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淄博第十七中学孔建国
所谓“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具体体现在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社区为背景”。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是个性教育的载体,是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渠道,是学校特色的挖掘。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列入课程计划,校本课程也就成为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之一,也是一个大家比较关注并且急需探索的重新课题。
2003年秋季,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在我校全面展开,2008年底,我深刻学习借鉴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后,我校的校本课程设置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下面我浅淡一下我校是如何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
一、充分论证坚持“生本”的原则
(1)立足我校实际情况,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专业教室配备改造等方面深刻论证,研究讨论学习新课程改革和生本教育理念,确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和范围要求等。
(2)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和选择,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体现较强的民主意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让其每堂课都能够有所得。
(3)教育引导和组织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注重人的实践,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应用中存在的人文精神。
(4)建立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例如考试进行了改革:时间上重在平时考查,内容上重视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上闭卷和开卷考核并存等方式的相结合方式。
二、校本实例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有利于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淄博十七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在开足开好必修课,开齐选修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设学校课程,逐步开发了《播音与主持》、《声乐》、《乐理》、《表演艺术》等十几门课程,艺术教育的课程框架初步形成,任课教师认真填写《校本课程开发立项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探索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普通文化课方面上已开发了《细讲弟子规》、《巴别圣塔学英语》、《几何画板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上下五千年》等课程。
因篇幅有限,现对《几何画板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这一课程详解如下: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学习
(1)2009年9月—2010年10月,数学组组的全体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学习几何画板的应用,做到每位教师都能够熟练应用。
解决在《几何画板》的教学中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怎样教?教什么?的问题
最终经过全体老师研究与探讨并达成共识。
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一软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体会到“做数学”的思想,通
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
(2)从2010年10月开始在高一进行《几何画板》研究性学习教学,采取在多媒体教室统一讲解,学生机房亲自动手实践,两到三名教师随堂辅导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教材的编写。
由于教和学的需要,课题组老师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自编讲义。
第二阶段:研究探索
在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后,根据研究课题自愿分组,教师跟踪辅导。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探讨研究,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收获
(1)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了教师的创新精神
几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也是课题组老师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增强了终生学习的意识,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
(2)《几何画板》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动态变化功能,超一流的交互功能,能以浓缩的形态给学生提供数学背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亲手操作,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图形,原本不明白或不甚明白的变得一目了然,原来静止孤立的数学图象、曲线和模型都极具生气的运动变化、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使静止枯燥的数学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舞台。
第四阶段:数学校本总结反思
(1)校本课程的开设应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不然的话可能导致教师心理的散漫与混沌,遏制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综合提升。
校本课程或多或少的对学生的正常课时会有影响,尤其是在课程学习的前期阶段。
(2)对于目前教与学的实际,由于教研组自身的限制,教研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比如因为师资和场地的原因,还不能达到完全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开设相关课程;比如如何挖掘资源,进行资源的最优化整合,使校本课程的研发达到最大化,比如能否找到一个契合点,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得益彰,同时形成教研组自己的特色。
三、校本课程的实践的不良倾向
在拜读了陈仕滨老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良倾向》一文后,清醒的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实践存在着课程开发的浅层化,课程形态的学科化、课程实施的无序化、课程资源的静态化这四个不良倾向。
我和我的同事们必将时刻谨慎,认真的去进一步的组织和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和探讨,大胆实践和改革,将校本课程建设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