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区角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幼儿区角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3、根据材料的结构进行的分类 从材料的结构看,可以分为:
(1)高结构材料,是指有固定的结构和相对固定的玩 法和规则的一类材料,如益智区的棋、拼图,数学区一 一对应的操作卡等。 (2)底结构材料,是指较少规定玩法和规则,幼儿可 以比较灵活地操作的材料。比如建构区的各种积木和插 塑,孩子可以自由地拼搭;美工区里的各种绳子、盒子 等,幼儿可以任意组合,进行装饰。
积木为主,数量几十块;中、大班则需要投放木质的、 形状更复杂的积木,数量也会增加到上百块甚至几百 块。
除了积木,还需要增加插塑玩具、易拉罐、纸板、目标、 纸盒等辅助材料,以利于幼儿建构更丰富的物体形象。
科学区的记录纸:小班可以由教师设计好表格,画
好实验的材料,幼儿只需做简单的标记(印章);到了 中、大班,教师可以只提供白纸或空白的表格,让幼儿 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投放到生活练习区的练习夹东西的材料:对能力较 弱、手眼协调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让他们用塑料夹子 给小动物夹胡须,还可以提供夹馒头的夹子让孩子练习 夹乒乓球;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稍微提高一 点难度,提供的夹子可以小一些,夹的物品也可以小一 些;再提供一点难度,可以提供筷子和用软布做的布包 让孩子练习用筷子。这些材料在同一个年龄段可以同时 出现,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选择的需要。
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辅助材料,或者 及其他材料组合,再投放到相应的区域。
教师将材料投放到相应的区域后,要善于观察幼儿 的活动,引导幼儿开发出更多的玩法,挖掘材料更多的 价值。
二、投放适宜的材料
(一)什么是适宜的材料 所谓适宜的材料,是指材料要及幼儿的年
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水平相适 宜,能引发幼儿高效的活动、积极的发展。
2、为相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投放材料的层次 面对相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投放的
材料也要有不同的层次,以利于所有的幼儿都能在自己 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投放到美工区的剪纸材料:对于能力较弱的、刚开
始学习用剪刀的幼儿,可以提供画好短线的纸,让幼儿 练习一刀剪断,要求相对较低;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 可以提供线段长一些的练习纸,让幼儿练习连续剪,要 求又有所提供;对于能力更强的幼儿,可以提供画有曲 线的练习纸,让幼儿练习沿曲线剪。曲线可以由简单到 复杂,图案可以由大到小。
四、各区域常规材料
一、活动区材料分析 区域活动的材料有哪些?它
们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材料 的价值?这是材料投放必须澄清 的重要问题。
(一)材料的类别 活动区的材料很多,也较复杂,一般来讲,可以进行如下
划分: 1、根据材料的功能进行的分类 (1)主体材料,即支撑某个区域幼儿活动时需要的主要材料,如 建构区的积木、阅读区的图书、娃娃家的娃娃等。 (2)辅助材料,即对区域活动起辅助作用,能够使活动更加丰富、 完善的材料,如建构区的动物玩具、汽车模型等。(3)工具。幼 儿的很多探究活动和操作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工具,比如种植区 的小铲子、水壶,美工区的剪刀、胶带,等等。
2、根据材料的性质进行的分类 从材料的性质看,可以分为:
(1)成品材料,是指教师为幼儿准备好的现成的、不需要幼儿再 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材料,如科学区的磁铁、镜子,益智区的拼 图、七巧板,建构区的积木、插塑等。 (2)半成品材料,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简单加工后的材料,这 样的材料可以降低操作的难度,让幼儿更容易活动成功。比如小班 美工区教师提供的画好的苹果的涂色纸、画好的线条让幼儿用剪刀 练习剪的操作纸等。 (3)自然材料,是指不经任何加工的原始材料,如各种绳子、纸 盒、果核等。这些材料可以让幼儿任意组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用 途,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创作。
三、有层次地投放材料
也就是说,教师要投放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最近发 展区的活动材料。 1、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投放材料的层次。
拼图材料:一般情况下小班的拼图可以有5~12块, 中班可以增加到12~24块,大班可以增加到24~36块甚 至更多,拼图的底色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
建构区的积木:小班以多彩的、形状较简单的软
(二)材料价值的分析
为避免在材料投放方面过于随意肯盲目现象的发生,教师应该注意:
1、要有分析材料价值的意识 教师拿到材料后,不要急于投放,而应充分考虑材料自身拥有的典型价
值和延展价值,以及适合投放的区域、投放的方式,从而减少材料投放的 盲目性。 2、要有分析材料价值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对材料本身价值的把握和对幼儿年龄段特征的把握两个方 面,关键是要做到材料特点及年龄段的匹配。 (1)对材料本身价值的把握: (2)材料玩法及幼儿的发展水平吻合:
3、要认识材料价值分析的过程 材料的价值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区域活动
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析材料特点—分析可能引发 的活动—及其他材料组合,投放到相应区域—观察幼儿 活动,开发更多玩法—调整材料组合或投放位置,引发 新的活动—观察幼儿活动、、、、、、这样一个动态的、 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师搜集了材料,首先要去分析材料的特点,以及 材料可能引发的活动。
(二)如何获得适宜的材料 很多教师困惑,每个班有那么多区域,需要的材料
那么多,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呢? 1、购买 2、教师、幼儿共同收集 3、请家长帮助收集 4、教师及幼儿共同制作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材料的分类盒整理 正因为区域材料的种类、数量繁多,因此不管是什
么区域,投放的材料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分类清楚、 有序摆放。否则,幼儿活动一段时间后,材料就会存在 丢失、混乱等问题,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不利于幼 儿活动常规的养成。 1、根据材料的用途、性质等进行分类,并用较固定的 容器顺发盛放。 2、利用标记符号,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后的材料整理。
幼儿区角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对教师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材料是主打建构 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材料的 合理选择和投放时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和保 障,教师要认识材料、研究材料、分析材料, 才能减少材料的投放盲目性,保障区域活动 的有效开展。
一、活动区材料分析 二、投放适宜的材料 三、有层次地投放材料
相关主题