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衡水市高三语文专项练习 八《古代诗歌鉴赏》

河北省衡水市高三语文专项练习 八《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一卷一、诗歌鉴赏1~2题。

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

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倚、依。

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①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mò)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肯,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幽居张咏落花时节掩关初,请绝江城旧酒徒。

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

易中有象闲消息,身外无求免叹吁。

多谢岩僧频见访,欲回流水又踟蹰。

1. 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落花时节”点明时间,“江城”点明居住的地点,加上“掩关”“绝酒徒”的行为,写出了诗人的生活,也表现了他的心态。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虽只有孤灯相伴,但并不妨碍酣眠,他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绚烂的阳光。

C.颈联写到《易经》的卦象显示着不能为官的征兆,而诗人并不为此唉声叹气,表达了他无欲无求的心理,这是当时诗人们普遍的心态。

D.尾联写生活中有“岩僧”频频造访,和首联“绝酒徒”相呼应,看来前后矛盾,其实与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近似。

E.本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全诗又遵循韵律特点,用的是平声韵,可以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七言律诗。

2.本诗题目为“幽居”,“幽”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睛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④紫绶金章:绶,系印环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出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

“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

B.“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

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E.颈联写渔人赏景饮酒,洒脱豪放,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诗句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坊,只怕酒酲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2.“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齐天乐姜夔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

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

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④漫与。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

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

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

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

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2.《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

”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8、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南唐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阅读上面词作,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象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鸿飞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见其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写词人宴会散后,犹自依依不舍,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见拭泪巾帕之珍美,再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①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①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E.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