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培训课程

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培训课程

质量管理体系专业
培训课程
质量管理课程
课程介绍
质量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管理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标是经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1 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树立现代质量观;
2 了解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中国质量管理现状;
3 掌握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有关概念;
4 掌握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学会运用质量管理中的主要统
计技术。

由于质量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因此,该课程应为<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后续课程,并应该在生产实习之后。

另外,在本门课程中,涉及较多统计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理统计基础,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为本门课程的前驱课。

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树立现代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善于运用统计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第二章质量管理原则
第三章质量术语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第五章统计描述
第六章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第七章统计工序控制
第八章相关图及回归分析
第九章正交试验设计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
二判断题
三简答题
四计算题
五论述题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
一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初~四十年代) 质量检验阶段
●泰勒主张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执行当中要有检查和监督。

工业企业普遍设置的专职了检验机构
● 1924年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针对质
量检验方法缺乏预防性,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提出了经济控
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6σ”法
● 1929年道奇(HFDodge)和罗米克(HGRomig)发表了<挑
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
第二阶段: (四十年代~五十年代)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资产阶级”行为科学”理论形成
●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
第三阶段: (六十年代~至今)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种管理学派很多。

但最有影
响的学派是”决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她把高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把创造思想和逻辑思想应用了决策方式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某些产品,特别是大型和复杂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了,在产品的质量概念中出现了”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要求
●在管理中出现了”无缺陷运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质量保证”、”产品责任”等新内容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菲根鲍姆博士于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TQC 的思想,使质量管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她把技术、行政管理和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工作系统。

二全面质量管理(TQC、TQM)
1 定义: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本手段,目的在于经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 TQM的四个基本要素
3 TQM不同于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
(1)质量管理只是组织的所有管理职能之一,而TQM是将组织所有的管理职能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
(2)TQM是管理理论及实质”质”的飞跃,是一套管理思想、理论观念、手段、方法的综合体系;是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即质量经营
4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4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强调一个组织要以质量为中心
●管理范围由单纯产品质量扩展为工作质量
●强调企业的一切经营工作都要以质量为中心
(2)强调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3)强调全员的教育与培训
●重在工作质量
●提高工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质量
●经过全员培训\教育提高人的素质
(4)科学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专业技术,组织管理和统计方法的结合。

数理统计方
法的运用是现代质量管理是区别于传统质量管理的最明显标志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