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造滨河景观提升城市品质

营造滨河景观提升城市品质

营造滨河景观提升城市品质营造滨河景观提升城市品质摘要:随着以人为本价值的回归,也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的要求,滨水地区再次成为城市的重要区域,承担着城市的重要功能。

经过精心设计的滨水景观,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也可带来生态、环境、经济等效益。

本文以新疆伊宁市区伊犁河两岸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方案为例,探讨了城市滨河景观营造对于一个城市的景观价值的提升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设计;伊犁河;城市河流;滨河绿地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turn of people-orie nted value, also with the city econo mic developme nt, en vir onmen tal improveme nt, waterfr ont area once aga in become the importa nt areas of the city,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ity.After the waterfr ont Ian dscape desig n, not only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ppearanee of the city, also can bring ecological, en vironmen tal, econo mic and other ben efits. In this paper, taking Xinjiang city of Yining Yili River riparian Iandscape pla nning and desig 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role of for a city Ian dscape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the city waterfr ont Ian dscape con structi on.Keywords Iandscape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Yili River;city river; riparian green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 (2013)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

在欧州有伦敦与泰晤士河,巴黎与塞纳河,维也纳与多瑙河;在我国有北京城与永定河,上海与黄浦江,广州与珠江。

在这些名城与河流之间,酿造了多少美丽、繁华、文明和诗意。

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城市河流及其滨河带的自然景观资源,实现城市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利用,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新疆伊宁市区伊犁河滨河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论述通过近水透绿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处理好滨水地区开发与防洪工程建设的关系,营造伊犁河谷滨水城市景观风貌,为河谷人民呈现一条“自然生态之河、活力繁荣之河、多元文化之河”,充分展示伊宁市历史文化、多元民族融合、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综合形象。

1规划区域概况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是中亚腹地一个温馨的绿岛,是遥远西陲一方天赐的宝地,是千里塞外一片杏花开放的江南。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城市;中国向西对外开放的国际门户;新疆天山北坡西部的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伊宁市位于伊犁河谷地区,天山山脉是伊宁的天然景观背景。

在伊宁可以见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美丽景象。

伊宁市与周边山水形成“两山一水夹城——带状河谷绿洲”的格局。

伊犁河属中亚内陆河,是新疆三条国际河流之一。

全长1439千米,其中在我国境内长458千米,流域面积58177平方千米。

位于伊宁市郊16公里处,它是新疆流量最大的内陆河,河面宽阔、风光秀丽,全长1500公里,自东向西在霍尔果斯河口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终流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现状防洪堤标准为50年一遇,岸边河床至堤顶4—4.2米, 设计洪峰流量为2200立方米/秒。

受上游水库调洪影响,伊犁河设计年最大洪峰流量:50年一遇为2235立方米/秒,百年一遇为2496立方米/秒。

少量农村居民点为主,开发建设量少。

伊犁河两岸地区为冲积扇和河谷阶地,非建设用地以灌草地、次生林、岛屿湿地为主。

伊犁河北岸临河地带地形变化起伏大,有较大高差,海拔约602—620米,局部坡度在15—30%之间。

伊犁河南岸地区相对较平缓。

2优势条件和发展机遇2.1优势条件2.1.1区位优势伊宁市紧邻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三个国家一类口岸,是我国通往中亚、欧洲的重要国际通道一一新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和“丝绸之路”北道重要的集散商埠,是中国进入中亚,中亚与东亚联系的门户与要冲。

上合组织逐步扩大到新疆周边的14个国家,我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伊宁势必在未来成为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和汇集的重要城市。

2.1.2气候优势伊宁市生态绿化环境十分优越,水资源丰富,河流水系、湿一、泉水和城市渠系众多,是新疆为数不多的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更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与绿岛”。

天山与伊犁河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伊犁河谷独特的局地气候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与新疆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形成了强烈反差。

2.1.3资源优势伊宁市有着山、城、水形成的独特的自然基底,拥有比较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伊犁河谷的草原文化、伊斯兰文化、中亚民族文化资源。

2.1.4文脉优势伊犁河记录了古丝绸之路到新疆乃至中亚的沧桑历史,多民族共生、融合、发展形成的民间文化脉络;风貌独特、习俗多样影响下形成的地域特色文脉。

2.2发展机遇2.2.1政策机遇随着国家对口援疆政策的不断推进,内地大量的人才及资金将不断涌入,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的扶持下,将快速推动伊宁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新一轮的新疆城镇体系规划中,伊宁一霍尔果斯被定为全疆三个区域副中心城市之一,伊宁市成为新疆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2.2.2旅游机遇在最新的《伊犁国际旅游谷总体规划》中,伊宁被定为新疆三个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之一,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将促进伊宁大旅游格局的完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是伊宁旅游大发展的核心动因。

223城市机遇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生态环境良好、具备文化蕴的伊宁市具有极大的后续动力。

伊犁河滨水区及台地的拓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注入更大的活力。

伊犁河景观带是伊宁“南移”战略的重要区块,是伊宁近期将重点开发的城市景观带,对伊宁市发展具有重大决定性作用。

3规划理念3.1突出生态保护重视生态系统建设,通过近水透绿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处理好滨水地区开发与防洪工程、城市景观控制的关系,营造伊犁河谷滨水城市景观风貌。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充分保护伊犁河现有生态状况,然后进一步提高其景观和生态状况,使设计建成后伊犁河的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以达到协调稳定的状态。

维持伊犁河生态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发展中的生态调节功能,营造具有“塞外江南”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

3.2完善旅游休闲以防洪堤、堤外侧“堤坝”、“通道”等线性带状空间和湖中“岛屿”为游客活动主要空间,提供伊宁滨水风景旅游空间和项目,以防洪堤为骨干通道,突出滨河自行车通道。

防洪堤外侧湿地区域为市民游憩活动空间,提供静态滨水旅游活动项目。

在林带中,打造伊宁城市带状公共空间带,没城市滨水带设置绿荫广场序列。

3.3强化公共服务与城市发展要求相协调,注入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两岸发展,提升城市价值,创造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

3.4 凸显地区标志挖掘多元文化资源,充分展示西域、民族和现代风情特色,形成地域气息浓厚的城市景观带,带动滨水地区休闲旅游发展,提升西部旅游城市的魅力价值。

通过生态山水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营造,为居民休闲、游客旅游活动、民间活动提供相应的游憩娱乐场所,成为展示历史、未来、文化的伊犁河谷标志性景观带。

3.5注重适度开发滨水绿地的开发建设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滨水旅游资源的需求,还要保护和利用滨水资源,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要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滨水绿地的开发建设是一项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的工程,从游客、投资者、经营者到社区居民和地方政府等,在景区规划制定和开发实施中必须坚持利益均衡原则。

4规划内容4.1区域功能分区4.1.1区域功能分区平面以南北两岸防洪堤、北岸“城市台地”边界、南岸城市开发区界线这三条界线为骨架界线,形成河道区(A区)均平宽920m北岸湖滨区(B区)平均宽650m北岸城市台地滨湖区(C区)平均宽700m 南岸湿地滨水区(D区)平均宽700m南岸城市滨水区(E区)平均宽1200mA区:自然河流通道及河漫滩、湿地区(城市自然带)面积28.7k m2o B区:城市生态风景旅游区(城市自然-人工过度带)面积11.5k m2o C区:人工城市景观区(城市人工带)面积18.4k m。

D区:生态游憩空间(城市自然-人工过度带)面积14.4k m。

E区:低密度城市开发空间(人工-自然过度带)面积23.4k m。

4.1.2 A区河道发展定位(附A区平面图)在保护现状河道自然状态的前提下,不做任何人工绿化和造景;充分发挥伊犁河道宽阔,河滩地可以利用的优势,容许游人进入常水位线上的河滩地,作为市民和旅游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公共空间环境。

4.1.3北岸防洪堤和B区发展定位(附B区平面图)B区生态提升:在北岸防洪堤外侧,保护留存现有林木与水面,人工强化B区的生态、旅游、景观,以大型湖面和湿地面状水域空间为主要生态空间,以防洪堤、堤外侧“堤坝”、“通道”等线性带状空间和湖中“岛屿”为园林绿化空间。

沿防洪堤、各通道、诸岛屿广植乔木,形成林网。

B区旅游游憩发展:以防洪堤、堤外侧“堤坝”、“通道”等线性带状空间和湖中“岛屿”为游客活动主要空间,提供伊宁滨水风景旅游空间和项目,以防洪堤为骨干通道,突出滨河自行车通道;展现13个民族历史文化。

B区城市空间景观营造:作为伊宁城市第一界面和景观,营造伊宁“苏堤”、创造伊宁“西湖”。

4.1.4北岸“城市台地”滨水带和C区发展定位(附C区平面图)C区生态提升:种植乔木林带:一桥与二桥之间200米宽;一桥以东100-500米宽、二桥以西80-500米宽。

C区旅游游憩发展:在林带中,打造伊宁城市带状公共空间带,沿城市滨水带设置绿荫广场序列。

设计城市滨湖带观景台阶带(在一桥与二桥之间,设置伊宁城市滨湖广场;在适当地段,在湖面与城市台地之间增加“二级”滨水带,增强亲水性);同时将滨湖带打造成车行城市观光通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