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总结消化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系统 结肠、直肠和肛管)。
其中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组成 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
第一节 消化管一、口腔(oral cavity ):1、界限:1)前壁:唇(人中、唇红)2)后壁:咽峡3)上壁:腭 硬腭软腭: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4)侧壁:颊(有腮腺管开口)5)下壁:口腔底分部:借上下牙弓和牙龈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
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2、牙齿(teeth )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
2)组成:牙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
3)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
4)牙的种类和排列:第一套牙称乳牙20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三类。
第二套牙称恒牙共32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类。
5)牙式: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记号划分上、下颌及左右半,共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
Ⅳ 表示右下颌第一磨牙 6 表示左上颌第一恒磨牙右 左 右 左3、舌(tongue )1)分部:分为舌体和舌根,舌体前端称为舌尖。
2)舌乳头 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含味蕾。
3)舌肌: 舌内肌舌外肌:颏舌肌,两侧同时收缩,舌向前下,一侧瘫痪,舌尖偏向患侧。
4)舌下面: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4、口腔腺二、咽(pharynx 1、位置:颅底至第六颈椎体下缘,颈椎椎体的前方2、形态:上宽下窄、漏斗状的肌性管道。
3、分部:以腭帆后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称咽隐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
2)口咽部:腭扁桃体、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
咽淋巴环:围绕在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存在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具有防御功能。
3)喉咽部:梨状隐窝,异物易存留。
三、食管(esophagus )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端在约平第11胸椎高度,于中线左侧,与胃的贲门相接。
1、分部:1)颈部 T6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气管后方,长约5cm2)胸部 胸骨静脉切迹至膈的食管裂孔,长约18~20 cm3)腹部 膈的食管裂孔与贲门之间,长1~2cm 。
2、狭窄: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狭窄的次序 狭窄的位置 距中切牙的距离距鼻前孔的距离第一狭窄 在食管的起始处 15cm 20cm第二狭窄 在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的左前方处 25cm 30cm第三狭窄在穿膈的食管裂孔处40cm 45cm意义: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亦是食管肿瘤的好发部位。
四、胃(stomach/gaster)1、形态:两口入口:贲门,上接食管出口:幽门,下接十二指肠两缘上缘:胃小弯,凹向右上,最低点称角切迹下缘:胃大弯,凸向左下,食管左缘与胃大弯起始处称贲门切迹。
两壁前壁后壁贲门部2、分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窦)幽门窦:此部和胃小弯附近是溃疡和癌症的好发部位。
幽门管3、位置: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小部位于腹上区。
4、构造:1)粘膜:幽门处的粘膜形成环状的皱襞,称幽门瓣。
2)粘膜下层3)肌层:内斜、中环、外纵,环层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4)外膜:浆膜五、小肠(small intestine):长约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十二指肠(duodenum):全长约25cm,大部分位于腹腔上部,紧贴腹后壁。
全部围成“C”字形包绕胰头,分为以下4部分1)上部:位于第1腰椎平面正中线右侧,与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
十二指肠壶腹(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的一段,肠壁薄,粘膜光滑平坦,无环状襞,称为~,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2)降部:垂直下行与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中份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有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肝胰壶腹的开口。
3)水平部:平T3平面横过下腔静脉和第3腰椎体的前方,前面有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通过。
4)升部:斜向左上至第2腰椎体左侧,与空肠转折处形成的弯曲称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ligament):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2、空肠(jejunum)和回肠(ileum)鉴别点:六、大肠(large intestine):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腹部手术中,鉴别大、小肠主要依赖大肠的下述3个特征(直肠、肛管和阑尾除外):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1、盲肠(c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左侧接回肠,上接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和回肠为界,一般位于右髂窝内。
2、阑尾(vermiform appendix):1)位置:一般与盲肠一起位于右髂窝内,但变化甚大,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
寻找阑尾的最可靠的方法:沿盲肠表面的结肠带向下追踪。
2)阑尾根部体表投影:1)麦氏点(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点处。
2)兰氏点(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右、中1/3交点处。
3、结肠(colon):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在第3骶椎平面连接直肠。
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
4、直肠(rectum)1)位置: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终于盆膈平面。
2)弯曲:矢状位上2个: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冠状位上3个:中间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3)直肠横襞(Houston瓣):直肠壁上常有2~3片由环层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状皱襞,称为~,其中一个大而恒定的横襞存在于直肠的右前壁上,距肛门约7cm,可作为直肠镜检时的标志。
直肠壶腹:直肠下段扩大,称为~。
5、肛管(anal canal)1)肛管内主要结构: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肛梳、白线2)概念:①齿状线(肛皮线):连接个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线称为~,齿状线上下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和淋巴引流等方面都不相同。
②肛梳(痔环):在齿状线下方有一宽约1cm的环状区域,称为~,外观浅蓝色,光滑。
③白线(Hilton线):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形线,称为~,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知该处有一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第二节消化腺一、肝(liver /hepar)1、肝的形态:楔形实质性器官,分两面四缘。
1)两面:①膈面(上面):镰状韧带将肝分为左、右叶,另外还有左右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
②脏面(下面):“H”形沟将肝分为四叶:肝左叶、肝右叶、方叶、尾状叶左纵沟前部:肝圆韧带裂(肝圆韧带)后部:静脉韧带裂(静脉韧带)右纵沟前部:胆囊窝(胆囊)后部:腔静脉沟(下腔静脉),此沟上端有第2肝门。
横沟:肝门(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由此出入。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共同构成一条索状结构,称为肝蒂。
2)四缘:①前缘(下缘):薄而锐利,有胆囊切迹,肝圆韧带切迹。
②后缘:钝圆,朝向脊柱③左缘:肝左叶的左缘,薄锐④右缘:肝右叶的右下缘,钝圆2、肝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助区和腹上区,小部分达左季肋区。
3根据Glisson系统分为左、右两半肝,进一步再分成5个叶、6个段。
4、肝外胆道系统组成: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
功能:将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内。
1)胆囊(gallbladder):①功能:储存、浓缩胆汁。
②位置: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连底:薄、易穿孔,体表投影是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
③形态体:与底无明显分界颈:体向下变细部分,内有螺旋襞,结石易于嵌顿。
2)胆囊管:3-4cm,近胆囊颈一段具有螺旋襞,结石易于嵌顿。
胆囊三角(calot 三角):肝总管、胆囊管与其上面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的三角区,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
3)肝管: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分别汇合成肝左右管肝总管:3cm,由肝左、右管汇合而成,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4)胆总管: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长约4-8cm,直径0.6-0.8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肝胰壶腹(Vater壶腹):胆总管和胰管在在十二指肠中部后内侧壁内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位于肝胰壶腹周围。
5)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①平时:肝分泌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②进食后:胆囊收缩胆囊管胆总管十二指肠肝分泌胆汁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二、胰(pancreas):1、位置:横位于胃后方的腹腔上部,相当于第1、2腰椎体水平。
2、形态:1)胰头:被十二指肠的“C”字形凹弯所包绕。
2)胰体:位于第一腰椎体前方3)胰尾:伸向左上方,抵达脾门附近3、排泄管:1)胰管:自胰尾起沿胰长轴向右行,与胆总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2)副胰管:在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4、构造:1)外分泌部:多种消化酶(参与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2)内分泌部: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第六章腹膜一、概念:1、腹膜:覆盖于腹、盆腔壁内表面,脏器外表面薄而光滑的浆膜,分脏、壁两层。
2、壁腹膜:衬于腹、盆壁内表面的腹膜。
3、脏腹膜:覆盖于腹、盆腔脏器外表面的腹膜。
4、腹膜腔:脏、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共同在腹盆腔内形成的不规则腔隙,(男性封闭,女性与外界相通)二、功能:1、分泌:脏层分泌少量浆液,润滑、减少脏器间的摩擦。
2、吸收:液体、空气,壁层吸收能力由上到下逐渐减弱,手术术后半卧位。
3、防御:含大量巨噬细胞。
4、修复再生功能。
5、支持、固定脏器。
三、与脏器的关系:1、内位器官:指器官的各面几乎全被腹膜覆盖者,如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和输卵管。
2、间位器官:指器官的3面或表面的一半以上被腹膜覆盖者,如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肝、胆囊、膀胱和子宫。
3、外位器官:指器官只有一面被腹膜覆盖者,如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段、胰头和胰体、肾上腺、肾和输尿管。
四、形成的结构:1、网膜:双层腹膜,薄而透明,层间夹血管、神经、淋巴管。
1)小网膜: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间的双层腹膜。
1)肝胃韧带:肝门至胃小弯之间的双层腹膜皱襞,有胃左右动脉等。
2)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门至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皱襞。
其内的结构的位置关系:右前方为胆总管,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后方为门静脉2)大网膜:由4层腹膜构成,其中前两层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上部向下延续而成,约达脐平面以下,返折向上,成为大网膜后来两层,上行延续为横结肠系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