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民法中合同解除的法律适用

法国民法中合同解除的法律适用

在法国民法中,合同的解除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对此,法国学者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

一、合同解除的原因

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第2款的规定,合同可因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同意而得以解除。法国学者认为,这一规定与合同的强制力原则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合同的强制力本身是建立在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之上的,除特殊情况外,双方当事人不仅有权通过达成协议而产生某种法律效果,而且有权通过达成协议而取消这一效果(不过,在合同标的物已经转移的情况下,财产的返还将涉及到税务机关和第三人的双重关系的改变,因此,标的物所有权已被转移的合同很少采用协商解除的方法)。与此同时,法国法也赋予某些合同的当事人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当事人的这种权利或者来源于当事人的协议,或者来源于法律规定。但从根本上讲,当事人享有的合同解除权是合同债权效力的表现,它体现了公共意志,非经法院允许,任何人不得予以否定。

但应指出,在法国、某些情况下,法律、当事人的约定乃至司法实践均排斥了法官对合同解除预先进行司法干预的必要性。然而,法官的审查权是不能被排斥的,只不过法官仅能去审查债权人行使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是否具有正当理由或是否公正。

依产生根据的不同,当事人享有的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可分为两类:

(一)约定解除权

约定解除权依当事人在合同中设置的解除条款或反悔条款而产生。

⒈解除条款。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设定解除条款,即赋予一方当事人以解除合同的权利。但解除条款必须采用明示的方法规定方可有效。此外,如同一切因债务人不履行义务而导致的合同解除一样,解除条款不能被债务人所引用。当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债权人可在约定性解除(解除条款)、司法性解除(这种解除可使债权人得到赔偿)及强制履行义务三者中任选其一,亦即法律并不强求债权人只选择行使单方面解除权。解除条款的设定在法国现代合同中被广泛地运用。权衡其利弊,这类条款可以有效地使合同的解除简单化,并可以刺激当事人履行合同,此为有利方面,但这类条款因过于严厉而带有某种危险性,容易成为强者欺凌弱者的工具(这种危险性在附合合同中表现尤为显著),此为不利方面。

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解除条款原则上为法国法所认可,但是,为避免这类条款的“危险性”,在某些情况下(如乡村土地或住房的租赁合同),这类条款的设置却被法律禁止(《法国乡村法》L.411—31条)或因某些原因而成为无效(1989年6月6日法律第4—24条)。此外,在另一些情况下,合同的解除条款受到法律的某些限制。例如,对于商业租赁或住房租赁合同的解除,尽管合同条款有所规定,法官也有权允许承租人获得一定宽限期(1953年9月30日法令第25条第2款;1989年6月6日法律第9条等)。同样,在正在建筑中的房屋的出售合同及不动产降价出售合同中,解除条款只有在一方发出履行义务的催告通知1个月后才可产生法律效果(《法国住宅建筑法》L.261—13条)。保险合同也是如此(《法国保险法》L.113—3条)。

更为重要的是,在法国,对于合同中的解除条款法官具有审查的权力。即法官有权对一方不履行义务的事实进行审查并有权对条款进行解释。在债权人决定解除合同之后,应债务人的请求,法官可以审查是否存在不履行债务的事实及合同条款是否允许债权人行使解除权。司法实践中,法庭对解除条款的解释常常是狭隘的或严格的。例如,假若合同条款仅规定在一方不履行义务时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法庭便认为这一条款只不过是《法国

民法典》第1184条的简单重复,它既未取消当事人必须通过法官才能解除合同的责任,也未取消当事人预先通知对方的责任(法国诉状审理庭1937年5月3日判决);而如果合同条款明文规定一方享有自行解除合同的权利,则法庭会认为当事人预先通知对方的责任并未因此而得以解除(法国最高法院第3民事法庭1976年10月24日判决)。

法国学者指出,从传统的角度看,合同的解除条款排斥了《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第3款赋予法官的权力,容易导致当事人滥用权利(例如,商业租赁合同的解除就有可能导致承租人的重大损失),为此,法国现行法律才允许法官给予承租人以宽限期,它表明法官对于合同的解除条款的干预权力正一点一点地加强。〔1〕⒉反悔条款。当事人可以通过合同约定,赋予一方当事人以“违约”的权利(即“反悔权”)。这类合同条款是专为债务人利益而设定的,因为只有债务人才可以在履行义务与赔偿损失而解除合同之间进行选择。这种条款与合同的处罚条款(罚则)不同,后者涉及到合同的不履行,其设定是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它涉及到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违约金和定金的相互关系等)。上述反悔的条款可以规定债务人行使反悔权后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但通常情况下,这类条款总是事先确定反悔方在反悔时应当赔偿的固定金额。

应指出的是,在法国,除了商品经营者和预先付了款的消费者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或服务合同之外(1992年1月18日法律第3—1条第4款),上述反悔条款在其他合同中均不能被推定存在,亦即当合同条款赋予一方当事人以反悔权时,并不意味着另一方当事人也同时享有这一权利。而反悔权也可以是“法定”的,这种法律直接赋予合同当事人一方以反悔权的情形,主要是出现在有关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立法之中。此外,实践中,在长时期内,法国法院认定在当事人享有的反悔权中包含有一种当事人自由确定其合同存废的权利。但也有个别案例判定当事人行使反悔权如出于恶意,其行为无效(如法国最高法院第3民事法庭1976年5月11日判决认定,当事人在合同已经履行即一方已支付价款,另一方已占用了有关场所的情况下行使反悔权,是为恶意,当事人即行丧失其反悔权利)。这里,法庭显然是依照禁止滥用权利的原则而强行干预了当事人对于反悔权的行使。〔2〕(二)法定解除权

作为一种例外的规定,法国合同法允许某些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单方面解除合同。当事人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可产生于法律的特别规定,也可产生于法律的一般规定。

⒈法律的特别规定。法国民法对一些合同中一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作了有针对性的特别规定。如《法国民法典》1096条规定:“夫妻之间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为的一切赠与,即使是生前赠与,均得随时予以解除。”

当事人享有合同解除权依合同是否规定有有效期限而有所不同:

当合同未规定有效期限时,某些法律条文本身就赋予当事人以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如《法国民法典》第1780条第2款规定:“劳务的雇佣,如未规定期限时,凭缔约双方的意愿在任何时候均得终止。”(某些学者认为,这些法律条文应当被视为一般原则的“特殊表达”,其可以适用于法律未明文规定的一切场合。否则,在合同未规定期限的情况下,当事人将终身被合同所约束,这与个人自由的原则显然是背道而驰的〔3〕)。不过,在现代法国,当事人行使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法定权利通常都要受到限制(也可以说,这种权利是越来越少)。特别是对于雇佣合同,法国劳动法规定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其中包括当事人解除合同的预告期限(L.122—5条至第122—6条);如果雇主在缺乏“真实的和重大的理由”的情况下解雇雇员,雇员有权得到赔偿(L.122—4—2条);如果雇员一方滥用权利,任意解除合同,雇主一方也有权得到赔偿(L.122—13条),等等。总之,在法国,为稳定劳动就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变革,法律强化了对雇佣合同当事人单方面解除合同的“动机”的审查。对于其他合同当事人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法律也同样作了一些必要的限制性规定。

当合同规定有有效期限时,当事人享有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法定权利便成为真正的例外。这表现为,只有对于某些建立在当事人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合同,法律才允许当事人在该种信任消失的情况下,单方面解除合同。如《法国民法典》第1944条规定:“保管合同虽规定有返还期限,但寄存人请求返还时,保管人应立即返还寄存物。”又如该法典第2003条及第2004条规定,受托人可随时“放弃委托”,委托人也可“任意解除其委托”。不过,有学者认为,法律的这些规定仅可适用于特定情形,而不能适用于一切具有人身性质的合同。因为当事人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法定权利使合同的强制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复存在,故对有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应采取严格的方法,即不能认为,凡是具有人身性质的合同都可因当事人单方面的意志而解除。〔4〕⒉法律的一般规定。《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第1款规定:“双务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其债务时,应视为有解除条件的约定。”这一规定被视为法律有关合同解除权的一般规定(当然,这一规定并不排除法律对一些特定的合同关系进一步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例如,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654条的规定:“如果买受人不支付价金,出卖人得请求解除买卖合同。”又如根据法国保险法

L.113—3条的规定,当投保人未支付保险费时,保险人可要求其在1月之内予以支付;如投保人仍逾期支付保险费,保险合同即行中止;如再过10天投保人仍不履行义务,则保险合同依法被解除;再如,根据法国1992年1月18日法律第31条的规定,在消费者和商品经营者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或服务合同中,如果经营者超过合同所规定的期限7天未履行义务,消费者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且消费者这一权利可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满60天之内行使,其形式可采用简单的通知信件即可)。

总的说来,法国民法典关于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的一般规定,涉及到许多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

二、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的有关问题

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的规定,当债务因可归究于债务人的原因而未履行时,债权人可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要求解除合同,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法国学者认为,在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要求解除合同,对于债权人有利有弊:就利的方面而言,解除合同的“威胁”可间接地促使债务人履行义务;同时,解除合同可使双方当事人摆脱合同关系的约束;但就弊的方面而言,解除合同使债务人可不再履行义务。并会溯及地发生效果,从而使债权人设定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

为了说明法国合同法中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这一制度的特点,法国学者马洛里(MALAURIE)和埃勒斯(AYNES)将之与西方其他国家民法中的同一制度进行了比较。他们指出,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这一制度,为西方各国立法所采取,但其具体形式却因不同国家而不同。尤其是在英国普通法和德国法中,商业利益被更多地予以考虑,其立法上就法官对于合同解除的司法裁量权的规定与法国法有很大的差别。

具体说来就是,在这些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如果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单方面终止合同;假若债务人对此不服或债务不履行不应归究于债务人,债务人可请求法官责令债权人赔偿损失。在这里,司法上的介入表现为对合同解除这一事实的审查,亦即只有当债务人以债权人不公正地终止合同为由提起诉讼时,司法才予以干涉。对此,德国法和瑞士法还进一步规定,在对债务人为履行义务的催告之后,债权人还应确定或要求债务人确定一个履行日期。履行期届满如债务人仍不履行义务,债权人可有三种选择:或请求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并赔偿迟延履行所造成的损失;或请求损害赔偿;或请求解除合同。

与此相反,法国法原则上规定,在债权人尚未请求解除合同之前,法官即可介入。马洛里和埃勒斯认为,法国这一体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罗马法中,合同义务被视为独立存在,一方不履行义务不能导致合同的解除。即在买卖合同中,如果出卖人交付了标的物而买受人未支付价款,出卖人不得主张解除合同,而只能要求买受人履行义务。但有时,买受人根本就没有支付能力,因此,罗马时代的司法实践以后逐步地承认,在买卖

合同中,存在一项将一方不履行义务作为解除合同的原因的“条款”。受罗马法的影响,在法国旧法中,存在双重的理论:一方面,教规学者将合同的解除建立在与同时履行之抗辩权相同的道德评价之上;另一方面,又承认在一切双务合同中,存在一项以一方不履行义务为合同解除原因的“暗示性”条款。事实上,这两种理论在某些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如依照道德评价的理论,当一方不履行义务时,法官的介入主要是对债务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亦即根据债务人是善意或恶意,或责令其确定履行期限,或相反,对其进行制裁。与之不同的是,如根据“解除合同的原因的暗示性条款”的理论,则只要一方不履行义务,合同即自行解除。问题在于,解除合同既然是一种暗示性条款,那么,当事人事前也可以作相反的约定,但依据道德评价的理论,对于债权人来说,解除合同的权利是法律赋予债权人的一种权力,债权人无权对之予以事先放弃。很显然,这种双重理论在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

上述被学者称之为“二律背反的双重理论”作为遗产为法国民法典所继承,由此导致了该法典第1184条规定中的矛盾。该法条第1款规定:“双务合同当事人的一方不履行其承担的债务时,应视为该合同中有解除条件的约定。”这一规定反映了关于双务合同中存在以一方不履行义务为解除原因的暗示性条款的理论,与罗马法的观念非常相近。接下来,该法条第2款及第3款又规定:“前项情形,合同并不当然解除。债权人有选择权利:或者如给付为可能时,请求他方当事人履行合同;或者解除合同不请求赔偿损失。债权人解除合同,必须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情形对于被告得许以延缓履行义务的一定期间。”马洛里和埃勒斯认为,法律的这些规定明显具有司法干预的特点,与教规学者的观念十分接近。〔5〕此外,在法国,对于法律有关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的规定的性质,学术理论与立法者及法官的观点是不大一致的。学者马尔蒂(MARTY)和雷诺(RAYNAUD)认为,法律规定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其主要根据是当事人的过错。〔6〕马若(MAZEAUD)和夏巴斯(CHABAS)则认为,上述合同的解除实质上是一种合同责任形式。〔7〕但对于法国立法者和法官来说,合同之所以可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并非基于当事人有过错,而是因为合同所应当达到的经济目的已经不能达到。同时,在确定合同解除的后果时,法官并不仅限于考虑当事人的过错及其造成的损害,而是还要考虑继续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及其将产生的利益。与此同时,一方不履行合同所造成的损害并非解除合同的条件。例如,根据《法国民法典》第1792条的规定,租赁合同中,当承租人擅自改变租赁物的用途时,出租人即使并不因此而遭受损害,其也有权要求解除租赁合同。这一原则被很多判例所适用。这种损害的作用仅在于以之来评价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是否已经严重到应导致合同解除的地步。例如,当出卖人交付的物品有缺陷但尚能满足买受人需要时,法官可维持合同的效力,同时责令出卖人向买受人赔偿损失(这通常意味着出卖物价格的降低)。〔8〕具体说来,法国民法有关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的规定的适用,涉及到以下问题:

(一)适用条件

根据法国合同理论,双务合同一方当事人要求解除合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⒈相对方有过错。一方要求解除合同,必须是基于相对一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系因可归究于该方当事人的原因而发生。债务人对于其不履行债务具有过错,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并非由于不可抗力(如果系不可抗力造成债务人不履行义务,则属于风险责任问题);

⒉相对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性质严重。相对方不履行债务的行为性质严重,是指相对方未履行其基本义务。如果相对方未履行居于从属地位的义务或仅部分履行基本义务,法官有权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评判。例如,根据法国最高法院民事法庭1950年11月27日判决确定的原则:“在当事人一方部分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法官可根据具体情形做出判断:如果其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具有严重性,或仅责令债务人赔偿损失尚不足以制裁其行为的话,法官可判决该合同予以解除。”又如,依法国最高法院商事法庭1987年6月16日的一项判决,“当基层法院认为当事人一方不履行义务行为的性质不致达到解除合同的程度时,

可责令其履行合同,并对之规定一定的条件的期限”(该案涉及到一项专利转让合同,一审法院判决转让人必须在1年内履行其义务,否则,合同将因其过错而被解除)。

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某些债务人的利益,法国法律对于债权人因债务人不履行义务而要求解除合同的条件作了严格的限制,即把相对方的过错作为合同解除的必要条件。如乡村土地租赁合同的解除,依法律规定,必须是基于承租人(佃农)一方的过错。同时,法律还禁止当事人在合同中自行设定解除合同的条款(即赋予一方以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法国乡村法》L.411—31条);同样,在雇佣合同中,雇主解雇受雇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并履行法定程序(《法国劳动法》L.122条);此外,不定期的雇佣合同只有在受雇人有严重过错或发生不可抗力的情况下,才可以被要求解除,以此保护受雇一方的利益(《法国劳动法》L.123—3—8条)。

在法国,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具有司法特点,即当事人如不提起诉讼,另一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不可能自动导致合同的解除。故在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况下,这类合同的解除还要涉及到债权人的所谓“选择权”问题。

债权人的选择权是指,在债权人不履行义务时,债权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也有权不要求解除合同而要求债务人履行合同(即使合同中规定了解除合同的条款,债权人仍享有这种选择权)。简言之,请求解除合同是债权人享有的权力,债权人对之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但是,法国法律不允许债权人事先放弃请求解除合同的权利。这是因为,法律不允许一方当事人在拒绝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的同时,有权要求他方履行义务。例如,根据法国最高法院民事法庭1937年3月9日的判决,买卖合同中,买受人放弃在出卖物受第三人追夺时要求解除合同的权利的条款无效;又如,根据法国最高法院商事法庭1961年6月12日判决,合伙合同中,合伙人放弃以正当理由要求解散合伙企业的权利的条款无效;不过,也有个别判例允许当事人事先放弃其请求解除合同的权利,只要其放弃权利的表示十分明确即可(法国最高法院商事法庭1984年3月7日判决),但在一方已履行义务的情况下,即使其义务的履行有瑕疵,债权人也可放弃其要求解除合同的权利,因为当事人对于已经取得的权利总是可以放弃的(例如,买受人一旦接受对方交付的货物,就不得以该货物不符合要求为由请求解除合同,但出卖物有瑕疵的情形不在此列)。

(二)适用范围

依《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的规定,合同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适用于双务合同,但也可扩大适用于附负担的赠与合同以及某些有偿的单务合同。

⒈附负担的赠与合同。《法国民法典》第954条规定:“如因不履行所附义务而撤销赠与,财产应重归于赠与人,并解除受赠人名下就此财产的一切负担及抵押;并且赠与人对于占有赠与不动产的第三人具有得向受赠人主张的一切权利。”这就是说,赠与所附义务的不履行,可导致赠与合同的解除。诚然,附负担的赠与合同是否应属于双务合同以及赠与合同因所附义务未履行而终止是否属于合同的“解除”,法国合同理论界对此尚有争论,但法国民法典的这一规定,显然是基于与双务合同的解除同一的立法精神。

⒉某些有偿的单务合同。如《法国民法典》第2082条规定:“债务人仅在以出质物担保的债务的原本、利息及费用已全部清偿时,始得请求返还出质物,但出质物占有人滥用出质物时,不在此限。”亦即当享有质权的债权人滥用出质物时,债务人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返还出质物。此种情形,动产质押合同为单务合同,也可因一方不履行义务而解除。

法国学者指出,并非一切双务合同都适用上述有关解除合同的规定。不适用合同解除规定的双方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⑴以设定终身年金为条件的买卖合同。《法国民法典》第1978条规定:“因终身年金的设立而受益的人,不得仅以相对方未按期支付年金而请求返还原本或重新占有其出让的土地。”亦即在以设定终身年金为条件的买卖合同中,一方不得以另一方过期未支付有关年金的款项为由解除合同,这是由这类合同的或然性(侥幸性)特点所决定的。

⑵共有财产的分割。法国学者认为,共有财产的分割也不适用解除,因为此类行为具有一种“必要性”,如果允许一方解除,则势必强迫双方当事人重新开始其共有关系,这显然毫无必要。

⑶司法助理人员业务场所的让与。公证人及其他司法助理人员业务场所(如公证事务所)的让与,其让与的标的实质上是代表司法部门的一种权利,而在法国,对司法助理人员的任命是一种行政行为,是不可随意变更的。因此,上述让与行为不适用解除。〔9〕

三、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

根据法国合同理论,合同一旦解除,合同关系即归于消灭。如果一方只是部分不履行义务,则合同仅发生部分解除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有时也会维持合同的效力,但责令当事人负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义务的部分不履行使合同从整体上受到影响,则合同应全部解除。

合同的解除具有溯及力,合同效力溯及至合同成立时起消灭,即合同被视为从未成立。就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如果合同未履行,则合同归于消灭;如果合同已经履行,则双方应按照合同无效后返还财产的同样方法相互返还财产,同时,有过错的当事人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就第三人而言,合同解除的溯及力效果会为之造成不利,使其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如同合同的无效。对此的解决方法是:合同的解除仅使那些可以撤销的处分行为失去效力,但不得使那些经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行为(如商业租赁)失去效力。不过,受客观情形的限制,连续给付的合同的解除不引起溯及的效果,这是因为,这类合同在被解除之后,其解除前已经产生的事实状态不可能再行恢复(如租赁合同被解除以后,承租人不可能返还其对租赁物已进行过的“使用”)。因此,这类合同解除的效果只能及于将来,或更确切地说,其效果只能从债务人停止履行其债务之日起发生(但实践中偶尔也可见到例外的情形,如根据法国最高法院民事法庭1983年3月26日判决,一土地租赁合同被解除的效果,“应自法院判决生效之日起发生。”)

论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文字格式已排

论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文字格式已排

论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文字格式已排

论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 摘要:合同解除是合同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日 趋发展、人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合同解除作为一项法律救济手段,对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明确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合同解除;溯及力;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The Legal Effect Of Contract Rescission Abstract:Apart from ... Key words:contract rescission; power with recourse; return of the property; Compensation for the damage 一、合同解除概述 我国现行的《合同法》第97条规定了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该条的规定看似很完善,但是在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十分必要。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 对于合同解除的内涵,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对其涵义有不同的认定。然而我国的合同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大陆法系的学者认为: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成立后,根据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的溯及消灭,尚未履行的不再履行,已经履行的应当返还,当事人的法律关系终止的一种法律行为。 英美法系的学者将合同解除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合同解除与大陆法系的观点基本一致,仅是指因发生根本违约而导致的合同被解除的情况,此时的合同解除直接导致合同原始性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广义上的合同解除概念是指合同解除的原因,包括违约、目的落空等,包括合同因完全履行而消灭及合同尚未完全履行而结束合同效力两种情况。 大陆法系把合同解除仅看做是单方法律行为,排除了协议解除,和合同的自由原则相违背。我国《合同法》第93条将协议解除作为合同解除的一种,这个值得肯定。英美法系把合同因完全履行而消灭也归入合同解除,这个值得商榷。 我认为合同解除的概念可以归结为: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履行完毕之前,当事人约定或者出现法定事由一方行使解除权,是合同效力归于消灭的一种法律行为。 (二)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 合同解除的效力,是指合同被解除后所发生的法律效果。

《民法典》关于合同解除的规定

《民法典》关于合同解除的5个法律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464条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在我们的生活中,合同无处不在,大到国家间贸易往来,小到每一个自然人的衣食住行,处处能看到合同的影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事人来法院打官司要求解除合同的案件明显增多。本期京小槌普法结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为大家系统讲一讲合同解除的相关法律问题及风险防控。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关系成立以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一种行为。 二、合同解除的种类 (一)约定解除 约定解除包括协议解除和约定解除权两种情况。 协议解除是指在合同成立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时,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解除合同,从而使合同效力消灭的行为。协议解除是在合同成立以后通过双方协商解除合同,因此又称为事后解除。 例如:A与B约定双方合作购买预售商品房一套,首付款双方各出资50%,贷款双方各承担50%。交房后A不同意继续履行合同,要求B退还已支付的款项。后A与B协商解除合同,B返还A已支付款项八万元。此种情况即属于双方协商解除合同。 约定解除权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在合同成立以后,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之前,由当事人一方在某种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享有解除权,并可以通过行使合同解除权使合同关系消灭。 例如:冯某与某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约定冯某承包某村委会大棚一个,村委会不能及时提供大棚或所提供的大棚不符合使用条件,严重影响冯某正常使用的,冯某有权解除合同。后村委会未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交付大棚,冯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承包合同。村委会逾期交付大棚的行为符合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冯某作为守约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此种情况冯某享有约定解除权。 (二)法定解除 法定解除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全部履行完毕之前,当事人一方通过行使法

劳动合同书适用于劳务派遣用工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劳动合同书适用于劳务派遣用工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仅适合用于劳务派遣人员) 用人单位(甲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劳动者(乙方): 住址: 身份证号码: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就甲方招用乙方一事,经协商一致达成本合同,供双方遵照执行: 第一条、劳动合同期限: 1、本劳动合同期限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本合同包含个月的试用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第二条、工作地点:x省(自治区、直辖市)x市x(县)x路x 号。 第三条、工作内容: 1、乙方同意根据甲方派遣,到单位担任职 务,乙方具体工作内容按照用工单位的岗位职责要求执行。 2、在工作过程中,因乙方存在严重过失或者故意造成甲方损失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追偿。 第四条、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工作时间:执行标准工时制,甲方保证乙方平均每天的正常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的正常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由于乙方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正常工作时间不便准确计算。 因此,双方作出特别约定:乙方在用工单位职工的正常上班时间之 外出车,该出车时间为提供正常劳动时间,不计入加班时间。 2、休息休假:甲方按照国家的规定安排乙方休息休假。 第五条、劳动报酬: 1、乙方月工资标准为人民币元,其中试用期内工资为人 民币元; 2、甲方保证按月发放工资,具体发放日期为: 第六条、社会保险: 1、甲方按照国家的规定为乙方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缴纳社 会保险费; 2、依法应由乙方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甲方从乙方应得工资中扣缴,乙方不得有异议。 第七条、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甲方为乙方提供劳动所必需的工具和场所,以及其他劳动条件;保证工作场所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并依法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预防职业病。 第八条、用工单位依法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视为甲方 的规章制度,乙方应当严格遵守。甲方有权依据用工单位依法制

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之间的区别.doc

无效合同与可撤销合同之间的区别 与可撤销的合同都会因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而使合同不发生效力,从法律后果上来看具有同一性。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比交明显的。有的学者认为,与无效合同的区别主要有3个,即: 1、从内容上来看,可撤销合同主要涉及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据此,法律将是否主张撤销的权利留给撤销权人,由其决定是否撤销合同。而无效合同在内容上常常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此类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因此对无效合同的效力的确认不能由当事人选择。即使对无效合同不主张无效,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也应当主动干预,宣告其无效。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合同无效的主张或请求应当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其有权决定是否行使这一权利。 2、可撤销合同未被撤销以前仍然是有效的,而且根据我国《》第54条、第56条的规定来看,撤销权人亦可要求不撤销合同而仅要求对合同予以变更,这就表明了可撤销合同并非都是当然无效,这可由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进行选择。 3、对可撤销合同来说,撤销权行使撤销权必须符合规定的期限,超过该期限,合同即为有效。但是,无效合同因其为当然无效,不存在期限制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请求认定合同无效的权利应为请求权,理所当然应受到正确行使其权利的期限限制。其次,对于一个业已存在甚至履行完毕但却又依法应属无效的合同,更不能让其长久处于无效合同的不确定状态。这样很不利于交易的安全。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当事人请求宣告无效的权利也应规定行使的期限,以交易的稳定和安

全。 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损害债权人权利的行为时,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力,它是债的保全制度的具体内容。《合同法》第七十四条对债权人撤销权作了具体规定。 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条件是: (1)债务人实施的是处分财产的法律行为,如放弃债权,无偿转让财产、债权、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债权,为他人提供担保等,处分行为既可以是无偿的,也可以是有偿的。债务人实施的事实行为如丢弃其财物,债务人实施不会使其财产减少的非处分行为,如出租财物,债权人不能对之行使撤销权。因此,只有在债务人的处分行为为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时,才发生债权人的撤销权。 (2)债务人的行为须危害债权。所谓危害债权,是指债务人的行为使其该般财产减少到不能清偿该般债权人的全部债权。若债务人的行为并不能使其财产减少至影响其清偿能力,债权人仍能受完全的清偿,也不发生撤销权。债务人的行为是否危害债权,应以债务人实施行为时的客观情况为准,由债权人负举证责任。 (3)《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撤销权属于除斥期间,不能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 (4)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只能通过诉讼方式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若债务人的处分行为是无偿的,则不论第三人有无恶意,债权人均可行使撤销权;若债务人的处分行为是有偿的,则只有第三人为恶意时,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旨在保护善意第三人

一试评述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

一、试评述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 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问题,国际社会中存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两种主张,由于国际社会交流的发展,国际合同种类繁多且各种合同都有其特点,因此客观主义并不能灵活地解决各种合同纠纷。而主观主义原则有利于当事人预先知道行为的后果与有利于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性并且有利于争议的迅速与妥善地解决,成为国际社会确定合同准据法的首要的最普遍的原则。同时国际社会中也存在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论。主要有:1、质的限制论,认为当事人的准据法的选择只能在人依法的范围内进行,国内法上的强行法就是不能依当事人的意思来决定适用或不适用的。2、量的限制论,将当事人的选择限制在一定范围的国家的法律内,强调合同与准据法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而不得选择与合同毫无关系的国家的法律。3、法律规避论,认为当事人选择的准据法不得规避本应使用的法律。 虽然国际社会中广泛承认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合同应适用的法律,但当事人选择的方式应就是如何以及当事人在没有选择准据法时应如何确定准据法国际社会中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解释问题上,当事人的明示意思在实际合同中并不常见,这就需要各国推究当事人的默示意思,一般情况下,当事人的默示意思的探求必须以另外的某一明示出来的因素作参照。因此有的国家将合同中采用的形式、语言文字、合同的起草格式、支付的货币种类与以前交易的联系等作为推定默示选择的依据。多数国家就是承认默示意思的,但在探求默示意思时,要求只有在事实十分明显的情况下才能推定当事人的默示意思,以此将其限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就是否采用反致制度的问题上,为了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国际社会的通用做法就是排除适用当事人选择的适用的准据法的国家的冲突规则的适用的。并且在选择的时间上,当事人就是可以在不侵害她人权利的基础上变更选择且在诉讼中也就是允许当事人选择的。而当事人没有选择时准据法的确定有客观主义与依最密切联系原则两种主要解决方式。客观主义就是依据与合同有关的客观连结点来确定准据法,如依合同缔结地,合同履行地,当事人国籍或住所,物之所在地以及法院地或仲裁地。最密切联系原则就是在与该合同法律关系有联系的国家中,选择一个与该法律关系本质上有重大联系,利害关系最密切的国家的法律予以适用。而作为连结点的最密切联系就是抽象的,在如何认定上,各国认定的方法与标准也不同,英美国家通常运用“利益分析”、“合同要素分析”的方法来判定,大陆法系国家则使用“特征履行“规则来认定。 虽然我们普遍认可合同准据法选择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其并不就是没有限制的适用的。因此,在承认当事人自治原则的前提下,就合同准据法以外的一定国家的强行法的适用主要有公法理论、公共秩序保留理论、强行法的特别链接理论。 在准据法的适用范围上,当今社会的普遍做法就是将缔约能力、合同形式与合同的成立及效力问题区分开来分别确定准据法的。而在合同的实质要件中,即在合同的成立及生效问题上,各国现在普遍采用的做法也就是认同“分割论”的,即认为当事人可以在合同的成立,生效上选择不同的准据法,依照不同的准据法解决实质纠纷。

论合同协议书解除的法律效力修订版

论合同协议书解除的法 律效力 文件编号TT-00-PPS-GGB-USP-UYY-0089

论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 摘要:合同解除制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发展成熟、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合同解除作为一项法律救济手段,对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完善合同解除制度,特别是明确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对于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问题却存在着诸多争议,致使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故本文从私法意思自治的角度出发,在详细理解、比较各国立法经验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对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进行分析,以使在司法实务中能更好的保护和平衡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以促进我国经济、法律的发展。 关键词:合同解除、溯及力、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一、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概述 了解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首先先明确合同解除的基本理论知识。(一)合同解除的概念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在有效成立期内,由于法定事由的出现或因当事人的意志而使合同效力终止的行为。然而,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对其涵义有不同的认定。 1、对于合同解除的涵义认定

英美法系国家中,存在两种理解。广义上的合同解除概念是指合同解除的原因,包括违约、目的落空等。而狭义的合同解除仅是指因发生根本违约而导致的合同被解除的情况,此时的合同解除直接导致合同原始性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 大陆法系国家中,合同解除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狭义的合同解除。与其相似的是合同终止的概念,合同终止是指原有的权利义务关系依然有效,仅是发生权利义务法律关系向将来消灭的后果,并不发生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 2.合同解除的特点 (1)合同解除的标的须是有效成立的合同 合同解除的前提是已经存在一个有效成立的合同,如果合同尚未成立,当事人之间还不存在合同关系,当然也就不存在解除的问题;如果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是无效合同,无效合同本身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存在解除问题;如果当事人的合同是可撤销合同,应由合同撤销制度进行调整,也不存在解除问题,但其因撤销事由的消灭而消除瑕疵以后,则可能会发生解除问题。 (二)合同解除的时间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完毕前。 合同解除应发生在合同尚未履行,或在尚未履行完毕之前。如果合同已经履行完毕,双方的法律关系已经结束,则不存在合同解除的问题。然并

合同法定解除权的行使完整篇.doc

合同法定解除权的行使- 一、法定解除权产生的情形 ; ;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已经依法成立而且生效的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某种情形,如果继续履行合同,将使一方当事人付出代价或遭受重大损失,因此规定这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经过解除后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使合同向将来终止法律效力或自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其特点在于:由法律直接规定解除的条件,当此种条件具备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换言之,法律规定了在何种情况下当事人享有法定的解除权,通过行使解除权,可以导致合同的解除;。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是不同的,其区别在于法定解除权是一种形成权,一方当事人享有仅凭法定事由作出的意思表示即可使当事人双方间现成的法律关系消灭的权利,其行使无须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而约定解除则是通过双方协商或事先约定解除的条件,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第69条、94条规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情形,符合这几种情形的,当事人即可行使法定的解除权。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 (一)因不可抗力产生法定解除权《合同法》第94条第1项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当不可抗力发生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合同存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应该解除,并非一出现不可抗力情形就产生法定解除权,如果不可抗力对合同的影响程度不严重,没有影响到合同

目的的实现时,就不能解除。这个法定解除条件实际上是在出现不可抗力以后,对合同解除作出了限定的条件,只有在影响到合同目的的实现时才能解除,而不是只要出现不可抗力就可以解除。 ; (二)因预期违约产生的法定解除权《合同法》第94条第2项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这实际是对明示和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定,在一方当事人明确或以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债务的,非违约方可以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选择行使合同解除权解除合同,合同对双方不再有约束力。规定这项制度的目的是让预期违约的非违约方享有解除权,以解除合同的方式,尽快从合同关系中解脱出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 (三)因迟延履行产生的法定解除权《合同法》第94条第3项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第4项的前半部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这两种情况下的迟延履行,非违约方享有解除权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在履行期限到来后未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或当事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致使对方订立合同目的落空,没有继续履行的意义,这种情形可不经过催告程序。这两种情况其实质都是导致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均构成根本违约,非违约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关于适用劳务合同的法律意见书

法律意见书 X法意[2010]1203号致: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 贵部向我部报审的《劳务工聘用合同》,我部已收悉,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我部经仔细研究,就该《劳务工聘用合同》的使用范围、合同条款、签订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及风险等问题,提出如下法律意见: 一、事实部分 目前我司的用工制度中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劳动合同制,二是劳务合同制。通过与贵部沟通,劳务合同主要是为了与符合以下情况的人员签订:1、已经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2、已经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但尚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3、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国有或国营企业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等;4、在煤矿从事井下作业年满55周岁、尚未达到60周岁的人员。 二、法律分析 (一)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提供劳务为内容而签订的协议。 1、本质区别: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劳动者或劳务人员对用人

单位或雇主是否存在从属性及其强弱程度。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有经济上、人格上和组织上的较强从属性,其受用人单位管理,在形成劳动关系后,其与用人单位的地位并不平等。劳务人员和雇主不存在从属性,虽然劳务人员在雇主的安排下提供劳务,但双方始终是相互独立的平等主体,以自己的名义分别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 2、二者的法律适用不同: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依据,属于劳动法的范畴;劳务合同是建立民事、经济法律关系的依据,属于民法、经济法的范畴。劳动者因工伤亡时,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处理,劳务人员则依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处理。发生劳动争议寻求公力救济时,应该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遵循“劳动仲裁-诉讼”的程序,发生劳务纠纷时,除双方约定仲裁外,一般根据《民事诉讼法》采用诉讼方式。 3、双方权利义务不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内容有各种具体要求,如劳动者需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遵守竞业限制、保守商业秘密。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可能需给付劳动者双倍工资,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劳动设施和安全劳动环境,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休息休假、工资及福利待遇、工时制度等等也都有相应的规定。用人单位只能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在法定情形下需给付经济补偿金,且在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需给付赔偿金等……总而言之,为了纠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不平等地位,劳动法采取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原则。 《民法》和《合同法》对劳务关系也有相应的规范,在形式上并

合同无效与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

一、合同无效的情形 《合同法》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二、合同终止的情形 1、合同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解除条件使合同不再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或者合同各方当事人经协商消灭合同的行为。合同解除是合同终止的一种不正常的方式。 2、抵销 抵销是指互负到期债务的当事人,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双方的约定,消灭相互间所负相当额的债务的行为。 抵销可分为两种形式:法定抵消、约定抵消 3、提存 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使得债务人无法向其交付合同的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提交提存机关而消灭债务的制度。 三、合同无效与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规定了两个条文。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1、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对已经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财产的请求权,对方当事人对于已经接受的财产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返还财产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单方返还。单方返还,是指有一方当事人依据无效合同从对方当事人处接受了财产,该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返还财产;或者虽然双方当事人均从对方处接受了财产,但是一方没有违法行为,另一方有故意违法行为,无违法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而有故意违法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无权请求返还财产,其被对方当事人占有的财产,应当依法上缴国库。单方返还就是将一方当事人占有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返还给对方,返还的应是原物,原来交付的货币,返还的就应当是货币;原来交付的是财物,就应当返还财物。 第二,双方返还。双方返还,是在双方当事人都从对方接受了给付的财产,则将双方当事人的财产都返还给对方接受的是财物,就返还财物;接受的是货币,就返还货币如果双方当事人故意违法,则应当将双方当事人从对方得到的财产全部收归国库。 2、赔偿损失:根据《合同法》第58条之规定,当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如果由于一方或者双方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时,还要承担损害赔偿贪任。此

合同终止协议以及解释

合同终止协议以及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 | 注册发布 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被误认为是一个意思,以为其都与合同效力无效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其实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其中对于效力方面也是较为明显的。以下是分享的合同终止协议,一起来看看吧! 合同终止仅使合同关系发生将来消灭的效力,不具有溯及既往 的效力,因此不能产生恢复原状的法律后果;而合同解除使合同关系 发生既往消灭的效力,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因而对已履行的合同将产生恢复原状的后果。再次,权利专属不同。合同终止权为非专属权,可随债权或债务一同移转第三人;而解除权为专属于债权人的权利, 除可随同债权债务概括移转外,不得因单纯的债权让与或债务承担而移转给第三人。 合同终止又称为告知,是指继续性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所作的合 同效力向将来消灭的意思表示。合同的终止权与解除权虽然都表现为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消灭的权利,在性质上均为形成权,且其产生都可依约定或法定两种途径,但二者在理论上存在不少差别:首先,适用情形不同。合同终止适用于继续性合同,而合同解除适用于非继续性合同。其次,法律效力不同。 最后,发生条件不同。法定终止权因合同种类不同而发生原因 各异,而法定解除权的发生原因一般为不可抗力及债务不履行的各种情形。我国合同法没有合同终止的概念,也没有合同终止的相关规定,

故合同解除适用于所有合同。当它适用于继续性合同时,则表现为合同终止的一些法律特征,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不产生恢复原状 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我国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除包含合同终止,二者表现为种属关系,合同解除可以代替合同终止,但合同终止不能代替合同解除来使用。 所谓合同的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一方或双方的意思 表示,使基于合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作为合同体系的一项法律制度,合同解除具有以下法律性质: 1、合同解除适用于有效成立的合同。合同只有在有效成立后、履行完毕前才发生合同解除的效力。可撤销合同及无效合同因属于效力瑕疵或欠缺的合同,不受合同解除制度调整。 2、合同解除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为避免当事人滥用合同解除制度,从而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性,法律规定合同解除必须具备法定条件或约定条件,禁止当事人任意解除合同。所谓法定解除,是指由法律规定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合同的行为。例如,第94条规定的5种情形。所谓约定解除,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解 除合同的条件,当出现解除合同的条件时,合同解除。当然,当事人不必在订立合同时就约定解除合同,也可以事后经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3、合同解除必须有解除行为。我国法律没有采纳当然解除主义,即具备合同解除条件,就可以解除合同。因此,当事人要解除合同,必须有解除行为。合同解除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第二种是享有法定或约定解除权的一方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

可以解除合同的法定事由

可以解除合同事由: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不得解除事由: 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补偿事由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过错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协商一致解除

劳务合同应具备的条款

劳务合同一旦订立生效,则双方都需要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责任。那么,劳务合同应具备哪些条款呢? 1、劳务人员基本情况。 性别、出生年月、籍贯、住址、联系电话等。 2、雇主的义务和责任。 诸如外劳务人员办理有关签证、居留许可等手续,负责劳务人员的管理、提供住宿、膳食的手续等等。有义务保障劳工的安全。鉴于以往的经验,需特别注明不能歧视、侮辱、体罚劳工、克扣工资等内容 3、劳务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诸如遵守所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不消极怠工、不得私自另行兼职和求职劳务人员从事的工种和工作实践。从事的工种要注明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如电机房的值班电工或大厦照明的维修电工(因为工种不同工资差别很大),工作时间包括聘用期限,应注明从何时起知何时止。每周工作多少天,每天工作多少小时。一般每周至少有一天的休息日。按国际惯例,在节假日,劳务人员应享受所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如所在国国庆、圣诞节等。 4、工资待遇、津贴、补助。

工资标准一般应与所在国等岗位上工作的当地工人持平,通常有I市价为基数,按时、按日或按月计算。亦有以工作量为基数,按件计酬。如果是在工作时间以外加班或上夜班,雇主应付加班费或夜班津贴。窝工应有雇主发给劳务人员基本工资。 5、劳动保护、劳工人身保险,工作、疾病或死亡处理规定。 由于劳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劳动保护有其专业特点,合同应规定雇主必须按所在国有关规定提供符合安全生产的场所和 必须发放劳动保护费用或物品。如安全帽、手套、滤光墨镜等。在所在国工作期间,如果发生疾病或工伤,雇主都应提供必要的医疗和购买必要的药物。雇主应给劳务人员购买人生意外保险,使劳如人员在受到意外伤害时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赔偿,保险费由雇主负担。 6、外劳人员休假的安排。 一般合同期在一年以上者,可享受一定的探亲假期,在假期内,雇主只付工资不付津贴。 7、对各种原因导致中断合同的处理方法。 根据中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1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必须有不能 履行劳务合同的确切证据时才能中止合同,且必须提前1 个月通知 劳务人员,否则赔偿劳务人员1个月工资,中断合同的处理办法应在 劳务合同中列明,如雇主原因应补偿劳务人员不少于三个月的工资和

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原因

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原因?无效合同是指当事人虽然取得合议,但因违反法律规定而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合同。 无效合同的原因有几项: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缔约目的和内容上是非法的。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 5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6规定违法的免责条款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虽然取得合议,但由于意思表示并非其真意,违反了公平原则,经申请可以取消其效力的合同。 合同可撤销的原因 1、欺诈。欺诈是指以使他人陷于错误并因此为意思表示为目的,故意陈述虚伪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 2、胁迫。所谓胁迫,是以将来要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诱因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并因此而订立合同。 3、乘人之危。所谓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强迫对方接受某种明显不公平的条件并作出违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的合同应具备如下要件: (1)一方乘对方危难或急迫之际逼迫对方。 (2)受害人出于危难或急迫而订立了合同。 (3)不法行为人所取得的利益超出了法律允许的限度。 4、重大误解。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作出意思表示时,对涉及合同法律效果的重要事项存在着认识上的显著缺陷,其后果是使行为人 受到较大的损失,以至于根本达不 到缔约目的。 5、显失公平。显失公平,是指双 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 使一方遭受重大不利。一方当事人 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致使 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等价 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 平。 合同生效的要件? 合同成立以后,要想具备法律效 力,受法律保护,就必须具备合同 的生效条件。合同生效的要件,根 据《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一 般包括: 一、合同当事人在缔约时须具 有相应的缔结合同的行为能力。 《合同法》第九条规定:“当事人 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 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二、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 实。意思表示指表意人通过表示行 为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 三、合同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 公共利益。该要件又叫合同有效的 合法性要件。合同不违反法律是指 合同不得违反我国现行的法律、行 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的强制性 规范;即合同内容和目的不得损害 国家利益,不得违反社会公序良 俗。 四、符合法律对合同方式的特 殊规定,如:必须办理批准、登记 等强制性规定。 单方法定解除合同的条件?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在发生了 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当事人一方 依法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终止 合同的权利义务。 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 (1)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致使不 能实现合同目的时可以解除合 同。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 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 况。 (2) 在履行期限届满以前,当事 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 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时另 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3) 当事 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 告后在合理期间内仍未履行是 可以解除合同。 (4) 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债务 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 实现合同目的的可以解除合同。 (5)法律规定的其他形式。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定违 约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一般法 则或规则。 在我国立法中,合同违约责任的规 则原则是严格责任,即无过错责任 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主 观上是否存在过错为要件,只要存 在违约行为不问其有无过错,除法 定免责事由或当事人约定可以免 责的以外,违约方均应承担民事责 任。如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 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 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 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 失等违法责任。第120条当事人双 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 应的责任。 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 所谓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 指不法行为人的同一行为既违反 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符合违约责任 的构成要件,又违反侵权行为行为 法的有关规定,符合侵权责任的构 成要件,因此而产生的违约的民事 责任相互冲突的现象。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具有以 下主要特征: (一)竞合责任必须是同一不法行 为而造成的。 (二)竞合责任必须是同一不法行 为既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又 符合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使两个 民事责任在同一不法行为上并存。 (三)竞合责任必须是同一民事主 体。 (四)受害人只能在违约责任与侵 权责任中选择一种责任提出请求, 而不能同时基于两种责任提出两 种请求。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原因 当事人双方签订合同后,一方当事 人实施了侵权行为,而同时该侵权 行为又违反了合同义务,造成违 约,这就必然产生违约责任与侵权 责任的竞合。在侵权行为发生之 前,当事人之间存在一种合同关 系,这是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 发生的根本原因。 侵权性的违约和违约性的侵权。 侵权性违约行为。即行为人实施的 侵权行为致他人合同利益损害的, 符合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违约性侵权行为。即合同当事人的 违约行为致他人合同利益以外的 利益损害,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 件。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主要区别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构成要件上。我国《合同 法》规定的是无过错责任,而侵权 行为一般是采用过错责任,仅产 品、危险、环境污染、相邻关系等 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因此,当事人 以违约责任为诉讼理由的,无需举 证对方有过错;以侵权责任为诉讼 理由的,则需证明对方有过错。另 外,侵权行为的构成必须以存在损 害后果为必要,其所引起的侵权责 任也以损害为构成要件,而违约行 为和违约责任,与此不同,违约责 任除赔偿损失以损害为构成要件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二)逐条解析及法律适用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二)逐 条解析及法律适用 第一条招标人和中标人另行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范围、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工程价款等实质性内容,与中标合同不一致,一方当事人请求按照中标合同确定权利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招标人和中标人在中标合同之外就明显高于市场价格购买承建房产、无偿建设住房配套设施、让利、向建设单位捐赠财物等另行签订合同,变相降低工程价款,一方当事人以该合同背离中标合同实质性内容为由请求确认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解析:无论建设工程是否属于强制招投标范围,一旦自愿进行了招投标,就应受《招标投标法》的约束。《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为无效合同,因事关不特定投标人利益的保护以及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违反《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的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为无效。此前曾有地方高院认为,非强制招投标的建设工程,经过招投标或备案的,当事人在招投标或备案之外另行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经过备案的合同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以双方当事人实际履行的合同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对非强制招投标的建设工程以实际履行合同

优先于中标合同的做法与本条正好相反,本条规定更有利于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 第二条当事人以发包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规划审批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发包人在起诉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规划审批手续的除外。 发包人能够办理审批手续而未办理,并以未办理审批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解析: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及六十四条规定,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进行合法建设的前提,若发包人在起诉前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合同因违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而无效,具体分析可参见《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第69辑251页。本条第二款为新规定的内容,可视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具体化,笔者认为该款为本解释最大亮点,任何人不得从其不诚信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中获利,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构筑诚信社会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发包人未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是否影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效力?山东等地方高院认为,施工许可证应属于管理性规范,领取施工许可证时,施工合同已经签订,因此施工许可证不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有效要件,是否取得施工许可证不

合同解除法律规定

合同解除法律规定 一、合同的法定解除 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此即毁约,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作为合同解除条件,它一是要求债务人有过错,二是拒绝行为无合法理由,三是有履行能力。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此即债务人迟延履行。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中非属特别重要时,即使债务人在履行期届满后履行,也不致使合同目的落空。在此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当事人立即解除合同,而应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履行催告,给予一定的履行宽限期。债务人在该履行宽限期届满时仍未履行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对某些合同而言,履行期限至为重要,如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合同目的即不能实现,于此情形,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也应如此。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合同协议解除 协议解除采取合同(即解除协议)方式,因此应具备合同的有效要件,即:当事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强行法规范和社会公共利益;采取适当的形式。 三、违约行为 1、迟延履行 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但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却未履行债务的现象。 ⑴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上不特别重要时,即使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届满后履行,也不至于使合同目的落空。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债权人立即解除合同,而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履行催告,给他规定一个宽限期。债务人在该宽限期届满时仍未履行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条第

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书(本合同仅适用劳务派遣劳动者)

合同编号:YT-FS-7939-64 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书(本合同仅适用劳务派遣劳动 者) Clarify Each Clause Under The Cooperation Framework, And Formulate It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Reached By The Parties Through Consensus, Which Is Legally Binding On The Partie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书(本合同仅适 用劳务派遣劳动者) 备注:该合同书文本主要阐明合作框架下每个条款,并根据当事人一致协商达成协议,同时也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制定。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甲方(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名称 用人单位住所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乙方(劳动者)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联系方式 户籍所在地 实际居住地

居民身份证号码 有效证件名称证件号码 社会保险个人编号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经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并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一)本合同为二年以上(含二年)固定期限劳务派遣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甲方派遣乙方到用工单位的派遣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 (一)甲方派遣乙方的用工单位名称 . (二)乙方同意根据工作需要,被派遣从事岗位(工种)工作. (三)乙方的工作地点: .

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法律效力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4c2447190.html,/souask/ 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法律效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合同法》的依赖性和需求性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就是合同经济、信用经济、法律经济。合同是联结生产、流通、消费的纽带,是经济合作、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的法律形式,是维护商业信用的法律保障”(1)同时人们注意到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人们所不愿看到的非正常现象如:用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或因某种原因所签定的无效合同等,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3}合同法为何作出这样的规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涵义和特征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无效,是自始确定、当然无效.自始无效是从合同成立时就无效;确定无效是确定无疑地无效,这与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由权利人确定不同;当然无效是指合同无效不以任何人主张和法院、仲裁机构的确定为要件。其特征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签订立的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欺骗他人而使他人陷入错误而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欺骗他人的方法包括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目的是为了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胁迫”是一方当事人以将来要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而使对方当事人产生恐惧并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胁迫行为给对方当事人施加的一种威胁,这种威胁必须是非法的。二是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恶意串通的合同。“恶意串通”是指合同当事人在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某种行为将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而故意共同实施该行为。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合法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