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任务-地位-发展史

温病学-任务-地位-发展史

温病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从定义可以看出它的任务主要是:温病学 - 任务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任务———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能否胜任此任务?虽不能完全胜任,但是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

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

温病学 - 地位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因而它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

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

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温病学 - 发展简史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

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

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

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三个时期:(一)萌芽时期(战国—晋唐时期)据医史考证,温病学起源较早。

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水平低下,再加上其他社会原因,诸如战争、饥荒等,使许多温病广泛蔓延,温邪日益猖獗,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便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出来。

从现存医著分析,从战国到秦汉时代,可以作为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

在此时期中,虽然还没有堪称温病学专著的医籍出现,但是人们对温病怎样进行防治的认识已经开始萌芽,有不少科学设想和具体经验散见在有关医书中,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1、秦汗时代对温病学理论的初步认识(主要见于《内经》、《难经》、《伤寒论》)(1)对温病概念的认识:当时认为,温病隶属于伤寒,是伤寒中的一个类型,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内经》时未明确提出温病病名,称之为热病)《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分广狭二类,广者即包括上述五类,狭者即上述五种之一的伤寒。

《伤寒论》认为:温病是伤寒中的一个类型。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对温病病因的认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原始病因是寒邪伏寒化温寒邪化热而成温病(3)对温病证候的认识:热象偏重,突出了温病的温热特性。

《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急,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扼要叙述了温病的症状,对后世论述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热象偏重:虽对温病的证候描述不完全,不准确,但对证候的基本特点已有所了解)(4)对温病的治疗认识:《内经》“热者寒之”,“温者清之”,虽不是针对温病而言,但对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虽未明确指出温病的治疗原则,但论中所述的清热、攻下、养阴等,对温病的治疗有实际意义和启发作用。

如白虎汤,可直接用于温病气分胃热证,攻下的调胃承气汤变化为五承气汤(牛黄、导赤、增液、宣白、桃仁等)此外,麻杏石甘汤,茵陈蒿汤,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对于温病治疗学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至今仍为临床所用。

另外,秦汉时代对温病的预防也有一鳞半爪的记载,此处不一一叙述。

2、晋唐时代对温病病因的探索和防治方剂的创制:秦汉后到了晋唐时代,在整个中医学界,医学的发展是对方药的整理,此时方书较多,在医理上无重大突破,温病学的发展情况也是如此。

(1)病因的认识:葛洪《肘后备急方》:“岁中有厉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认识到温病的病因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不同于其它病因,这种特殊的物质疠气,致病传染性强。

至于鬼毒,葛洪出生于道家,故认为有鬼毒作用。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识到:温病是“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不同于一般病因的致病因素也是一种特殊的致病物质。

以上这二种认识,对后世吴又可“疠气学说”有很大指导意义。

(2)方剂的创制从治疗学方面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了许多预防和治疗温病的方剂。

例如:黑膏方——治温毒发斑萎蕤汤——治风温(滋阴解毒)大青汤——治温病热盛阴伤太乙流金散——烧烟熏辟温气(空气消毒)黑膏方:生地黄、豆豉、猪膏(猪肤)萎蕤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木香、石膏大青汤:大青叶、阿胶(滋阴清热)太乙流金散:雄雌黄、矾石、鬼箭羽、羚羊角(以上几个方子,突出了清热解毒,为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通过对《内经》、《伤寒论》、《肘后方》、《千金方》等对温病的论述可知,此时虽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理论简单、朴素、零散缺乏系统,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仍属伤寒范畴。

总结概括此时期:A、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防治有了初步认识B、概念上温病隶属于伤寒C、对温病的认识理论简朴缺乏系统但我们从温病学说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个阶段是个良好的开端。

温病学说思想一经产生,就为后世继续发展这门学科开辟了正确道路。

唐代是我国经济繁荣时代。

唐代以后,南方地区,长江流域一带,逐步得到开发,城市兴建,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海外交通频繁,因此疾病传播类型增多。

宋代民族斗争激烈,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外感热病随之增多,流行传染更加残酷,使得医家们有更多实践机会。

医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新的治疗经验,认识到《伤寒论》的辨证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温病,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同时因为药物的发现日益增多,所以有条件提出发展和改革的主张,使温病学进入成长发展时期(二)成长时期(两宋金元)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①宋代朱肱擅长灵活运用经方:朱肱首先提出运用经方不能墨守成规,{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灵活加减随证变化。

②金元刘河间强调热病治宜寒凉: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活跃。

刘河间首先打破《伤寒论》表证必须用麻桂辛温解表的方法,认识到很多外感病滥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

提出治疗热病:A、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B、立新法——寒凉清热为主,法当表里两解;C、制新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表里双解剂。

突破了发表不离麻桂的常规,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较朱肱前进了一大步,为后世建立以寒凉清热药为中心的温病治疗学打下了基础,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大转折。

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何间”之说。

③罗天益对温病证治作了规律性提示:《卫生宝鉴》即按热在上焦、中焦、下焦以及在“气分”、“血分”不同部位而分证、制方用药,但未把症状系统归纳,以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皆受之影响。

3、理论上的新进展(1)宋代郭雍对病因学说的阐发:宋代郭雍《伤寒补亡论》认识到: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也有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实即导源于此。

(2)元代王安道对寒温之异的辨析:元末王安道《医经溯洄集》对温病的病名、病理,治则有独特的见解,对寒温的辨析很重要。

A、病名:温病不得混称伤寒B、病理:温病与伤寒发病机理迥然不同,温病属里热外发、怫郁于表C、治疗:清里热为主,解表兼之他的看法,划清了寒温界限,为温病学说脱离伤寒,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故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从以上所述,宋代的朱肱、郭壅及金元时期的刘河间、罗天益、王安道等医家的论述可知,此时对温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理论和治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为后世温病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所以说是成长阶段。

总结此期:1、理论上的进展:提出温病病因的不同看法及从病名、病机和治疗上区分伤寒和温病。

2、治疗学的突破:主张灵活运用经方、强调热病的治疗以寒凉为主,提出外感病因按邪在三焦气血制方用药。

两宋金元后,到了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温病学家辈出,温病学专著丛现,对有关温病学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终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温病学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时期。

(三)形成时期(明清)这一阶段,以吴又可《温疫论》和清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病学家及温病学专著为标志,有关温病的理法方药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专门独立学科———温病学。

1、明代温病学的主要成就(1)明代汪石山首创“新感温病”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容金元以前,论述温病者大多以《内经》、《伤寒论》为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

在成长阶段已谈到宋·郭雍已认识到发于春季的温病,既有冬寒伏而后发,亦有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

但他未直接提出“新感温病”之说。

为清代温病学家认识到春夏秋冬皆有感而即发的温病,有较大推动和启发作用。

(2)明末吴又可编著《温疫论》,创立温疫辩证施治理论吴又可身处崇祯末年,正适温疫流行。

他根据实践体会,编写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他在书中创造性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一些独特见解。

其学术成就表现在:Ⅰ、论述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大胆提出“守古法,不合今病”的独特见解。

Ⅱ、首创“疠气”学说,脱却“六淫”致病因素圈子,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病因学说。

他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是感触疠气而引起,邪从口鼻而入,伏匿膜厚,迨其溃发则有九种传变。

温疫有强烈的传染性,“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Ⅲ、在治疗上强调以祛邪为第一要义,提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

并创疏利透达之法。

如:a、发病初起,即用达原饮疏利透达膜原(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b、中期邪已陷胃,用三承气汤专主下夺,以邪尽方止(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c、后期重在滋养津液,清解余邪。

如用柴胡清燥汤、蒌贝养荣汤、清燥养荣汤等扶正祛邪。

(柴胡清燥汤:柴胡、黄芩、陈皮、甘草、花粉、知母)(蒌贝养荣汤:知母、花粉、贝母、瓜蒌实、桔红、白芍、当归、紫苏子)这些认识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点和依据,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重大创见,且至现在仍不失其先进的科学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