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国崛起》观后感——看“小”国崛起中的大智慧改革开放30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30 年,自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以党的一代代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历史任务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上不断开拓发展,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道路上越走越远,实现“大国崛起”成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跨世纪目标,全国人民必将为之奋斗不息。
那么,我们又能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哪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呢?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在看完西班牙和葡萄牙崛起部分之后,我不禁想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舰队出海只是为了炫耀国威,而不是像西班牙葡萄牙那样开疆拓土或者是自由贸易?是因为我们的大国优越感,还是一开始就定下的重农抑商的国策?究竟是什么想法让我们放弃了变得更强大的机会?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但却可以昭示未来。
尽管葡萄牙和西班牙早已没落,但它崛起的方式对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任有借鉴意义。
这些,都需要耐心思索,其中亦有经验可寻。
毫无疑问,在这部纪录片中可以看出,西班牙和葡萄牙凭借小国之力创造出了伟大奇迹。
开启人类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这两个国家。
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拥有第一流的造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险家或航海家,世界被以佛得角以西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的一条线所分割。
可谓风光一时。
然而又随着无敌舰队的覆灭,它们迅速地告别了大国时代,所谓风云突起,瞬息万变。
所谓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的成果,除了填满了王室和贪官的钱囊外,留下的只是后发优势如何转化为后发劣势,进而葬送一个国家的惨痛记忆,供后世凭吊。
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史提醒世人,没有永恒不变的后发优势,今日津津乐道自鸣得意的优势,明日也许就是万丈深渊。
一个落后国家可能因后发因素而兴,也会因其而衰,如何绕过兴也后发衰也后发的葡萄牙式陷阱,是任何后发国家都不能回避的挑战。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小国大梦是有一系列的原因的。
在惊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辉煌灿烂之余,不禁想到,是何种原因使然?想必这是多因素原因的结果。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之路,想必也可为我们中国的崛起所借鉴一二。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来给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建议——首先,国家稳定是大国强盛发达的重要基础,国家统一、内部和谐才能顺利崛起。
在当代中国无疑需要内部团结和外交成功,稳定的政治环境催生出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大国舞台上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不是其他国家?使得他们的国民和政治家们开始考虑如何使国家强大。
相对来说,那些处于欧洲中心的强国,由于内战,并没有获得稳定的社会局面,致使他们没有率先强大。
葡萄牙这个欧洲的天涯海角,能够第一个崛起,首先是拥有一个统一带来的基础。
当中世纪的城邦还在一片混战时,葡萄牙作为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诞生了。
这两个国家在欧洲最早从封建分裂状态中走出来,形成了自己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强大的中央政府。
资本主义追求金银财富,绝对主义王权则执行和推动重商主义,两者结合,才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近代以后世界上最早的“大国”。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社会稳定很早就已经完成了,向南的陆地开拓也在汉完成,那么,在击败匈奴之后,为什么,我们就没有继续前进?——危机感!逆境出奇才,成功崛起往往需要紧迫感和危机感。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中国古代的落后就是因为危机感的缺失。
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地理位置偏远,处在海洋的边缘,也让他们别无选择——既然没有能力和陆地大国对抗,那么就向海洋发展吧!于是,在历经恩里克王子21年的努力之后,葡萄牙拥有了探索海洋的能力,这帮助他们认知了世界,也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同样地,因为适于安逸,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像一个赌术不佳的赌徒,在获得大量赌本后挥霍一空,输给了对家的英国、法国,还有赌场的服务生荷兰。
再次,大国的崛起需要不断的探索精神。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崛起,说明了探索,倾尽国家的努力去探索才能走出新的道路。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历史上很多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在这里不得不援引一个可悲的小事例——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
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思想文化是大国崛起的催生剂。
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大国崛起就只能停留在无边的幻想阶段,无法成为现实。
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
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
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
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
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力量,鼓励探索创新的文化氛围对开阔视野来说必不可少。
海洋资源亟待开发利用,海洋利益不可拱手让人。
特别是在当下钓鱼岛问题日益激化的背景下。
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由一个小国变成大国,是因为他们利用好了海洋资源,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等资源而变成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并且有强大的航海力量为他们护航,无敌舰队的覆没也就标志着国家的没落。
在当代,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日增,加上海底资源的庞大潜力,海底或大陆架成为新世纪各国争逐的焦点。
只有拥有海洋资源才可强国。
今年以来,一系列关于中国投资过热导致国际资源价格上涨的消息,已是全球关注的话题,同时也给中国资源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要解决资源安全问题,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立强大的海军就成为我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今天的海洋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了海洋科技竞争。
没有发达的海洋科技,即使有广阔的领海也只能望洋兴叹。
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而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真正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程度还很低,特别是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差距相当大。
从总体上看,落后发达国家至少15到20年。
发达的海洋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调查研究做了充分、大量的工作,但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很不足。
因此大力推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非常紧迫。
此外,大国的长期兴盛需要克服焦躁情绪,特别是要保持一种进取之心。
在对于香料的渴求,对于宗教的狂热共同激励下,这个两个伊比利亚半岛的邻居最终携手统治了世界,为人类绘制了一张完整的地球版图。
但是巨大的财富只带来的奢靡,却赶走了手工业者,最终两个最早的富人没有用财富改变自己,最终也只有静静的失落。
纵观历史,这两个国土和人口的都很小的国家,只所以能被称为世界大国,是因为他们在世界的发展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造船技术的提升使他们有了远度重洋的能力,而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的积累,经济的发展,对当时各项科学技术研发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而科学技术的提升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远航能力,两者相互推进。
随着财富的积累,王公贵族更想用宗教信仰来统治自己的国民,用战争来进行殖民扩张,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
他们害怕其势力的壮大,把数以万计的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了。
一系列的逆流而行的做法就导致了他们的没落。
就像影片的结尾所说:“或许,沉醉于中世纪英雄梦想的堂•吉诃德至死都不明白,他的盾牌掩护的是一个旧世界,他的长矛刺向的是一个新世界,其结局只能是不断重复的无奈和失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
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自强不息,路才无尽!结语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
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从大国崛起到持续强大,然后转入衰退,是一出需要耐着性子观看的历史长剧。
学习他国经验,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重复的错,缩短崛起的进程。
崛起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总结过往历史的经验教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规划着美好的明天。
中国离大国崛起梦还有多远?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
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
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那么,又该如何实现大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首先,欲谈大国崛起,须先善待国民。
一个国家也必须以国内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国政府也应以首先改善国民待遇为中心,否则,其必将受到人民的反对和他国的诟病。
即使是“崛起”了,人民困苦的“崛起”又要来何用呢?“民为重”的古训和马克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经典命题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一个国家的强大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强大,只有伟大的人民才能造就伟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