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须进行二次备课
——校长寄语(五)一、感想
进行二次备课,教案回头看,一方面能根据具体实际进行调整,二是能看出原有教案中的不足之处,作必要的修改,这对课堂结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得益匪浅。
二、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所谓一次备课,就是指教师个体解读文本后,形成的对课堂的一种预设。
众所周知,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如学生的回答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或者是在重点段上时间把握不准,或者是出现其他的一些没有预设的情况等,那么上课时就会感到不流畅,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就会增加。
因此需要我们在一次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
也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对原来的备课再调整, 再调整是指上课之前对自己的教案可以再做一些改变。
比如说每一课重点段和难点的问题设计。
我们应该在上课之前再考虑考虑,再熟悉熟悉。
是不是这样的问题问的不清楚,学生还不理解,还有没有更好的提问方式,或是这个问题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我们还应该再铺设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二次备课时写一写。
再比如说学生的理解可能有多少种,我们再次钻研教材后也会有新的理解,也可以在备课本上写一写。
还有教学环节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作业的设计都可以再考虑调整,以便教案更合理,使自己更熟悉教学思路,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
可能有的老师
会说,这不是课后反思吗?我上完一堂课后,是会碰到这些问题,但是,我想把这些问题一晃而过的老师占大多数,很少有教师再去动笔,再去增删一些教学环节,仍然是拿着原先的教案去上第二课,甚至明年也重复着今年的教案去上课。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也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经验型教师”的水准上,而无法成为对传统超越的“反思型教师”。
我觉得我们多年来,没有提升自己的症结,应该在这个原因上吧,教学的反思、当班主任的反思、学校管理的反思,都缺少的是行为的跟进。
教后要二次备课,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二次备课,不愿对上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即使有20年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
三、二次备课的侧重点
教学前设计与备课无论多么充分,毕竟是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却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总不可以能和设想一模一样,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情况发生,在与学生思想交流碰撞过程中,也有可能触发灵感。
教后二次备课我认为主要可以侧重以下几方面:
(1)备教学中得与失。
记录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成功之举,供以后教学时参考。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
处,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可以在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
(2)备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
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就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
(3)备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住会有独特见解和发现。
所以记录下并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也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4)备学生的困惑,可以促进教师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方式、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他们会从各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惑。
做为教师,上课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去天天上课,而不去进行二次备课、不去反思总结,就很难有所提高。
因此,进行二次备课、写好课后反思是我们要求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
每堂课后,及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机智之处,记录下来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通过二次备课,不仅要求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改进自我,同时引导他们开放自己,在同伴间的观摩与互助反思中学习别人,发展自我。
真正实现由“学习型教师”逐渐向“能力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的转变,从而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