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无所依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2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国务院决定,从 2011年起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 居民养老保险。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3
1997 年秋,国务院再次下文,把各地的标准统一下来:按职工 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其中个人缴费为8%,企业为3%,个人 无法达到比例的地区,差额先由企业负担,再逐步提高,企业 缴费比例,不超过职工工资的20% 2000 年,朱镕基总理在会见来华参加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讨会 的外国学者时,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是否应当放弃个人 账户”。 2001 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成立全国社保基金,用于统筹应付这 个问题,国务院要求国有股 IPO 和增发时,必须按融资额的 10% 出售股权,上缴全国社保基金。可刚一出台,股市震荡,几个 月后证监会被迫叫停,后来这个政策被缩小到只对海外上市的 国有股实行。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关于企业职工养 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是改革开放后养老保险问题 的第一个重大决策。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 引入个人账户的做法。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就是从这 里开始,它被称为“统账结合”,即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 国务院 1995 年下发的政策里,只好囊括做大 (16%) 和做小 (10%) 两种方案,让各省市自行选择。前者因为是体改委 力挺被称为体改委方案,后者被称为劳动部方案。
我国养老保险的组成:
基本养老保险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特点:
( 1 )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 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 ( 2 )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 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 3 )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 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 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社 会主义好 , 生老病死 有劳保。” 最初 ,给机关、 事业单位 所规 定的百分比 范畴 ,比 企业 职工高十个 百分点 , 由此遭到非议 1958 年 国 务 院 把 两 者 政 策 都合并为工资的40%-70%。 “文 革”结束后 ,一起调 整为60%-90% “国家保险”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
加快养老保险立法进程,完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 的转变;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加强政府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安全完整。
原则
(1)保障基本生活原 (2)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 (3)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 (4)管理服务社会化原则
(5)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
1.建立与初步修改:
2.修改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由时任中央劳 动 部长的 李立 三牵头 ,起 草 《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初 时由政务院颁布。 根据条例,养老金是被纳入劳 动保险基金体系内通盘考虑— —企业根据工资总额的3%按月 提取劳动保险基金,其中 70% 留存企业基层工会,用于支付 职工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性 开支, 30% 上缴中华全国总工 会供统筹。退休职工则是根据 工龄,从劳动保险基金中获得 原工资35%-60%(1953年提高到 50%-70%)的养老金。
老无所依?
——养老保险的发展与演变
何谓“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养老保险金,即由社会统筹基金 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是社会保障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 之一,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 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 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 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
2005年底,在东三省等省市缩小个人账户占比,由财政补 贴“做实”的试点基础上,国务院又再下文,把个人账户 占工资比重从 11% 下调到 8% ,这部分钱全部由个人缴纳, 而 20% 的单位缴纳部分全部拿去统筹。到此时中国现行的 养老保险模式基本形成(现收现付转变为部分积累)。
201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取代了 1951 年的 《劳动保险条例》,现行养老保险有了法律保障。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异—1
双轨制问题: 所谓“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 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从总体上说,退休养老金双轨 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具体而言: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 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 企业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低两三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1
农保与新农保: 1992年民政部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 行 ) 》,尝试在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其资金 来源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缴费形成个人账户,实际上施行的 是自我储蓄模式,社会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 积极性。 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 指导意见》发布,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始推行新农保的试点 工作,要做到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
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并轨或可解决)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潜在的支付危机日益突出 国家对企业养老保险只出政策不出钱,使养老保险举步艰 难 企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 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与现实情况相脱节 养老保险金支付的正常调整机制还不完善 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混乱(一是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不统一,按照养老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异—3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退休年龄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计发月数 233 230 226 223 220 216 212 207 204 199 195 190 185 180 175 170 退休年龄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计发月数 164 158 152 145 139 132 125 117 109 101 93 84 75 65 56
保险的不同对象分部门、分行业进行:二是养老保险机构既是行政管理机 构,又是经办机构和监督机构,集三权于一体,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 事 业的健康发展。)
解决建议:
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 努力做好城镇个体私营人员的养老保险工作 ; 强化措施,做好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工作; 努力做好断保人员的续保工作,严格退休标准;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异—4
此次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参照企业等城镇从 业人员缴纳养老金,并将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从 单位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 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 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 8%缴 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 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 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异—2
双轨制的解决: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政府网站发布了于1月3日做出的《国务 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自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 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 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 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 人缴费工资的 8% ,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 8% 的数额建立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工资超过 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 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