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014年1月,上官婉儿的墓志全文在《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其中记载她曾强烈反对韦皇后支持下的安乐公主当“皇太女”。
但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皇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
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A.墓志与史书记载都存在主观性B.史书记载没有任何客观性C.考古发现是唯一真实的证据D.文献和实物二重证据更可信25.罗马法规定,死者的财产须按其遗嘱处理;如无遗嘱又无继承人,由其最近父系亲属继承;若无父系近亲可由同氏族成员继承。
结婚的条件是男女双方必须有结婚权,双方达到适婚年龄,须当事人同意,有家长的允诺及结婚证书。
材料表明()A.罗马法实现了严密性和公平正义性B.罗马法实现了平民与贵族权力的制衡C.罗马法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D.罗马法仍然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26.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
该纲要说明()A.日本强化中日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B.日本要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C.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D.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27.在收到日本的投降照会后,杜鲁门立即指示,日本政府及天皇统治国家的权力,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之命。
苏联要求美苏各派一人共同担任对日占领的最高统帅,被断然拒绝。
美国拒绝苏联的真正原因是()A.苏联并没有完全履行对日作战的承诺B.排斥苏联以达到单独占领日本之目的C.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根本性冲突D.盟国最高统帅的指挥权应属于美国人28.阅读下面l952--197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数据表明当时中国()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B.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完成C.贯彻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D.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29.右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假如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F包括实业救国2B.甲午战争后的初期F2>F1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F2<F1D.F1主要指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30.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C.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进行的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31.下图是1929-1938年苏德英三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比例图。
导致图示中苏联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实施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C.斯大林模式中发展重工业D.西方经济危机带来繁荣32. “封建”与“郡县”之争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大议题延续两千多年。
下列属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的是()A.“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B.“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C.“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只是狗的基本 完美的狗决不是这样 D .“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不旋踵而败亡” 33.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B .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C .权力结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D .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34.右图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 .普罗泰戈拉B .苏格拉底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35.当一位画家注视因贫困而死的妻子的面容时,引起他注意的竟然是妻子年轻的脸上色彩的变化,在他决定画下妻子最后的肖像之前,画家的本能使他看到死亡所独有的黄色、蓝色和灰色的调子。
下列作品与这位画家绘画风格特征相符的是( ) A. B. C. D.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
…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由于相对封闭的内 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10分)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6分)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9分)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
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总是通过吸收周边世界焕发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从而得以保住延续数千年的命脉。
但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是从北方进入的各游牧民族,而外部对中国的文化刺激也大多是由内陆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带来的。
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
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点,倾情于北上作战。
而近代化的推进也以南方为主战场。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
——摘编自(日)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中华民国·序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新风北来,近代新风南来”这一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4.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
(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
(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
”然后再逐渐推广。
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
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9分)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材料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6分)(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
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
(9分)4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
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
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
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的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理》,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
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籍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
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对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9分)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高三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48分。
)原因: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延续;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长期占主导;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6分)(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6分)(3)因素:地理环境等在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联的意义.(6分)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3分)41.(12分)同意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