北京,……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这是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
老师教态从容,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铃声响了。
整堂课无懈可击。
”然而,·英美教育专家认为;“只见老师不见学生,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是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英美专家的看法:“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的探索过程取代了,而取代厂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他们的主张:“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又说又做。
”结论:“这是我们行之已久的认为很高水平的课,但就是这样的课,是需要根本上变革的。
”省思之四:您是否同意上述的结论?为什么?什么是您心目中的“经典数学课”?用今天的目光看,它们又:仃什么样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更为一般地说,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看待传统的数学教学?五、反思:来自西方的“阳光”?“新西兰的阳光”(相关材料源白北京教育学院张逸民,转引白王宏甲,《新教育风暴》,同前):“这是五年级的一堂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每个篮子里有24块蛋糕,6个篮子里共有多少块蛋糕?新西兰五年级的学生用各种方式踊跃回答,很有成功感。
”然而,“这不是我们二年级教的吗?他们五年级的学生能答出来,这也值得高兴?像这样有什么高质量?日后,能把学生送到哪儿去?”“正面”的论证:这是来自中国的一个差生:在中国“她一次次受到批评,一次次失败,把她们的童年的笑容消灭了,把她们的自信也消灭了……可是,在新西兰,她还是她,一次次受到表扬,不仅仅是老师的表扬,而且再没有同学说她笨,同学们都对她投以佩服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