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和评价要求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和评价要求


厚秋裤0.12kg
(二)身长测量方法
1. 测试前器具放平,至少2人操作,有条件3人; 2. 被测婴幼儿仰卧平放在测板上,居中; 3. 1人固定婴幼儿头部,使头顶部接头板,两耳在一水
平,两侧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与量板垂直; 4. 另1人一手按住膝盖,并拢双膝使双腿伸直,用另一
只手推动滑板,使其紧贴婴儿脚后跟,读取并记录 滑板内侧读数; 5. 测板两侧刻度差0.1cm以内,准确读数,精确到0.1cm。
(六)囟门的测量
• 除头围外,还可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关闭时 间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 闭合,最迟约6-8月龄闭合。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月龄左右 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闭合。
• 测量方法:新生儿前囟呈菱形,测量时,要 分别测出菱形两对边连线的长度。比如一连 线长为2.0厘米,另一连线长为1.5厘米,那
么宝宝的前囟数值就是2厘米×1.5厘米。
• 体格生长评价
• 体格生长评价的内容
▲ 生长水平(growth level) ▲ 生长速度(growth velocity) ▲ 匀称程度(proportion of body)
生长曲线
(一)生长水平
在特定时间,某一个体的各单项体格生长 指标与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相应参数进行横 向比较来评价个体的体格生长状况。
为发育等其他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二、体格发育的规律
• 5、胸围增长 • ⑴出生时约32~34cm; • ⑵1岁时约等于头围; • ⑶1岁至青春期胸围=头围+年龄-1
三、体格测量
(一)体重测量
• 1、检查物品准备:体重秤、婴儿身长测量器、软 尺、垫布、包被、干净纸尿裤。
• 2、测量室内环境温暖,室温保持在22-26℃。 • 3、脱去衣帽鞋及纸尿裤,呈裸体或仅穿单衣。 • 4、检查体重秤是否放置平稳,将称量工具置零。 • 5、一手托小儿头部一手托臀部,轻放于体重秤上21Fra bibliotek评价方法:
界值点的选择:
均值离差法:X ± 2SD
百分位法: P3~ P97
等级表示
三分法 *五分法
下等 下等
中下
中等 中等
中上
上等 上等
百分位法: P3 P25 P50 P75 P97
离差法:-2SD -1SD X 1SD 2SD
P3
P50
P97
生长速度
对某一个体的各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 续测量,纵向观察各指标的增长值,并与人群生 长参数增长值对照,可及时早期发现和干预个 体的生长偏离。
(五)胸围测量
• 测具要求:无弹性软尺。 • 测量方法:3岁以下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测量
时,被测者处于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两眼平视。软 尺绕胸前右乳头下缘经右侧绕背部两肩胛骨下角下缘再
绕至左乳头下缘回到零点,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读 数,误差不超过0.1CM。 • 注意事项:测量胸围时,软尺各处应完全接触皮肤 (1岁以下小儿皮下脂肪松厚,宜稍紧),在读数时 皮尺位置应前后左右对称。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和评价要求
体格测量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格测量的内容)
• 1、体重; • 2、身长(高)、顶臀长、指距; • 3、头围、囱门; • 4、胸围; • 5、上臂围;
二、体格发育的规律
• 1、体重的增长规律 ⑴出生时约为:男3.33±0.39

女3.24±0.39
• ⑵出生后可有生理性体重下降现象(3%~9%) ,7—10天恢复至出生时体重;
。 • 6、1~3岁儿童取坐位或轻轻站在踏板中央的位置
,3岁以上的儿童取站位,两手自然下垂,测量时 不可晃动或者接触其他物体。 • 7、待稳定后读数,精确读数至0.01kg
称量工具
常见儿童衣服重量举例参考
小背心0.03 kg
薄秋衣0.09kg
厚秋衣0.15kg
牛仔裤0.18 kg
薄秋裤0.08kg
(三)身高的测量
测量身高时,应取立位,两眼直视正 前方,胸部挺起,两臂自然下垂,脚跟并 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与两肩 胛三点同时接触立柱,头部保持正中位置, 使测量板与头顶点接触,读测量板垂直交 于立柱上刻度的数字,视线应与立柱上刻 度的数字平行。儿童身长(身高)记录以 厘米(cm)为单位,精确至0.1cm。
24
• 将个体儿童不同年龄时点的测量值在生长曲线图上描 记并连接成一条曲线,与生长曲线图中的参照曲线比较 ,即可判断该儿童在此段时间的生长速度是正常、还是 增长不良或过速。纵向观察儿童生长速度可掌握个体儿 童自身的生长轨迹。
• ①正常增长:与参照曲线相比,儿童的自身生长曲线与 参照曲线平行上升即为正常增长。
• ⑶3个月内增长约30克每天;3月时约为出生体

重的一倍。
二、体格发育的规律
• ⑷3~12月:(月龄+9)/2

(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
• ⑸1~6岁:年龄X2+8
• ⑹7~12岁:(年龄X7-5)/2
二、体格发育的规律
• 2、身长(高)增长
• ⑴出生时平均约50cm;
• ⑵3月时61~63cm;(增长约11~13 )
• ⑶1岁时约45~47cm(增长约6~7cm);
• ⑷2岁时约47~49 cm(增长约2cm);
• ⑸ 5岁时约50~51cm (增长约2cm);

⑹15岁时接近成人:53~54cm.
二、体格发育的规律
• 4、囱门变化规律
• ⑴ 出生时约1.5~2cm; • ⑵2~3时较出生时稍增大; • ⑶6个月后逐渐骨化缩小; • ⑷正常在4~26个月内闭合; • ⑸ 3岁未闭合为闭合延迟; • ⑹ 囟门大小的临床意义要结合头围、行
坐高(顶臀长)
为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反映脊柱和头部的增长
<3岁
卧位量 --顶臀长
≥3岁
坐位量 --坐高
15
(四)头围测量
• 儿童取坐位或仰卧位,测量者位于儿童右侧或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 固定于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经枕骨粗隆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使软尺 紧贴头皮,女童应松开发辫。儿童头围记录以厘米(cm)为单位,精确到 0.1CM。
• ⑶1岁时约75~77cm;( 增长约25~27)
• ⑷2岁时约85~87cm;(增长约10~12)

⑸2岁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5~7cm

⑹2~12岁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岁)X7+77
二、体格发育的规律
• 3、头围的增长
• ⑴出生时约34~35CM;
• ⑵3个月时约40~41cm(增长约6~7c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