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2.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认知目标
1.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依据。
3.初步了解动物界的组成。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对动物的简单分类。
2.学会对动物内部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情感目标
1.认识观察、比较在生物分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动物学的兴趣。
了解一些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明确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依据是有无脊椎。
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可将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等五类,将无脊椎动物分成原生动物等七类。
通过对各类代表动物形态结构特点的认识,就可知道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懂得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都是与其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各类生物的特征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认识动物界的组成。
教学过程:
当今地球上生存的生物已经确定名称的大约有200多万种。
人们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异,把它们分为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几大类,每一大类生物又可分为许多类群。
其中自然界的动物有150多万中,我们可以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出示挂图,进行逐个观察比较。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的身体的背部都有一条脊柱。
以鱼的骨骼为例:出示脊椎(鱼骨),鱼体的主要骨骼之一。
发现脊柱是由一块块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
可以把鱼骨一块块分开,用一条棉线将之串联起来,此白棉线可理解为脊髓。
脊椎骨中有脊髓,它受到脊柱的保护。
脊柱既可以作为身体的支柱,又能使全身灵活弯曲,这就保证动物体能做各种运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为此骨骼在身体内部,故称内骨骼,是一种生命的组织结构,能随身体的生长而生长。
思考:脊柱的出现,对动物进化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脊椎有何作用呢?回答:1、支持身体;2、保护脊髓。
[板书] 我们把具有脊柱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在了解脊椎动物的概念之后,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板书] 无脊椎动物体内都没有脊椎骨,也无脊柱支持身体。
请学生列举哪些是属于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很多,可以分成许多个门。
主要有八门的动物,如草履虫、蛔虫、蚯蚓、蝗虫、蜗牛、涡虫。
无脊椎动物是进化上比较低等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多种多样,因此门类繁多,种数占动物界种数的绝大部分,有100多万种。
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动物界动物的进化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向阳花陆生的规律;在进化过程中,动物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更高等更复杂。
教学体会:中学生对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感兴趣,由此,我引导学生做如下思维拓展题目:有人认为,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越多越好,对人类有害的动物越少越好,你认为是否正确?学生积极回答,最后自己总结出:任何一种动物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所以,以上观点是不正确的。
另外,让学生多举一些脊椎动物与人类日常声的关系,如马戏团训练各种动物表演节目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相关练习题
()1、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B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C 无脊椎动物的种数约占动物种数的95%
D无脊椎动物的种数约占动物种数的5%
()2、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 具有外骨骼
B 身体分节
C 具有贝壳
D 足分节
()3、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B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C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
()4、蜈蚣属于节肢动物类群中的
A 昆虫纲
B 爬行纲
C 蛛形纲
D 多足纲
()5、能够用乳汁哺乳幼体的动物是
A 鸵鸟
B 杜鹃
C 蜥蜴
D 熊猫
()6、成体青蛙进行呼吸的器官是
A 鳃
B 肺和皮肤
C 皮肤 D气囊
()7、蝙蝠在黑暗的环境中,能捕食昆虫并不会触碰障碍物,主要是靠A 头部的发光器 B 锐利的眼睛 C 由口发出超声波 D 头部的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