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是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
简要地说,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而不是由作者自己站出来直通通地说。
例1、1953年2月间,新华社曾编发过一条题为《我国空军和高射炮部队击落侵入我国东北凌空美机5架》。
全文不足300字,分为3段。
第一段是导语,约40余字。
第二段叙述美机侵入我领空和被击落的经过,约160字。
最后是结束语,约70字。
这段写道:“中国人民对于美国侵略者派遣军用飞机侵犯我国领空,并进行轰炸扫射的挑衅行为,极为愤慨;对于美帝国主义者扩大战争的阴谋已予以密切注视和警惕。
”显然,这段话是记者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后来送审时,这段话被全部删掉了。
当时主管我国新闻事业并审阅这稿子的胡乔木同志,将它称之为“废话”。
他说:“东北打下美国飞机,在消息发布以前,除当地人民之外,‘中国人民’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更无从‘愤慨’和‘警惕’。
敌机入境扫射轰炸,不用说就是‘挑衅’‘阴谋’,新闻里所讲的事实本身足以引起全国人民的警惕,不必记者在新闻里说什么全国人民‘密切注视和警惕’等等。
这是写新闻的一个原则问题。
希望消灭新闻中的废话。
”
例2、1982年,江苏某新闻单位报道了徐州一女工因工伤事故断了肢,省委知道后马上跟空军联系,用飞机将女工送到上海去治疗。
消息的最后记者写道这件事“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时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说:“最好把最后一句勾掉。
就是写到上海去了,进医院治疗了,原原本本地讲这个过程,讲完了就完了,结论让听众去下。
”他还说:“新闻之所以有力量,就因为它是靠事实说话。
”因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事实才最符合受众的心理、愿望和兴趣。
那么,如何用事实说话?
一、选准事实。
选准事实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新闻价值”,另一个是“宣传价值”。
新闻价值前面一说过。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符合新闻传播者的思想、观点和意图的素质。
比方西方有不少驻北京记者,中国每天也发生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中国的伟大成就他们很少报道,但一有什么恶性事件,他们就大张旗鼓,主要是他们的宣传价值不同。
再如美伊战争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也很多,但交战双方的报道却截然不同,美国一下说萨达姆被炸死了,一下说哪里哪里被攻陷了。
而伊拉克就说美军被打死好多好多,还不停地展示被击落的美机残骸。
这就是宣传价值。
二、善于对比。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消息在用事实说话时,如能将两个或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更能体现观点,发表意见,使人感到报道的客观公正。
例1、1981年12月1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由于“精神失常”自杀身亡。
当时,很多人对这个死因有怀疑,但不便直说,新华社有一篇消息写道:[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据阿通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12月18日自杀身亡。
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公布的。
这项公报说,谢胡是在“精神失常“时自杀的。
在这之前,阿通社在12月17日曾经发表16日谢胡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
谢胡自1948年起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
消息用对比告诉人们,谢胡自杀前两天还接见了外国代表团,言外之意,“精神失常”自杀的说法是可疑的。
三、再现场景。
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场景具体地描写出来。
这不但使消息的内容生动活泼,也是用事实说话的一种好方法,它使人仿佛亲眼所见,更具可信性和说服力。
例1、1994年5月9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披露四川泸洲市招生办原副主任石仁富以权谋私,大肆索要收受考生巨额钱物的消息。
其中有一段具体生动的事实:据群众举报查证,在每年高考发放录取通知书的那些天里,石仁富家中的来访者,高峰时就像医生坐诊一样,家门外、院子里都站满了等候的人。
石仁富一次放入10多人进客厅,自己在套间小屋里叫名字,一次叫一个人。
考生家长一手交钱,石仁富一手发给通知书。
在石仁富收受现金的400多名考生中,有220名家住农村。
有些考生家庭经济困难,被迫到处借钱甚至在银行贷款给石仁富送礼。
其中送礼在千元以上的有146人,最多的达9000元。
少数考生家长实在弄不到钱,石仁富连鸡蛋、菜子油、猪肉等土特产品也收。
收的东西吃不完,就让其妻子到集贸市场出售。
某报在选登新华社的这条消息时,却把这段给删掉了,代之以如下笼统的叙述:
现年60岁的石仁富,原任泸洲市大中专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1990年至1993年,石仁富利用主管招生工作之便,在为考生提供信息、联系学校、解决委培名额过程中,借口跑路要差旅费、找人帮忙要招待费、活动费向考生家长“借钱”买房子为名,先后向400多名考生家长索要和收受现金达41万余元,此外,石仁富还有33万余元巨额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两相比较,前一则消息更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性,因为它再现了当时石仁富的丑恶行径。
消息写作中不用事实说话的现象有这些:一是用空洞的议论淹没事实。
如: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举行。
×××副总理在会上发表讲话,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齐抓共管,深化改革,把今年的棉花生产、收购和供应工作做好。
划线的句子是记者从会议概括出来的空洞的议论,如果把棉花换成别的东西,这些议论也适用。
其次,是用笼统的叙述代替事实。
如前面举的石仁富受贿案的报道。
第三,是用突然的转折略去事实。
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话:“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取得了共识”、“经过几天几夜的艰苦奋战,完成了任务”等等,这就是突然转折而把究竟怎样学习讨论取得共识的事实和艰苦奋战的事实给略去了,而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恰恰要求要把这些事实简要、具体地写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可信,更感人。
另外,是用概念加例子玩弄事实。
如有篇报道说某公司无论风雨交加,还是霜雪飞扬,都坚持升国旗仪式。
礼仪小姐说通过升旗仪式每天受到教育。
领导说通过升旗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企业主人翁精神,焕发了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这条消息明显是虚假的。
“风雨交加、霜雪飞扬”过于夸张,升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不可能像该公司领导所说的那种效果,不然的话只要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升国旗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做其他的思想政治工作了。
由于消息所叙述和描写的事实不能确切有效地说明记者所要宣传的观点,读者都会产生被玩弄事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