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隧道及处理
经过广大隧道建设者的多年努力,我国在应对异常复杂 岩溶地质隧道施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达到了世界先 进水平。采用超前探测、帷幕注浆、管棚预支护、高压富水 溶腔释能降压、迂回绕行、桥梁跨越、防灾预警、救援逃生 系统等“探”、“堵”、“排”、“迂”、“跨”、“防” 等综合施工技术手段和措施,大大增强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安 全处理大规模岩溶的能力。根据“多源协调原理”,选择一 套有效的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探明隧道开挖面前方隐伏 断层及岩溶的规模大小、准确位置、充填性与连通性等,采 取针对性地处理方案,不仅可以避免隧道塌方、突泥突水等
3、岩溶对隧道的危害主要有四种类型
1)洞穴的存在使隧道全部或部分悬空,将极大地 降低隧道的使用安全可靠度; 2)岩溶水特别是当CO3-等可溶性物质含量增高 时,水的流通将给隧道结构带来的侵蚀作用,影 响隧道的使用寿命; 3)洞穴堆积物因松软易坍塌下沉,改变洞穴周边 的应力分布形态,影响隧道的结构稳定; 4)隧道中地下水流失,使隧道顶部地面岩溶塌陷, 导致环境地质被破坏,也是造成隧道结构不稳定 的原因。
②TSP203、直流电法仪超前地质预报
每开挖100m通过TSP203和YDZ型直流电法仪对开 挖前进方向进行中长距离预报。 TSP203对平直状地质界面(断层、节理、裂隙) 的空间位置探测效果较好,准确率通常在80%左 右,探测范围在隧道轴线方向可达百米,横向探 测范围通常在40~50m。
3) ①
岩层组合特征影响。
厚而纯的碳酸盐岩,有利于形成 岩溶。 可溶性差的碳酸盐岩,不利于形 成岩溶。 碳酸盐岩夹非可溶岩。 碳酸盐岩与非可溶岩石互层。
②
③ ④
(8)构造运动的影响 ① 稳定期:侵蚀基准面(地下水位置)稳定,岩 溶发育形成水平岩溶系统。 ② 地壳上升:地下水下降,侵蚀基准面下降;侧 向岩溶弱,岩溶以垂直发育为主 。 ③ 地壳下降:地下水循环交替好,岩溶减弱。可 能造成垂直、水平向发育岩溶叠加,比较复杂。
二、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1、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实践意义
进人21世纪,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随 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城市地铁和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隧道施工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隧 道工程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较大增长。目前,中 国是世界上隧道最多的国家,是地质最复杂的国 家,也是今后隧道发展最快的国家。 随着隧道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也带来了新的地 质难题。由于隧道长度、埋深等各方面因素的影 响,地质条件越趋复杂,隧道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也会相应地增多,不可预料的地质灾害如突泥、 突水、塌方等成为困绕工程施工的主要难题。
3) 衰亡阶段:由于地壳抬升,洞穴逐渐脱离地下水 位进入包气带,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条件,主 要表现为崩塌现象显著,钟乳石类次生化学沉积大 量发育,洞穴空间逐步壅塞减小。
(10)岩溶区稳定程度评价
一般依据地面塌陷情况或地表形成的漏斗数目作 为评价稳定性依据。
极稳定地段:50年内未发生塌陷或漏斗。 稳定地段:20—50年内只有一塌陷或漏斗/KM²。 中等稳定地段:1-20年内只有一塌陷或漏斗 /KM²。 不稳定地段:每年1—5个坍塌或漏斗/KM²。
岩溶发育具有明显的叠加性和由分水岭至河谷明 显增强的特征。
岩溶发育受可溶岩分布、构造特征和构造线方向 控制。
(7)地质构造的影响
1)断裂;
断裂构造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断层带附近 岩石破碎,节理裂隙特别发育,极利于岩溶水的 循环及溶蚀作用的进行,岩溶常沿各种断层带发 育。 正断层带通常岩溶很发育、逆断层带岩溶一 般不发育,通常上盘比下盘发育;在节理裂隙的 交叉处或密集带,岩溶易发育。
(5)气候影响:
它直接影响参与岩溶作用的水的溶蚀能力。控制着岩溶发 育的类型、速度和规模。主要有:气温、降雨量、降水性 质、降水季节分配及蒸发量大小的变化。 大气降水和气温的演变过程,提供水源和水流运动的梯度 场等;
(6)地貌地形的影响
地貌条件是影响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重要因素。 区域控制地表水文网的发育特点——控制岩溶发 育的总趋势。
蚀和堆积,地下洞穴高压空气的冲爆和低压空气 的吸蚀。地下水的机械潜蚀,冲蚀与堆积。地下 洞穴的重力崩塌,坍塌与堆积等。其中主要为地 表及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从工程地质上讲以地下
水对碳酸岩溶蚀作用为主。
(4)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①具可溶性岩石;
②可溶岩能提供水渗透和运移空间; ③具溶蚀能力的水; ④具良好的水循环条件(补给、排泄)。 注:运动的水流加速岩溶过程,并使碳酸盐岩岩 体产生“碳、水、钙”物质循环。
(2)预报方法与手段
建议采用TSP203探测地质构造(断层、节理、裂 隙),直流电法探测地下水,物探异常区采用 RPD-150C 钻机和 YT-28 风钻长短接合钻探进行地 质验证。
①工作面地质素描预报
地质素描在隧道施工中全段进行,根据开挖段围 岩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进行预报结果的验 证,提出是否修改预报方法及参数的意见。提出 注浆止水方案的建议。
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岩溶 作用;岩溶是指由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 地质现象的总和———喀斯特现象。
注:可溶性岩石大致可分为如下三大类: ①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和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 ③卤盐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
要保证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关键是要预 防和控制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如塌方 是制约隧道快速施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而断层、岩溶是隧道开挖过程中最常见的 不良地质现象,也是引起隧道塌方的“罪 魁祸首”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由断层及 断层破碎带、岩溶陷落柱等引起的隧道塌 方占塌方总数的 90 %以上,可以说,隧道 施工中发生的地质灾害,几乎都与断层、 岩溶有关。
就地质工程而言,对于地质条件的预 测及地质灾害的预报问题一直困扰着 工程建设者,往往成为大型工程项目 的重难点问题。地质灾害常常导致隧 道建设严重受挫。即使工程规模较小, 若地质条件差,施工技术措施不当, 也会变成相当困难的工程。
地质条件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勘察手段的局限性,使得勘察成果往 往不能满足施工方案对地质条件的需求。 为了避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 突变而形成地质灾害,加强对超前地质预 测预报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超前地质 预报技术出现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是工程 地质的一个分支,我国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 后期逐渐开始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且 在隧道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极不稳定地段:一年内5-10个坍塌或漏斗/KM²。
2、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
与岩溶有关的的工程地质问题有: ① 可溶岩石强度的降低对地基稳定性影响。 ① 地表岩溶现象:溶沟、石芽、溶蚀漏斗等。 ② 地下水岩溶现象:溶洞、溶蚀裂隙、暗河等。 ③ 岩溶地区修建地下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性。 ④ 岩溶地区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⑤ 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化作用堆积物上的不均匀沉 降问题,引起建筑物地基变形破坏:如地基承载力 不足、地基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地表塌陷 等。
直流电法对地下水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有效探 测距离一般不超过85m。
③工作面超前地质钻孔探测预报 钻探法是迄今为止地质预报最为直接、最为可靠 的方法。 在隧道施工通过岩溶、断层破碎带时,每开挖一 段(30m左右),利用RPD-150C钻机采用钢丝绳 取芯工法超前钻孔对开挖前进方向进行30~50m 的钻探。该钻机适用于各种不同地层的岩芯取样; 使用一个取样器即可完成任何地层的取样作业; 钻孔取芯比一般钻机快5-6倍;不需要撤钻杆就可 取芯,钻杆可起到防止孔壁坍塌的套管作用;可 以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钻孔取样。施工中结合超 前探测结果的异常段,增设钻孔。利用YT28钻机 进行5m长的常规钻探,对洞身前方进行全方位空 间探测,探孔成放射形布设。
隧道工程通过岩溶地质地段 安全风险控制技术
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 汪纲领
隧道工程穿越岩溶地质地段具有危害 大、预防难的特点,是目前隧道工程施工 中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其主要表现是: 当施工冒然揭露岩溶时,有可能产生大量 涌水涌泥或突水突泥,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轻的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引起水土流 失、地面沉降、地表及地下水径流改道等, 甚至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改变;重则可能会 引起洞毁人亡的灾难性事故,给项目带来 重大经济损失。
2) 褶皱;
褶皱轴部岩溶一般较发育,单斜岩层岩溶一 般顺层面发育。地层不对称的褶皱中,陡的一翼
较缓的一翼发育。
●各种岩层产状条件下岩溶发育特点:
产状水平或缓倾的可溶岩,其上为非可溶
岩时,岩溶一般不发育;其下为非可溶岩时,接 触面上部岩溶一般发育;陡倾的可溶岩,上覆与 下伏为非可溶岩时,上下接触带处岩溶发育。
岩溶的发育分布规律与可溶岩的分布、纯 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关系、地质 构造的发育分布规律、地下水动力条件 (包括溶蚀、溶解、冲刷能力、赋存运移 规律)密切相关。因此,弄清隧道穿越区 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探索岩溶区隧道施工 配套技术,制定施工预防措施,无疑对避 免岩溶地质用结果
①形成地下和地表的各种奇特的地貌现象;地表岩溶有: 石牙、溶沟、石林、岩溶漏斗、峰林、峰丛、溶蚀洼地、 孤峰与岩溶平原、盲谷、断头河、落水洞等。地下岩溶主 要是溶洞和地下暗河。 ②形成特殊的水文地质现象。
(3)作用机理
岩溶形成过程中溶蚀作用的机理十分复杂。有地
下水和地表水的溶蚀和沉淀、地表水的侵蚀、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